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馬云
易錯點掃描
在牛頓運動定律這一章節(jié)同學們常犯的錯誤主要表現(xiàn)在:對物體受力情況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通常表現(xiàn)在對彈力和摩擦力的分析與計算方面,特別是對摩擦力(尤其是對靜摩擦力)的分析;對運動和力的關系不能準確地把握,如在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問題時,常表現(xiàn)出用矢量公式計算時出現(xiàn)正、負號的錯誤,其本質原因就是對運動和力的關系沒能正確掌握,誤以為物體受到哪個方向的合外力,物體就向那個方向運動。其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常見錯誤。
范例剖析
一、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理解不全面
例1甲、乙兩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戲,結果甲勝乙敗,那么甲乙兩人誰受拉力大?
典型錯誤:因為甲勝乙,所以甲對乙的拉力比乙對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樣,甲方勝一定是甲方對乙方的拉力大。
錯因分析:產生上述錯解的原因是學生憑主觀想象,而不是按物理規(guī)律分析問題。按照物理規(guī)律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是由哪一個力決定的,而是由合外力決定的。
正確解答:甲、乙兩人相互之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兩人身上。
歸納拓展:生活中有一些感覺并非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當成規(guī)律來用,要運用物理規(guī)律來解決問題。
二、對力與加速度的瞬時對應關系理解不透切
例2如圖1中所示,天花板上用細繩吊起用輕彈簧相連的A、B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兩小球均保持靜止。當突然剪斷細繩時,小球A與小球B的加速度分別為()
典型錯誤:剪斷細繩時,以A、B整體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只受重力,所以A、B球的加速度為g。故選A。
錯因分析:出現(xiàn)上述錯解的原因是研究對象選擇不正確。由于剪斷繩時,A、B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作為整體進行研究。
正確解答:分別以A、B球為研究對象,作剪斷前和剪斷時的受力分析。剪斷前A、B靜止,如圖2所示,A球受三個力,拉力T、重力mg和彈力F。B球受兩個力,重力mg和彈簧拉力F′
A球:T-mg-F = 0①
B球:F′-mg = 0②
F=F′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T=2mg,F(xiàn)=mg
剪斷時,A球受兩個力,因為繩無彈性,剪斷瞬間拉力不存在;而彈簧有形變,瞬間形變的大小不改變,因此存在彈力且大小不變。如圖3所示,A球受重力mg、彈簧給的彈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彈力F′。
故C選項正確。
歸納拓展:(1)牛頓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與加速度的瞬時對應關系。合外力不變,加速度不變。合外力瞬間改變,加速度瞬間改變。本題中細繩剪斷瞬間A球所受合外力改變,加速度就由0變?yōu)?g;而B球剪斷瞬間合外力沒變,加速度不變。
(2)彈簧和繩是兩個不同的物理模型。彈簧不計質量,彈性限度內k是常數(shù)。繩子不計質量但無彈性,瞬間拉力就可以變?yōu)?。而彈簧因為有形變,不可瞬間發(fā)生變化,即彈力不會瞬間改變,要有一段時間。
三、對于連接體問題,總認為物體具有共同的加速度
例3如圖4所示,m和M保持相對靜止,一起沿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下滑,則M和m間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再以m、M整體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如圖6所示
(m+M)g·sinθ=(M+m)a ③
據式①②③解得f=0
所以m與M間無摩擦力。
錯因分析:造成錯解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好的解題習慣,只是盲目地模仿,解題步驟不少,但思維沒有跟上。要分析摩擦力就要找接觸面,摩擦力方向一定與接觸面相切,這一步是堵住錯誤的起點。犯以上錯誤的客觀原因是思維定勢,一見斜面摩擦力就沿斜面方向??傊€是對物理過程分析不清。
正確解答:因為m和M保持相對靜止,所以可以將m、M整體視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如圖6所示,受重力(M+m)g、支持力N′。如圖6所示建立坐標,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
x:(M+m)gsinθ=(M+m)a④
解得a=gsinθ
方向沿斜面向下。再以m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7所示。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
x:f=max ⑤y:N2-mg=may ⑥
因為m、M的加速度是沿斜面方向。需將其分解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如圖8所示。
ax=acosθ ⑦ay=asinθ ⑧
由式⑤⑥⑦⑧解得f=mgsinθ·cosθ
方向:m受沿水平方向向左的摩擦力,M受向右的摩擦力。
歸納拓展:此題可以視為連接體問題。連接體問題對在解題過程中選取研究對象很重要。有時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有時以單個物體為研究對象。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可以將不知道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單個物體作研究對象主要解決相互作用力。單個物體的選取應以它接觸的物體最少為最好。如m只與M接觸,而M與m和斜面接觸。
另外需指出的是,在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有時需要分解力,有時需要分解加速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形成只分解力的認識。
四、有關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運用中運動過程分析不當
例4如圖9所示,有一足夠長的水平傳送帶以2 m/s的速度勻速運動,現(xiàn)將一物體輕輕放在傳送帶上,若物體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則傳送帶將該物體傳送10 m的距離所需時間為多少?
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有水平方向:f=ma①
豎直方向:N-mg=0 ②
f=μN 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a=5 m/s2
則傳送10 m所需時間為t=0.4+4.8=5.2 s
歸納拓展:本題是較為復雜的一個問題,涉及了兩個物理過程。這類問題應抓住物理情景,帶出解題方法。對于不能直接確定的問題可以采用試算的方法來驗證,如本題錯解中求出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10 m所用時間為4 s,可以拿來計算一下,4 s末的速度v=5×4=20 m/s,已超過了傳送帶的速度,這是不可能的。當物體速度增加到2 m/s時,滑動摩擦力瞬間就不存在了,這樣就進入了第二個物理過程。
五、不能真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理
例5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中,人身體上所有與重力有關的感受器都發(fā)生了變化,因而會有完全不同于地面的感覺:由于缺乏重力,人最先感覺到的就是身體是飄浮的;四肢已感覺不到重量,人體感覺不到頭部的活動,使人容易造成定向錯覺,出現(xiàn)頭暈、惡心、困倦等癥狀;全身體液會向上半身和頭部轉移,出現(xiàn)頸部靜脈鼓脹,臉變得虛胖,鼻腔和鼻竇充血,鼻子不通氣。目前世界各國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經過多次試驗已取得明顯的效果。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五名學習航空航天工程的大學生搭乘NASA的飛艇參加了“微重力學生飛行計劃”。飛艇距地面高度為6 000 m,所受空氣阻力為其重力的0.04倍。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獲得持續(xù)25 s之久的失重狀態(tài),大學生們就可以進行微重力影響的實驗。緊接著飛艇又做勻減速運動,若飛艇離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500 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試計算:
(1)飛艇在25 s的失重過程中加速度多大?
(2)在飛艇后來的減速過程中,大學生對座位的壓力至少是其重力的多少倍?
若已知t0時刻電梯靜止,則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 t1和t2時刻該同學的質量并沒有變化,但所受重q力發(fā)生變化
B. t1和t2時刻電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C. t1和t2時刻電梯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運動方向不一定相反
D. t3時刻電梯可能向上運動
2. 如圖11所示,一個彈簧臺秤的秤盤質量和彈簧質量都可以不計,盤內放一個物體P處于靜止。P的質量為12 kg,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800 N/m。現(xiàn)給P施加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使P從靜止開始向上做勻加速運動。已知在前0.2 s內F是變化的,在0.2 s以后F是恒力,則F的最小值是多少?q最大值是多少?
A. 當拉力F<12 N時,兩物體均保持靜止狀態(tài)
B. 兩物體開始沒有相對運動,當拉力超過12 N時,開始相對滑動
C. 兩物體間從受力開始就有相對運動
D. 兩物體間始終沒有相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