葛美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令只有通過學生頭腦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認可后,才能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因此,為了適應課改的要求,化學教學應以人文精神為主導。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教學時多偏重概念落實,往往忽視聯(lián)系實際。如果教師平日留心從網絡、書刊、報紙等多方面收集化學與生活科技發(fā)展的相關信息,再滲透到教學中,化學課堂就會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興趣就會高漲。
如在日常生活中,硝酸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真金與黃銅,因為真金不與硝酸反應;菠菜吃起來有澀味,因為其中含有較多的草酸,它可與我們體內的鈣質起合成草酸鈣,所以吃前應用開水燙一下,可除去部分草酸;偽劣的美白產品含有大量的鉛,經常涂抹會與皮膚表面的含硫化合物生成黑色的硫化鉛,留下難看的斑點等。學生知道或提早知道別人所不知的,無形中讓他們產生一種成就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也會愈來愈強烈。
2觀察異常現(xiàn)象,走進探索過程。
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講題目,化學實驗其論證性成分多于探索性,使得演示實驗平淡無奇。教師應大膽創(chuàng)新改變演示實驗程序,使演示實驗學生化,注重分析實驗過程和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F(xiàn)象,提高演示實驗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如銅和濃硫酸反應的演示實驗中,常出現(xiàn)以下異常現(xiàn)象:反應后的試管內有大量灰白色沉淀,靜置后溶液呈現(xiàn)淡淡的藍色。為了弄清灰白色沉淀成分及其產生原因,可以進一步進行如下化學實驗探索:稱取一定質量的銅與足量濃硫酸共熱,充分反應后過濾,濾液中加氫氧化鈉溶液后過濾,烘干氫氧化銅沉淀并灼燒,稱量,數(shù)據(jù)處理。經過實驗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灰白色沉淀物并非雜質,主要成分是元水硫酸銅,產生原因是由于硫酸銅濃度過高,含水量太少,銅片純度較高。
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還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探討課題:①如何選取合適的硫酸才能避免白色沉淀物生成?②評價銅片與濃硫酸演示實驗裝置的優(yōu)缺點;③如何重新設計銅片與濃硫酸實驗,做到反應可控制進行,同時避免產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氣?
3實施開放式教學。拓展思維時空。
教師可根據(jù)新課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開放性問題展現(xiàn)給學生。例如:《環(huán)境保護》的教學中,可以以“酸雨”為主線,設計以下5個問題供學生課前準備并討論:①什么是酸雨?它是如何形成的?②舉例說明酸雨有什么危害?③我國酸雨分布情況是怎樣的?④如何防治酸雨。⑤我能為防治酸雨做些什么?
教師還可通過多種途徑擴充學生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如講到高分子材料時,教師要與時俱進,抓住“神舟飛船”發(fā)射這件令人振奮的事件,授課時圍繞著“神舟飛船”的構成材料、燃料進行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讓他們知道“神舟飛船”的耐高溫外衣的防護層是由聚四氯乙烯和玻璃纖維布組合而成,其發(fā)射裝置——長征二號火箭的燃料為偏二甲肼,試讓學生寫出其反應方程式。
4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化學概念、化學規(guī)律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xiàn)力,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例如,在講《元素周期表》時,可以讓學生在網上查找關于元素周期表被人類發(fā)現(xiàn)的故事,然后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將搜索到的故事進行交流,并且互相補充,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學習了元素同期表的一些規(guī)律。
此外,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化學課件時可以根據(jù)教學要求,設置形式多樣的板書,如設置字體、字號,對重點語句進行字體變形、變色,配置背景音樂等。
這樣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還優(yōu)化了化學教學過程,也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樂于接受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