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繼武
冷戰(zhàn)結束后,歐洲的戰(zhàn)爭氣氛已得到大大緩解,但東亞的安全形勢仍停留在冷戰(zhàn)思維層面,尤其是以東北亞地區(qū)為甚。繼4月份朝鮮發(fā)射衛(wèi)星,接著宣布退出六方會談機制后,5月26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接著朝鮮又“怒射”不止,連續(xù)發(fā)射了多枚短程導彈。對此,國際社會,包括中國都使用了非常嚴厲的外交辭令,美日韓以及聯(lián)合國安理會態(tài)度也日趨強硬,但朝鮮的態(tài)度居然不甘示弱,大有“實干”的意味。東北亞安全局勢瀕臨戰(zhàn)爭邊緣:隨著韓國于5月27日宣布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朝鮮宣布退出1953年簽訂的《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由此,從理論上說,任何零星的走火,就會導致半島重新進入戰(zhàn)爭局面。朝鮮的舉動向來讓人云里霧里,那么朝鮮核試驗和“怒射”究竟為哪般?東北亞和平又會走向何方?
朝鮮核動機的猜測
眾所周知,由于國際社會對朝鮮的內部仍處于“黑箱”的認識狀態(tài),我們不能準確地判斷朝鮮的行為動機問題。只有準確判斷行為的動機。我們才能較好地了解對方到底需要什么,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綜括現(xiàn)有的各種猜測,關于朝鮮為何要進行核試驗和顯示軍事威懾力量,對美韓采取對抗的政策,主要是起因于以下幾種看法:
首先,吸引奧巴馬政府的“注意”。朝鮮半島局勢與美國的介入和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千里之外的美國成為了半島問題的“第三者”。朝鮮也一直堅持拋開六方機制,轉向朝美雙邊和談機制。從這也可以看出,美國的態(tài)度與行為會對朝鮮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奧巴馬的“變革”之風似乎沒有吹到朝鮮半島,這就是:奧巴馬盡管號稱“變革”,強調對話,比如從伊拉克撤軍、重點“照顧”阿富汗戰(zhàn)場,甚至還跑去開羅進行“一廂情愿”的演說,力圖與穆斯林世界重修舊好,如此等等??陀^上,我們看到的是,奧巴馬在其他諸多熱點地區(qū)樂此不彼,來回奔波“搞關系”,卻沒有把“朝鮮”放在眼里。似乎是,在奧巴馬的冷落之下,朝鮮心生不滿,只好“怒射”,來獲取美國的關注。
但是,如果把朝鮮的核試驗和導彈“怒射”歸因為朝鮮為了獲取“關注”的理由,恐怕難以解釋為何朝鮮這次態(tài)度這么堅決,甚至不惜要發(fā)動戰(zhàn)爭為代價??峙拢瑢τ谝粋€需要關注的人來說,這火也確實是玩大了點兒。
其次,朝鮮半島因素的影響。無疑,同族相生的韓國態(tài)度與行為,肯定會影響到朝鮮當局的心理與行為。韓國前任總統(tǒng)盧武鉉因受當局調查成為跳崖“烈男”,這可能會對朝鮮產生影響。因為盧武鉉任內的半島關系進展甚大,而且那時韓國也實行了比金大中更為陽光的“陽光政策”。最大的成就就是,2007年10月,朝鮮和韓國實現(xiàn)了第二次首腦會晤。而現(xiàn)任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的對朝政策,無疑是讓朝鮮大為不快。李明博一方面實行強硬的對朝政策,強調經濟利益為先,同時對前任總統(tǒng)的嚴厲調查行為,或許讓朝鮮看來是清算舊賬之舉。所以,從時間上來看,盧武鉉自殺后的第二天,朝鮮就大動干戈,這不能不說二者具有相關性。
第三,朝鮮內政的需要。由于朝鮮仍沒有融入到現(xiàn)行國際社會當中,我們對朝鮮國際政治與事務仍是一知半解。朝鮮近期的系列舉措跟國內政治的變化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比如2009年2月金正日任命吳克烈為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這是朝鮮對外強硬的一個標記。從去年年底一直傳言的金正日健康問題,到近期國際媒體對朝鮮政權交替的猜測,都彰顯了朝鮮政治局勢與政權變更的影子。國家政權的交替,往往伴隨著系列的對內對外政策與行動的變化。所以,從國內政治的角度來說,或許朝鮮的核試驗動機與其政權的過渡需要有關。核試驗和導彈“怒射”,客觀上對于下一任政權的穩(wěn)固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第四,朝鮮對于自身安全的恐懼反應。從力量對比來看,朝鮮的國力與美國等超級大國相比,無疑是天壤之別。而且冷戰(zhàn)后美國在全球層面大動干戈,直接結果就是,那些被美國看作是“邪惡”的國家,比如伊拉克、南聯(lián)盟、阿富汗、利比亞等國,不是遭受“滅頂之災”,就是“歸順投降”。這種先例的存在,對朝鮮來說,始終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在這種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之中,誰能保我安全,誰能讓我立于不敗之地。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命運讓朝鮮認識到核武器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核武器,國家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相反,核武器可成為一種護身符。如此,我們從理性的角度來說,這對朝鮮的核武器動機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F(xiàn)實中,核武器這張牌也具有一定的功效,即只要適度一亮,鑒于相關國家的核恐懼,朝鮮的安全、政治經濟實惠則接踵而至。無論如何,對于處于冷戰(zhàn)思維與大國政治夾縫之下生存的朝鮮來說,發(fā)展核武器無疑是一種可選的“明智之舉”。
第五,朝鮮懸崖邊緣戰(zhàn)術的翻版?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朝鮮是實行懸崖邊緣戰(zhàn)術較為成功的國家,盡管這種戰(zhàn)術并沒有屢試不爽?,F(xiàn)實中,我們看到,似乎朝鮮在東北亞和平機制中占據一定的“主動”。比如,只要朝鮮一“哭鬧”和“核威脅”,相關各國也是高度緊張,或利用制裁手段,或苦口婆心規(guī)勸朝鮮重回正道。因此,我們看到,朝鮮的第二次核武器試驗的邏輯與原先并無二致;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朝鮮的“火候”與關鍵點,國際社會仍無法確定和把握。具?體來說,朝鮮到底是出于恐懼而生的冒險“怒射”,還是出于追求各種實惠而自信地在“玩火”,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筆者認為,這是對朝鮮核動機判斷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個問題沒有理清,相關國家的政策選擇就缺乏事實的依據,就可能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依我看來,朝鮮的核動機中,國家安全的恐懼還是居于主導地位,但有些非理性的因素,包括對于邊緣收益的追求,也不能不需重點考慮。
東北亞和平的未來走向
在諸多分析家看來,朝鮮的核試驗和“怒射”,無疑是非常不給中國“面子”。因為,中國政府一再表示,中國對于朝鮮問題的基本立場為“無核化、核不擴散”,而且,為了維護東北亞的和平局面,中國力主進行了6次六方會談。這種會談機制也為半島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溝通和談判平臺。但是,朝鮮的出爾反爾,甚至要爭做核大國,動輒拂袖而去,無疑令六方會談東道主“顏面盡失”。基于此,中國外交部在5月26日記者招待會上連答“12個有關朝鮮的問題”,“中方強烈要求朝方信守無核化承諾,停止可能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的相關行動,重新回到六方會談的軌道上來。”而2006年朝鮮第一次核試驗后重返六方會談,也是與中國的制裁措施相關。
由于核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國的“內部事務”,其意義在于,如果朝鮮具有相關的技術人員、條件和資金等因素,國際社會也難以阻止朝鮮核技術的發(fā)展。正如新中國成立初,中國也是在完全與國際社會隔絕的狀態(tài)下發(fā)展核技術的。當然,筆者對朝鮮的核武器發(fā)展并不打算進行倫理價值判斷。如果朝鮮從技術層面能夠發(fā)展出核武器,這就為東北亞安全局勢增加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朝鮮的核武器國家地位將成為事實,除非美國對朝鮮進行軍事戰(zhàn)爭,摧毀其核武器基本的設施,但這場戰(zhàn)爭是否是奧巴馬政府所需,是否威脅到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仍有待于美國政府的評估。此外,如果朝鮮擁有了核武器,成為事實上的“核大國”,這是否會進一步刺激韓國和日本走向核大國的進程?從現(xiàn)實需要來說,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由于美國巨大的核保護傘,這種核軍事競賽可能不一定會在東北亞產生。
事實上,對于一個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核武器的使用和擴散問題。而這正是中美等相關大國所最為關注的重點。朝鮮的核武器與美國盟友的核武器,對于美國而言,其意義不可同日而語。朝鮮的核武器對于美國國家和普通民眾的安全恐懼影響是重大的,尤其是造成一種心理層面的核威懾狀態(tài)。對于中國而言,筆者認為朝鮮的核武器并不能給中國帶來相關好處與實惠;相反,核武器猶如一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東北亞的和平局面,東北亞和平局面一旦打破,對于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無疑是一種不祥之音。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認為,由于核武器所潛在的導致戰(zhàn)爭的可能性,即使短期內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但由于核對峙所產生的核冷戰(zhàn)局面,會為破壞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埋下伏筆。因為根據中國現(xiàn)有的國家政策,未來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中國仍需要集中于和平發(fā)展,而如果出現(xiàn)東北亞周邊的核對峙陰影,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無疑是如履薄冰。(文章代碼:1322)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