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信
當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時,教師應如何對學生進行懲罰呢?下面,筆者就以學生干擾教師正常上課的案例為引子,談談個人意見。
策略一:嚴厲制止
[案例]學生A不遵守課堂紀律,在課上隨意說話、做小動作、亂扔紙屑,甚至在教室里走動,影響其他學生聽課,干擾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
[策略]教師面對這樣無組織、無紀律的學生,要當堂嚴厲制止其不良行為,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教師還可利用這一批評教育的契機,讓全班學生明白違紀行為的嚴重性,在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從而尊重教師,認真學習,確保在今后的課堂上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情。
策略二:巧妙回擊
[案例]在課堂上,針對某一問題(可能與教學有關,也可能與教學無關的),學生B與教師唱上了“對臺戲”:教師說一句,學生B頂一句,故意給教師出難題,制造麻煩,對教師缺乏尊重,步步緊逼,試圖讓教師陷入尷尬境地(學生B是故意挑釁,而不是積極、主動、充滿善意地與教師探討問題)。
[策略]學生無視教師的尊嚴和人格,沒有把教師放在眼里,著實令人氣憤。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冷靜、沉著地面對,不妨運用教育藝術和教育智慧,對學生的挑釁行為予以巧妙還擊,樹立教師的威信。應對這類事件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捕捉到“回擊”的有利時機,看準學生的“弱點”,爭取一招制勝。學生面對教師的“突然襲擊”(通常為睿智的語言)一定會感到不知所措,進而被教師的有力回擊所震懾。這樣一來,他感受到了教育的威懾力,有了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就不敢再在課堂上如此囂張了。
策略三:“熟視無睹”
[案例]學生C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干擾教師正常上課,教師已經(jīng)用眼神和言語對他進行了警告,提醒其應遵守紀律、認真聽講,但這名學生不光不聽教師勸阻,其違紀行為反而隨著教師對他關注程度的增加而在不斷地升級。
[策略]這樣的學生通常具有“表演型人格”,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不惜做出“另類”的行為。這時教師不妨對學生“熟視無睹”,不管他說什么都“充耳不聞”,看都不用看他一眼,把他當作“透明人”,繼續(xù)正常的教學工作,把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以此來“冷落”違紀學生,使其陷入尷尬、孤立的境地。違紀學生面對教師和同學的“熟視無睹”,必然會覺得自討沒趣,進而停止違紀行為,融入集體之中。當然,教師采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此,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及時找學生談心,向其講明道理,與學生交流想法,溝通師生感情,達到教育目的。
策略四:無聲抗議
[案例]學生D經(jīng)常違反課堂紀律,在課上公然挑釁教師的權(quán)威,肆無忌憚地抗議教師的批評和教導,惡意中斷課堂教學進程,嚴重擾亂課堂教學秩序,已達到了讓全體師生忍無可忍的地步。
[策略]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停止上課的方式來實施無聲的懲罰,表達強烈的抗議,使違紀學生在班集體的輿論壓力下反省自己,充分認識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在一個班集體中,熱愛學習、渴求知識的學生畢竟占了大多數(shù),違紀學生故意破壞教學秩序致使教師“罷課”的行為,導致全班學生都無法正常學習,這必然會引起公憤,引發(fā)普遍的反感,其他學生必然會埋怨、指責學生D。學生D迫于全班學生的輿論壓力,勢必會認清是非,收斂自己的行為,從而使課堂恢復輕松和諧、井然有序的狀態(tài)。這一方法可能會浪費一定的教學時間,但誠如某教育論壇上一位校長所說的:“在知識和品德之中,品德第一?!睘榱私逃龑W生,筆者認為“浪費”一點寶貴的時間還是值得的。
以上四種策略,都是應對學生課堂違紀行為的有效方法,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