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華
我們常常耳聞目睹這樣一些現(xiàn)象: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忙于點擊課件,忙于梳理教材,忙于解釋練習,而對課堂上種種寶貴現(xiàn)象卻熟視無睹;有的教師進行微格教學或課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時,卻發(fā)現(xiàn)問題百出,丑態(tài)畢現(xiàn);有的教師在校領導或同行的“觀察”下授課,常如臨大敵,手心出汗,一心想著把精心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順利展現(xiàn)出來,卻對課堂中生成的各種問題視若無睹。
怎樣才能避免這些窘境呢?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的課堂。因為現(xiàn)實課堂,不是我們想象的課堂:它不會完全按照我們預設的程序進行,它具有很強的動態(tài)性和即時性。這就要求教師時刻關注課堂,觀察學生,對課堂上瞬息萬變的事件快速做出回應,從而激起師生的互動,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顯示課堂的生命力,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而且,教師有意觀察自己的課堂,并隨著觀察的拓展與深入,自身也就慢慢地培養(yǎng)出專業(yè)眼光。這種眼光會幫助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思考并做出及時準確的決定,這會讓我們對課堂教學更自信、更熱情、更機智靈活,從而產(chǎn)生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感及職業(yè)歸屬感。
那么,如何才能學會觀察自己的課堂?如果是初學者,按我的個人經(jīng)驗是先遵循以下三條簡單規(guī)則。
第一條: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的——學生永遠是觀察的焦點(選擇課堂觀察視點)。課堂觀察按其觀察的主體不同,可分為自我觀察、同行觀察、領導觀察、專家觀察、學生觀察等。自我課堂觀察不同于其它類型的觀察,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是一個純粹的觀察者,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責——課堂的主導者,很顯然,觀察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主導角色。不能本末倒置。所以這種角色的定位也就意味著。初學者甚至專家型教師都不可能對所有的觀察視點面面俱到,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觀察點聚焦。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自然無法逃脫觀察者的眼睛。但重要的是,觀察學生,教師要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要用欣賞的眼光。因為,其實我們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們想看到什么或準備看到什么決定的。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戴有色眼睛觀察,不客觀。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我們的這種觀察不僅僅是為了研究,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試想,你若想觀察學生的美與智慧,你就不會再埋頭于課件與教參,你必然會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你必然會察覺到他們臉上一晃而過的疑慮或眼中忽閃的快樂會意。在提問學生時,你會給他們思考的時間,相信他們的能力,即便一時無法回答,你也會采用不同的詢問方式一步一步引導鋪墊,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你還會相信在眾多同學的努力下,他們對答案的表達會越來越簡練完美;你的微笑和目光,會是和煦的春光,學生在溫暖的氛圍中自如表達自己的思想,即使錯誤,也沒有挫敗與尷尬感,你的課堂會是各種想法相互碰撞與交鋒的場所,你會機敏地引導學生相互學習,你也會從中受益。你也不會吝嗇你表揚,你會由衷發(fā)出贊嘆,因為你的確看到他們思維的力量;即便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學生的失范行為,你也會相信他們不是有意為之,并用最少的時間去克服、扭轉(zhuǎn)并阻止,保持冷靜情緒,迅速返回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來,如有必要,也可在課后與行為失范學生一同再次學習已定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
第二條:觀察記錄法有很多種,但我獨愛那一種——敘事性報告(選擇課堂觀察的記錄方式)。自我課堂觀察的主體具有獨特性,這種觀察的記錄方式,很難采用定量記錄。盡管教師基于充分備課這一優(yōu)勢,可預先對課堂中的需觀察要素進行解構(gòu)、分類,制定等級量表或記數(shù)量表,在課堂結(jié)束后憑借記憶馬上完成表格。但難免會有差錯,而且觀察的維度也受到很大制約。敘事性報告,是定性記錄的方式之一。觀察者不需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就可操作,而且在記錄事件時有比較大的自由空間。敘事性報告中,我常用的是故事型報告和人類學報告兩種。故事型報告是描述課堂中出現(xiàn)的重大而不尋常的事,它以段落的形式呈現(xiàn),記述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過程。它的結(jié)構(gòu)一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本身;第二部分是對事件的解釋。這種記錄方法有利于我們收集典型教學個案,豐富教學經(jīng)驗。因為需課后完成,如果沒有被錄音或錄像下來的話,觀察者是根本不可能記錄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或行為的。所以,我的方法是,在備課書寫教案時,可把教案紙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部分按預設時間,每空一行寫出教師的相應行為流程,空行的目的是便于課后根據(jù)事實作出調(diào)整和修改;右邊留空,在課后記錄學生的對應行為。并用紅筆標出特別有價值的事件。如:有效的獎勵、學生的躁動與分心、新生成的問題、學生的特別表情等。記錄時,要應盡量抓住一些基本的東西,而不是拘泥于每一個細節(jié)。這種記錄方法,是自我的一次微格教學審查,對改進教學質(zhì)量非常有利。
第三條:一天一個記錄,一夜一點思索——持之以恒(選擇對待課堂觀察及其記錄的態(tài)度)。自我課堂觀察的記錄,最好在課堂結(jié)束后趁課堂上發(fā)生的諸多事件還歷歷在目,就立即記錄。若接下來還有其他教學任務,那么也須在課間休息時把該記的要點簡略寫下,一有時間就回顧、補充、完善,以防受其它因素干擾,模糊記憶。記錄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反思改進,為了專業(yè)化的研究發(fā)展。但有很多教師從教多年,卻僅止于積累課堂觀察資料,從沒對它分析研究。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說,一線教師有豐富資源卻沒有研究技術,不會用;我們有研究技術,卻缺乏足夠的資源,易空談。觀察技巧也好,研究技術也罷,不可能一朝一夕就熟練掌握。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前進一小步,那么幾年以后我們就可能有了大前進;所以觀察,我們可以從每天觀察自己的日常教學做起;研究,我們可以從每晚一點課堂記錄反思寫起,只要能持之以恒,并不斷學習、運用國內(nèi)外先進教學理論,誰說不能成功呢。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