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樸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赤壁鏖兵期間非常神奇的一幕:諸葛亮借江上大霧彌漫,用載滿草束和青布幔的“草船”,撩撥曹營,騙曹操放箭,從曹兵那里騙了將近10萬支箭回來。
正史之中,草船借箭有兩個原形,一個是“令船受箭”,一個是“草柬借箭”。羅貫中將這兩個典故加以整合,安在了諸葛亮身上。
“令船受箭”的故事來自《三國志吳主傳-二》的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赤壁之戰(zhàn)以后五年,213年),曹操與孫權(quán)在濡須口對壘(大概位置在今巢湖入長江的一段通道)。兩軍對峙有日,孫權(quán)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緬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quán)的輕舟行進數(shù)里并且鼓樂齊鳴(《演義》中把這一鏡頭安置在周瑜初次與曹軍對峙時,窺探其營寨的時候),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戰(zhàn),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后下令,弓弩齊發(fā),射擊吳船。孫權(quán)的輕舟一側(cè)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危險。孫權(quán)下令調(diào)轉(zhuǎn)船頭,使另側(cè)再受箭。很快,箭均船平,孫權(quán)安然返航。這是孫權(quán)一種臨戰(zhàn)急智的表現(xiàn)。
“草束借箭”故事的原形是唐朝“安史之亂”時,安史叛軍長期圍困唐軍重要據(jù)點睢陽,久戰(zhàn)之下,城中缺箭,守軍想出一個辦法:在月晦的夜間從城墻上向下縋很多草人,叛軍以為是守軍派出突圍的別動隊,于是亂箭齊射,箭射在草人上,就被帶回城中。守軍用這個辦法,跟叛軍“借”了不少箭。羅貫中是懂得軍事的人,這個戰(zhàn)例他一定也是掌握的。
在歷史上,根本沒有諸葛亮借箭的事情。因為當時刮北風,在江北的曹軍不怕火攻,諸葛亮草船卻怕火攻,而且船是連在一起的,這邊岸上有一支火箭射去,諸葛亮、魯肅非變“烤魯諸”不可。更兼諸葛亮是秘密行動,如果草船失火,逃回南岸,搞不好連周瑜的水寨都燒了。
所以,《演義》中諸葛亮的這種行險,相當于玩命,而且還不僅僅是玩自己的命。
回到《演義》之中,羅貫中為什么要讓諸葛亮賭命,冒著被燒死的危險,去玩“草船借箭”呢?
羅貫中煞費苦心,編織了赤壁之戰(zhàn)中的很多細節(jié),正是要從這些地方為讀者揭示出,曹操為什么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劉備為什么能夠?qū)崿F(xiàn)割據(jù)一方的基業(yè),諸葛亮后來又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以及孫權(quán)為什么沒能實現(xiàn)打通上游的“長江戰(zhàn)略”。羅貫中是把自己對這些歷史人物因為性格而影響到事業(yè)的內(nèi)因,鋪開在讀者面前。
“草船借箭”這一段,就要集中表現(xiàn)周瑜的意氣用事,諸葛亮的耍小聰明和曹操的越級瞎指揮。
周瑜不僅這次要通過“軍令狀”除掉諸葛亮,前后還有多次想干掉他。之所以未遂,其實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孔明太狡猾,每次都能夠識破周瑜的心思——這樣的人將來成為對手,定為大患,所以周瑜一定要先下手為強一——后來,《演義》中諸葛亮果然成了他的大患,直到把周瑜“氣死”。周瑜少年得志,一直被孫吳陣營力捧,從來都是“頭號種子選手”,50多歲了,還被稱為“周郎”,形成了“性格懸滯”,心理年齡保持在25歲左右,且情商很低。
這時候,天上掉下個諸葛亮。
在周瑜眼中,諸葛亮比他帥,比他年輕,比他聰明,他在心理上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程普比周瑜老,比周瑜丑,比周瑜笨,縱使一時無禮,周瑜也能包容他,因為跟程普比,周瑜有優(yōu)越感。其實,周瑜帶兵叱咤風云的年紀,諸葛亮還在家里研究“三個好玩的木頭人”呢,只是周瑜的心態(tài)發(fā)生扭曲,已經(jīng)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了。
但是,諸葛亮偏偏要刺激周瑜。
《演義》中,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到江東后舌戰(zhàn)群儒,激怒孫權(quán),刺激周瑜,連番表現(xiàn),都是要出風頭,表現(xiàn)自己的超人之處,甚至不惜靠耍小聰明來實現(xiàn)這個目的。結(jié)果,風頭是出了,除了唬住“老實人”魯肅,其實是把東吳上下全都得罪了個遍,給后來孫、劉翻臉埋下了隱患。
在“草船借箭”冒險的策劃和實施過程中,諸葛亮利用了很多僥幸因素。
其中最大的僥幸因素還不是曹兵有沒有射火箭,而是曹操一時沖動,瞎指揮:“操此時因見水軍未整,自到江邊提調(diào)?!逼鋵?,曹操對水上實戰(zhàn)是鋤底的外行,所以,他嫌水軍的4000弓弩手不夠,又讓張遼、徐晃調(diào)來6000旱寨內(nèi)的弓弩手助射。
即便如此,羅本《三國》中這一段也多次強調(diào):諸葛亮這次冒險,一共得箭“九萬余支”,并不夠應(yīng)有之數(shù)。而毛本為了表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先刪去了曹操越級指揮那一段,又每船多算1000支箭,這樣總數(shù)輕松超過了10萬支。
如果曹操放手讓手下眾將隨機應(yīng)變,諸葛亮、魯肅很可能已經(jīng)被擒。魯肅在船中驚恐萬狀,就是想到這種可能。
曹操輕松拿下荊州,被大好形勢沖昏頭腦,放任了自己多疑自專的性格缺陷,這是他最終鎩羽而歸的最主要原因。曹操自己打敗了自己。
諸葛亮戲劇性地獲得了箭“九萬余支”(其實也確是戲劇性虛構(gòu)),令周瑜、魯肅“慨然而嘆”甚至“拜服”。在多重刺激之下,周瑜也想不到軍令狀上“10萬支”的數(shù)目了(剩下的微不足道的幾千支箭,很容易從別處臨時搞到,或者也很有可能在這三日的磨洋工中已經(jīng)完成了)。魯肅稀里糊涂經(jīng)歷了一場九死一生的險境,嘆服諸葛亮是“神人”。周瑜也說“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及也!”諸葛亮得意之余,上課說:“凡為將者,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軍情,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乃庸才也?!彼裉荇斒怯共牛^來又說自己的神機妙算是“譎詐小術(shù),何足為奇”,語氣漸涉狂誕,至于那句“我命系于天”,簡直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這是羅貫中的刻意安排,讓諸葛亮的性格缺陷充分暴露了出來。諸葛亮的謹慎,不過是假謹慎之外衣行冒進之事實而已。
羅本《三國》并不認可諸葛亮引以為豪的“小術(shù)”。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從不行險,甚至“奇謀為短”。羅貫中是以“戲說”的形式,來講解做大事業(yè)成敗的各種關(guān)鍵因素,而決不是《臨江仙》里“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的假超然。
選自《左手翻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