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人類對甜味有著與生俱來的喜好,然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因為能量攝入過剩導致肥胖,是更棘手的問題,所以低糖甚至無糖飲食就成了現(xiàn)代健康食品的特征之一。對于精尿病或者高血糖癥患者來說,糖就更加危險。與毒藥無異。
甜味劑化身“及時雨”
人類使用蔗糖等天然的糖來獲取甜味差不多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認識到過多地攝入糖分無益于健康卻是現(xiàn)代科學的功勞??梢哉f,尋找其他能產(chǎn)生甜味的可食用物質來代替糖,是人們對于健康更加了解和關注之下的需求,這樣的物質也就被稱為糖替代品。實際上甜味在自然界出處豐富,除甘蔗、甜菜和玉米等食品外,還包含水果、蔬菜等,但是一方面這些物質的獲取并不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它們自身可能也是高能量食品,與蔗糖相比不過是半斤八兩。所以,天然糖替代品的應用并不廣泛。此間,人們發(fā)現(xiàn)一些合成的化學產(chǎn)品,甜度是蔗糖的幾百倍,只要很少的用量就能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甜度,“甜味劑”應運而生。
甜味劑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它們不參與糖的代謝,因此也就不會引發(fā)與糖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其次,它們只需要蔗糖用量的幾百分之一就可以獲得相同的甜度,不產(chǎn)生熱量或者產(chǎn)生的熱量可以忽略,這對于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當然,還有價格——甜味劑是化學合成的,成本本來就不高,用量也少,用它來代替糖大大降低了食品的制作成本,正合了制造商的意。由此,甜味劑家族不斷擴容。
人造“糖”是非多
同任何食品添加劑一樣,每一種甜味劑,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是否安全的爭論。對于食用的東西,人們除了要求它有好處,還要求它無害,甜味劑也不例外。
討羅斯福歡心的糖精
糖精是人類使用最早的甜味劑,合成于1879年,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回口有一點苦味。關于糖精是否有害的爭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第一任主席哈維·威利是認為糖精有害的代表人物,而當時身患糖尿病的總統(tǒng)羅斯福則堅持糖精無害,畢竟食用糖精是他享受甜味而無需忍受痛苦的唯一途徑。然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量動物實驗證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導致動物患上癌癥。鑒于這些實驗結果,加拿大在1977年禁止了糖精的使用,而美國的FDA亦有同樣的打算,但是這一打算遭到了公眾尤其是糖尿病人的強烈反對。迫于公眾壓力,國會沒有批準這項提案,只要求所有含糖精食品注明“糖精有可能是一種致癌物”的警告。頗有戲劇性的是,此后的研究顯示,雖然糖精會使動物致癌,但其致癌機制在人體中卻不存在,于是在2000年,美國環(huán)境衛(wèi)生科學研究院建議把糖精從“已知或者疑似致癌物”的名單中去掉。2001年,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又簽署法令,撤銷了含糖精食品必須標明可能致癌的要求。目前,許多國家允許使用糖精但有用量的
限制,而有的國家依然禁止使用糖精。
可口可樂的新產(chǎn)品
阿斯巴甜是另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甜味劑,發(fā)現(xiàn)于1965年。它的甜度是蔗糖的160-200倍,目前世界范圍內有幾千種食品飲料在使用??煽诳蓸饭拘峦瞥龅臒o糖碳酸飲料一“零度”可口可樂,最常用的甜味劑就是阿斯巴甜,還有諸如綠箭薄荷口味口香糖也使用了阿斯巴甜。關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爭論也非常激烈,最初的檢測認為它跟腦腫瘤有關,這也使得FDA遲遲沒有批準它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1980年,F(xiàn)DA召集了一個由獨立人士(即與任何機構沒有利益關系)組成的公眾調查委員會,對阿斯巴甜和腫瘤的關系進行調查。雖然調查結果沒有發(fā)現(xiàn)兩者相關,但是這個委員會基于有些動物實驗的結果不能得到解釋,還是沒有批準阿斯巴甜的使用。1981年,新上任的FDA主席基于一項日本的研究,批準了阿斯巴甜在某些食品中的使用;在后來的幾年內,F(xiàn)DA又逐漸批準了阿斯巴甜在其他一些食物中使用。后來,歐洲、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和衛(wèi)生組織的聯(lián)合專家組也批準了阿斯巴甜的使用。目前,世界上批準使用的國家大約有90個。盡管如此,目前對于阿斯巴甜的批評依然很多,也一直有研究指出其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在美國,因為最早批準阿斯巴甜的FDA主席與甜味劑行業(yè)關系密切,更是飽受質疑。
和糖對簿公堂
蔗糖素,最早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產(chǎn)品名稱叫做Splenda,它是一種以蔗糖為原料,經(jīng)過改造分子結構產(chǎn)生的新型甜味劑。由于其來自于蔗糖,所以曾一度被宣傳為“天然產(chǎn)物”。不過,它的分子中有三個羥基被氯原子取代了,所以其實跟蔗糖已經(jīng)完全不同。此前,美國糖業(yè)協(xié)會將一個經(jīng)銷商告上了法庭,因為該經(jīng)銷商使用了“看上去像糖,所以吃起來也像糖”的廣告語,糖業(yè)協(xié)會認為該廣告語會誤導消費者相信Splenda是天然的零卡路里甜味劑。后來,美國也不允許生產(chǎn)廠家做類似的宣傳。
蔗糖素是市場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甜味劑,幾乎所有的食品都使用了這種物質,從商場里各種各樣的無糖果凍、巧克力、冰激凌,到麥當勞專為不吃蔗糖的人提供的糖。對蔗糖素的安全性質疑來源于其中含有的氯——因為許多含有氯的有機物都是有毒的。但事實上,蔗糖素并不是因為含氯而有毒,它在人體內也不會分解出氯來。美國杜克大學的小鼠實驗發(fā)現(xiàn),蔗糖索會大大降低腸道內的益生菌,并阻礙身體對藥物的吸收。
吃還是不吃,是個問題
看到這里可能有很多人會失望,因為多數(shù)人都希望有一個權威跳出來明確地說甜味劑“能吃”還是“不能吃”。然而,科學的結論不是依靠權威或者信念來支撐的,它只能依靠科學實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政治上的權威,如老羅斯??偨y(tǒng),專業(yè)上的權威,如哈維·威利,他們的意見在科學實驗的面前都不再強大。科學研究,只是把事物中未知的風險盡可能地展現(xiàn)出來,供給人們比較選擇。監(jiān)管機構的責任,是審查科學界所做的汗牛充棟的研究,把那些普通公眾難以正確理解的研究結果不帶傾向性地總結出來,推薦給大眾。
就如甜味劑,它們?yōu)槿祟悗淼暮锰幨秋@而易見的。同時,伴隨它們的“安全隱患”,科學研究和監(jiān)管機構的結論是“沒有發(fā)現(xiàn)”。對有的人來說,做了那么多的研究檢測還沒有發(fā)現(xiàn),就是“沒有”了。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沒有發(fā)現(xiàn)”意味著“可能有,只是沒有找到而已”,類似于“莫須有”。到底該如何選擇,取決于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選擇。
有一種甜味劑導致肥胖的說法是這樣的——因為無糖,人們不再擔心長胖,于是就大量食用,而吃進去的別的成分太多,到頭來還是導致了肥胖。2005年,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發(fā)表的一份報告讓人大跌眼鏡,這項研究收集了七八年針對1550人的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大量飲用含糖飲料的人,體重超標乃至肥胖的風險增加,每天飲用1~2罐含糖軟飲料的人肥胖概率是32.8%。這并不讓人意外,意外的是每天飲用1—2罐無糖飲料的人肥胖概率是54.5%,即使每天只喝1罐的人,肥胖概率也高達41%!此后,這項研究經(jīng)常被引用來指控甜味劑不僅無助于減肥,反而會導致肥胖。不過,這項研究結果只具有娛樂功能,并不能作為一個科學結論。正如這項研究的組織者指出的那樣,這項研究結果并不能說明無糖飲料更容易導致肥胖——有一種可能的原因是,當一個人的體重開始增加的時候,他更傾向于喝無糖飲料,但是即使喝無糖飲料,他還是會因為別的原因繼續(xù)發(fā)胖。但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時候,他就會被記入喝無糖飲料而肥胖的數(shù)據(jù)中。換句話說,喝無糖飲料僅是發(fā)胖的一種伴隨現(xiàn)象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