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璠
文學作品雖然是以語言文字符號賦形的物態(tài)化的東西,但從根本意義上說,文學創(chuàng)作是以心接物,即作家用心靈觀照過的社會人生。自古以來,中國許多文人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樣不但文字優(yōu)美,且意味深遠。正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泵魅颂浦酒踉疲骸盎騿柹剿涡郧橹校坎恢叫约粗苟閼B(tài)則面面生動,水性雖流而情狀則浪浪具形……豈獨山水,雖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葉,若投枝若干,雖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背面,或?qū)⒅x或未謝,但有生化之意?!崩缰褡樱P直,寧折不彎,它常綠不凋,它的根密集而富有繁殖力。如果我們想通過寫竹來抒發(fā)感情,那么對竹的描繪就要有所選擇:贊頌人的正直,就要與竹子“筆直,寧折不彎”的特點,頌揚人的勇敢,要突出它“傲霜斗雪”的特點,要歌頌頑強的生命力,就要著重寫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特點。下面,我就談?wù)勚袑W作文詠物技法的培養(yǎng)。
詠物技法指通過對具有象征意義的客觀事物的描繪來表現(xiàn)作者志向,寄寓作者自己的感情的寫作方法。它通常是以某一事物(動物,植物,物件)為表現(xiàn)對象,具體形象地描摹這一事物,運用擬人,象征,比喻等的揭示事物所含的哲理性,抒發(fā)作者的感情。詠物,它既有別于單純的寫景,也有別于直接抒情。它不是為了描寫景物而描寫景物,描寫景物的目的是為了抒發(fā)人的感情。它要求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揭示這一物體的象征意義,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寫物喻人法:寫物喻人法是借描寫物的外形、特征,點出其精神、品質(zhì),并以此喻人的一種技法
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先描寫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又寫蓮“出淤泥而不染”,然后才點明“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花喻人,含意清晰。再如《吹落的梧桐葉》一文,“秋天,落葉的季節(jié)。于是,長滿了梧桐的林子,在秋風的感召下,飛出片片葉兒?!湎碌奈嗤┤~,你代表了什么呢?我仍在思索。也許,梧桐葉的吹落,本身就是一種愛,一種深沉的愛。離開了樹干的葉,本不能生存;而離開葉的樹干,卻能在冬天中冒著風雪而生存。葉的落下,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換得母親的平安。……這種隨風落下,并不是意味死亡,而代表一種新生,一種永恒的愛?!薄_@篇文章作者寫梧桐葉為了母枝、為新葉甘愿犧牲自己,這一切都是愛。秋風,梧桐不都是人的象征嗎?吹也好,飄也好,不正是人應(yīng)有的品格嗎?所以,本文以物喻人,含蓄深沉。
當然,運用寫物喻人法,要考慮物與人之間本質(zhì)的相同點。這樣才能自然進行類比。可比性太弱,就會給人牽強附會的感覺。
二、詠物寄情法。詠物寄性法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作者對生活中的某一客觀事物有所感觸,于是把自己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這一事物之中,因物生情,有感而發(fā)
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借秋天的風、花來狀寫自己思念親人的痛苦,難奈。李煜的《浪淘沙令》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詞人借“流水落花”感嘆春去人逝,亦暗示詞人的一生即將結(jié)束。再如某考生的《我發(fā)現(xiàn)枕頭里有個世界》中寫“母人托人從外地帶回一大包綠豆殼,用它縫制了一只新枕頭。我睡在上面。只要輕輕一動,就會有一種‘沙沙的聲音,就像沒有歌詞的童謠,在靜靜的夜空彌散,連夜的精靈都會因此止住腳步……”。作者以極為普通的枕頭為線索,表現(xiàn)母親對我的一片愛意以及我對母親的感激。本人歌詠枕頭的美好,寄托了一片深深的母子之情,耐人尋味。
三、托物言志法、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在生活中對某一客觀事物有所感觸,于是用此物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表述自己的精神品質(zhì),志向和情操等。它可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體的、淺顯的、常見的事物中。因為這個事物具體,所以抽象的道理可使讀者感知,因為這個事物淺顯,深刻的思想易為讀者了解
例如,同為詠蟬,虞世南寫“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他著重抒寫蟬“飲清露”,居高枝而鳴叫,聲音傳得很遠,以表現(xiàn)自己孤傲清高的品格;駱賓王吟出“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駱賓王曾得罪下獄,以蟬抒寫了自己對宦海艱難莫測的心理體驗;李商隱語“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李商隱長期當一名小小的幕僚,屈居人下,他通過蟬表達自己對官場腐朽、世態(tài)炎涼的概嘆。以上三人都借蟬寫出了對人生的感悟,或抒自己清高的品格,或抒寫人生的難測,或揭示世間的黑暗,無不托物言志,表現(xiàn)自己的精神個性。
再如達亮的散文《枯花涵詠》“一束勿忘我,依舊開放在我的桌子上,其實它早就干了,卻給人們不死的美麗,因為這美麗,我真的不相信它的生命早已逝去,或者逝去的是它的一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而已;它們以今天的方式活著……一朵花要枯萎時,凋零和死都是一種美,世紀上許多事,在它該來的時候就會來,在它該走的時候就會走,花開花落都是一種美?!耸且环N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jié)果實、但常常忘了開花……”。上文托枯花來言志,寫出了人生如花,不管是開放還是凋謝,都是自下而上的一種形式,都是一種美麗,并且警示人類要像花兒一樣自在地開放,不必急功近利。這此些哲理性的語言,令人讀后會掩卷深思。
托物言志法的運用關(guān)鍵是要選準“物”,并且顯示物和理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在寫的時候還要抓住“物”的最本質(zhì)的方面,這樣才能使它所喻的“理”為人們所信服。
魯?shù)婪颉ぐ⒍鳚h姆說:“一塊陡峭的巖石,一棵婀娜多姿的垂柳,落日的余暉,墻上的裂縫,飄零的落葉,一汪清泉,甚至一根抽象的線條,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銀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狀——都和人體具有同樣的表現(xiàn)性,在藝術(shù)家眼睛里也都具有和人體一樣的表現(xiàn)價值……?!币虼?,世上萬物都是作為一種感情的語言而存在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詠物技法來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感受,在寫作時,就要求我們對所描摹的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要抓住事物能傳神的形體特征來描寫,使其達到外形和內(nèi)情的統(tǒng)一,物性和人品渾然一體,既不盲目詠物,也不架空抒懷。作者內(nèi)心情感要與描寫的外在“物”合拍、交融,情滲透于“物”的描繪之中。
鄭板橋詩云“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讓我們把世界萬物化為文中的一種表現(xiàn)、一種象征、一種比喻、一種暗示,來充分地抒寫自己的自由精神、自在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