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當讀完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時,你是否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他靠自己血肉模糊的雙手,刨出了埋在地震廢墟中38個小時的兒子和其他14個孩子。因為他常對兒子說:“不論發(fā)生了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份責任感使他能堅持,不放棄;而兒子對父親的承諾充滿信任,“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薄柏熑巍薄靶湃巍保谀且粋€個難忘的場面里,轉(zhuǎn)化為戰(zhàn)勝災難的無限信心、勇氣和力量!
你知道嗎?在我們的周圍,當災難來臨的時候,又有多少的父親、母親、老師、同學,也像課文中描寫的一樣,讓這樣的“責任感”綻放出了美麗的光芒?就讓我們走進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那場8級大地震,體驗和課文中描繪的相似場面吧。
父母用身體搭成“生命的圍墻”
宋馨懿,這個長著一雙大眼睛的3歲女孩,在與死神抗爭了超過40個小時、從廢墟中被解救出來的時候,人們驚訝于她生命力的頑強。隨著挖掘的深入,女孩奇跡般生還的謎底被揭開:已經(jīng)故去的年輕父母臉對臉、胳膊搭著胳膊,用自己的身體搭成一個拱形,在地震發(fā)生的一瞬雙雙擋住倒塌下來的沉重墻體,用血肉之軀為自己的孩子構(gòu)筑了一道“生命的圍墻”。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生死一瞬,偉大的父愛和母愛卻超越了本能。
斷墻下40多個小時與死神的抗爭,父母用他們的全部生命,緊緊護衛(wèi)著孩子的生命之弦。
摘下我的翅膀,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飛翔
當汶川縣映秀鎮(zhèn)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zhèn)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jīng)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jīng)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蹦贻p的張米亞老師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在德陽市漢旺鎮(zhèn)東汽中學坍塌的教學樓里,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一位老師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而他身下的4名還活著的學生,望著已經(jīng)遇難的老師哭泣不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老師的名字——譚千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譚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給學生,把死亡留給了自己。
愛的信念創(chuàng)造生的奇跡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爸爸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事,他總會和我在一起!”這是課文中被救的兒子說的話。面對前來救他的父親,他堅持讓其他小朋友先出來,這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信任”帶給生命的希望和精彩。
——“我們會不會死?”“不會?!薄拔覀円M量活下去??隙ㄓ腥藖砭任覀兊摹!?2日地震后,被埋在廢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學初三(1)班學生黃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學張楊的手,互相鼓勵,直到下午6點左右被救出來。
102個小時、117個小時、139個小時,這些數(shù)字都是“責任”“信任”創(chuàng)造的汶川地震的生命奇跡。
無論時間如何變化,災難如何巨大,我們只要堅守“責任”,堅定“信任”,就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生命的奇跡。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科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