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愛總是錯過才懂,思念在離開以后。”錯過之后懂得愛,錯過還能讓我們明白些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劉心武先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錯過吧!
“錯過”即有所失,要習慣它。
“是的,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又錯過了許多……”開篇一句單獨成行,蘊含作者的諸多感慨與無奈,勾起讀者對自身已“錯過”的追憶。緊接著作者列舉了生活中典型的“錯過”事例——購物、跳槽,充分證明了人生路上“‘錯過多”這一觀點。那既然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當然也就沒有“一無所得”的人生。作者隨后列舉了生活中典型的“獲得”事例——買詩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說明人生也有許許多多的“收獲”。從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沒錯過,抓住了;錯過,溜走了。這正是人生的經(jīng)緯線,見證著我們斑斕多味的存活?!?/p>
人生不可能“萬無一失”,有得有失是常態(tài),同時也使得人生豐富而立體。是“錯過”與“把握”構成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構成斑斕的世界。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把點滴的錯過當成過錯,也沒有必要為昨天的幼稚一千遍地懊悔。心還在跳著,眼睛還在期待著,太陽落下了,月亮還會升起來,這才是多味的生活。
錯過,也往往構成另一種所得,要品味它。
“錯過”雖是人生常態(tài),但一旦我們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錯過”,并在“追悔”中認識到為什么會“錯過”,能夠懲前毖后、引以為戒,就意味著思想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論語》里說“吾日三省吾身”,俗話“吃一塹,長一智”,都是對“靈魂具備了升騰的能力”的最好詮釋。
對于還有機會再次相遇的“錯過”的品味,能夠產(chǎn)生“高度的應變力與把握力”,能夠“冷靜而成熟地駕馭”新的機遇。有時,一次“錯過”能夠成為人一生的明鑒,催人奮進,促人成功。
對機不再來的“錯過”的品味,“能從惆悵中升華出憬悟,乃至于釀出詩意與哲理……”南唐后主李煜,亡國之前紙醉金迷、窮奢極欲;亡國之后,國恨家愁集于筆端,鑄就了一位名傳千古的詞人。他用痛苦的經(jīng)歷釀出了詩意與哲理,也增加了生命的厚度。的確,一個人只有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后,生命才有“厚度”,顯得厚重;生命才有“虹彩”,有內容,豐富多彩。
意識到“錯過”,只要能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力挽狂瀾于既倒”,多半可以使“錯過”轉化為“掌握”。而雖然意識到“錯過”,卻不采取果斷措施,“滯澀、凝結住了”行動,就會如泰戈爾所說“當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時,你也將錯過群星”,這樣的“錯過”則幾近于“過錯”了。
如果“錯過”是一時的失誤,只給我們心里留下了各種各樣的遺憾,那么“過錯”則是扎在我們心上的刺,是生命中無法彌補的悔恨。錯過了一件衣服、一本書、一處美景,我們可能會抱怨一時。但是,當和親人或朋友因一時僵持而不寬讓,最終導致感情破裂;當弱者需要我們幫助我們卻斷然拒絕……這些就將成為永久的錯誤,成為我們心頭永遠揮不去的陰霾。
把握關鍵機會,含笑到達終點。
“人生如奔馳的列車”形象地說明人生的許多事情難以把握,比喻貼切?!捌婢啊⒚谰啊北扔魅松鷼v程中許許多多的契機、機遇,“預定的到站”比喻最關鍵最美好的追求。錯過人生中的許許多多契機、機遇都算不了什么,但不能錯過人生中最關鍵最美好的追求,只要我們把握住人生中的關鍵機會就能含笑到達終點。
這樣,“‘錯過便仿佛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把“錯過”當作綠葉,來襯托“收獲”這朵花,生動地道出“錯過”與“收獲”的關系。只有經(jīng)歷過大大小小的“錯過”,才更懂得珍惜和彌補,才能認真地抓住機會,才能更好地“收獲”,使得“錯過”成為一種特別的美麗。
劉心武透過生活細節(jié),哲理地解讀人生,詩意地升華“錯過”,讀后使入獲益匪淺。在人的一生中,既然“錯過”不可避免,既然有些“錯過”已成定局。我們就應以“錯過”為催香之寒、礪金之石,以獲取人生最美麗的花朵和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