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足用)
教學的有效性,始終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但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組織、講授、引領過程中,存在諸多無效的重復性語言與方法,致使課堂效率低下.為充分開拓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我依據小學數學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實際,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數學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對課堂教學有效性做了一些探索.
一、有效的數學教學設計
1. 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處理
有效教學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課堂資源.有效教學的課堂資源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fā)”.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每個地方的學生,根據當地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經驗對教材進行重新組合,對學習內容重新選擇,這是課程改革中提倡的做法,其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選最能反映任務的內容,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處理教材,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體驗、激情、靈感和經驗融合在課程中,對教材進行重新鉆研、處理,并與學生進行靈活的課堂交往,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索,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富有個性,教學才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每堂數學課我一般設置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合作探索”“交流指導”“視野拓展”等步驟,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它符合數學課堂的教與學,有益于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2. 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
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能否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為學生找準真實的學習起點.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以下一些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內容學生可以自學,哪些需要教師引導?我通過問卷、座談等方式對各年級學生數學學習需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分析本校學生的數學認知現狀,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
3. 制定確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新課程強調的教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價值追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所提出的目標既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學生無動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體瑣碎而令學生不得“要領”.具體的學習目標應該以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標準.教學目標設定之后,接著確定用何種教學方法來實現這些預定的目標,考慮方法組合模式的靈活運用,即包括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課堂管理因素的組合,應該使之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服務.
二、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
1. 有效的提問
有效的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自己轉移到學生身上.課堂提問應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啟發(fā)性,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力求新穎有趣,一是發(fā)問視角新,二是發(fā)問語言妙,三是發(fā)問方式獨特.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充分利用身邊的素材,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力求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如教“百分數應用題”時,我設計如下的問題:老師想買一臺格力空調,蘇寧電器商店標著:“空調八折大酬賓”,家家樂電器商場標著“空調一律九折優(yōu)惠”,請同學們給老師選擇去哪家商店購買.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原價各是多少?”“實際價格哪家低?”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既鞏固了學生對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認識,又體現了數學對生活的價值,真可謂一舉多得.提問什么,教師要心中有數.不論進行哪一種類型、哪一種方式的提問,提問前教師要認真思考問什么?怎樣問?問哪些學生?對這幾個問題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切忌盲目、隨意地發(fā)問.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切忌亦步亦趨,要適當留出一些空間讓學生思考,則所產生的附加值大大增加,教學效益會大大提高.也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打破學生暫時的認識平衡,引發(fā)認識沖突,制造矛盾,使學生為尋求矛盾的解決而發(fā)問.如在學生學了“比的后項不能為零”的知識后,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中國女排的比賽片段:“中國隊在世界女排大獎賽中以3∶0戰(zhàn)勝俄羅斯隊.”學生在欣賞完后向我提出:“球賽中的比分與我們學的比有什么不同?”在師生對這一問題的共同討論中,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2. 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動
如何才能發(fā)揮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呢?我認為有效的組織管理是成功合作的保證.合作交流的形式并不是多多益善的.因此,要有效實施合作學習,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逐漸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在小組合作前,教師要有適當的講述,告訴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展開討論,如何尊重他人、學會分工、注意傾聽他人發(fā)表意見等合作交流的技能.要使小組合作順利進行,光靠學生的能耐是不夠的,教師的指導不可缺少,教師組織學生合作要得時、“得力”,在教學重難點處,就可以給予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桃子”,經歷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要具有操作性,使學生有事可做,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扎實地體會知識的內涵、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
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成有意義的討論,我將全班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分組合作把圓形圖片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推導出面積之后,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繼續(xù)分組合作學習:能把圓拼成近似的正方形來推導面積公式嗎,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邊猜測一邊剪拼.我抓住機遇,指導各組展開競爭,組內協(xié)助合作、集思廣益,讓學生在合作中正常運轉,自動內化.最后,學生得到的結論是“不能把圓剪拼成近似的正方形”,因為任何一個圓的半徑不可能與圓的周長的一半相等.找到答案后,學生臉上出現了成功的喜悅,學習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