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忠
去年九月,云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在調研時說:“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看待一個干部就應該既看他當前的‘顯績,更要看他長遠的‘潛績。云南省委就是要用‘十年后的政績來考核評價干部?!睘楣僖蝗?,要造福一方。一些事關全局的重大任務、重大項目和基礎工作,往往在任期內完成不了,或者在任期內可能見不到明顯的成效,需要幾個任期的持續(xù)努力才能做好,在繼任者任期內見效,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必須干的,甚至是刻不容緩的。把“十年后的政績”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形成同樣注重未來發(fā)展“潛績”的這種評價導向,能促使領導干部愿意干長遠見效的事,干打基礎的事,干“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
干部考核如此,對于教育領域教師工作的考評呢?教師的工作同樣有“顯績”與“潛績”。但是目前對于教師的評價機制僅僅停留在“顯績”上。看平時抽測或學期考試時任教學科的優(yōu)分率、及格率、平均分,畢業(yè)班還要看三科總合格率。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眼睛就盯在上述這幾個短期的顯性指標上,也就是“可視性”的“顯績”上。
教育本身是連續(xù)的,自然也是累積性的文化變革。所謂接受教育,便是一個人持續(xù)的結構性自我更新的過程。教育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源自人的完整性和經驗生長的連續(xù)性。一種良好的教育,它和農業(yè)生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它也必須春天播種,秋天收獲。知識在個人意義上的建構與生長、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內化與沉淀,總是緩慢的、漸進的。漫長的周期性,正是教育本來的面目。教育是慢的藝術,不是簡單的輸入輸出的即時f生過程。長期沉淀下來的素養(yǎng)才是真正對人的一生發(fā)展有用的東西,教育所生發(fā)的潛在的、不斷積聚的巨大力量才是真正影響人一生的動力。與學生內置的核心素養(yǎng)相關的便是教師工作的“潛績”。因此,教師工作的“潛績”遠遠比短期的“顯績”重要。具有諷刺味的是,我們竟然舍本逐末??粗亍帮@績”,忽略“潛績”。
一切負責任的教育都是開放的,向未來開放的,為未來奠基的。關照兒童未來的教育總是激揚學生生命的,總是激揚學生揚帆遠航、漫游世界的。領著學生劃槳。還沒出港就停泊,注定培養(yǎng)不出好水手。近視的時代應該過去。教育應該合乎人生長的規(guī)律,合乎道理。提高教師工作“潛績”在評價中的比重勢在必行。但問題是,“潛績”是隱蔽的、延顯的,我們要對其進行捕捉、測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困難并非窮盡了一切可能。時間是考察績效最公正、最有說服力的評判人。進行“連續(xù)性考察”是我們的應然選擇。對于教師工作的真實評價,需要我們對學生的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連續(xù)性的考察之后再作出審慎的認定。無論是評課,還是階段性的工作評價,我們都要學會遠眺。在我們考核評估的過程中,既要有短線的考核,更要有長線的評估。
比如,對于啟蒙教師,我們不要急著對他一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終結性的評價。如果是班級主體基本保留的,我們可以在中年級和畢業(yè)時再次對他進行聯合式的考核。如果班級主體已經瓦解,我們仍然可以關注原班學生的去向,統(tǒng)計一下全校到畢業(yè)時發(fā)展得好的、潛力大的學生前幾年都是哪些老師任教的。培養(yǎng)的好學生多的,前任教師仍然可以得到高分值的績效評價。甚至到了中考、高考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對小學的教師進行關聯性的考核。負責任的評估,理應是一種長線考核。就像對于農民的評價要等到秋天把谷子收上來一樣,必須經歷從春到秋的過程。
當我們更為關注教育教學工作“潛績”的時候,教育的現狀也許就會發(fā)生根本的改觀:教學得以松綁,中小學課程的內在建構性銜接得以實現,社會新興議題得以準入,學校本位的課程得以發(fā)展,協同教學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視?,F行的九年制或者將來的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就會真正聯為一體。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學文化勢必會傾向于一種長遠的眼光,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挑戰(zhàn)的帶得走的基本能力:增進自我了解,發(fā)展個人潛能;培養(yǎng)欣賞、表現、審美及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學生規(guī)劃與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表達、溝通和分享的能力;發(fā)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增進規(guī)劃、組織與實踐的能力;運用科技與信息的能力;激發(fā)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養(yǎng)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適應的能力這兩項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另外,有了這種長線的考核評估,“我們就更有可能回到自己從自我生命的反省中返回教育,回到一種更多元更具開放性的自我認同中,從而能夠避免再一次的迷失”。(張文質語)這種長線的考核評估,對于我們更好地篩選教育教學方式,找到最有效的提升學生真性素養(yǎng)的范式是大有裨益的。這樣篩選出來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可能更為科學可靠,更易達成最優(yōu)化的教學。
當運行長線觀測教師工作“潛績”的評價機制成為現實的時候,教師就不會只對眼前負責,同時也要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教育發(fā)展到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也是對教師自己負責的時候,教師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的未來做好籌劃。對孩子未來發(fā)展至關重要的素養(yǎng),需要長期接力培養(yǎng),起到承前啟后、奠定基礎的作用。我們每個領導都應該清楚,“潛績”關乎學生的潛力,眼前的“顯績”往往沒有未來的“潛績”重要。我們只考核教師當下的“顯績”,失去的將是孩子成功的未來。抬望眼,“潛績”人眼來,教育才有希望。我們才可能迎來有遠見的教育時代。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