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或許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個人交通工具,但毫無疑問,它絕對是使用人數最多的交通工具。從兩百多年前誕生一直到現在,自行車不斷地隨著人們的需求而發(fā)展。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自行車的雛形只是人們的玩具而已,經過不斷地改進,最終成為現代的自行車樣式。不過,現在的自行車在很多人眼里又成了玩具,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輪回?!禛eek》就將帶大家簡單地回顧一下自行車的各種歷史版本,然后,咱們還有一個套餐奉送給大家:我們將教大家組裝一臺屬于自己的自行車。《Geek》鄭重承諾,隨到隨學,學會為止。
自行車的誕生
1966年,一群負責修復達芬奇手稿的意大利修道士發(fā)現了一張繪制于1490年的草圖,上面畫著一個有腳踏和鏈條,與現代自行車極為相似的圖形。然而,就像達芬奇的工藝品及其他極富想象力的機械一樣,他所設計的這個裝置只停留在紙上作業(yè)的階段,并未實現。直到300年后,法國人席福勒首先發(fā)明了Celerifere自行車,這是一種很不穩(wěn)定的行進裝置,由一根橫梁連接兩個直線排列的輪子,其實跨在橫梁上,用雙腳在地面推動前進,這就是公認最早的自行車。1817年,德國人德萊斯在這個機械的前輪上加裝了控制裝置,使它可以轉彎,這是個重大突破,這玩意兒被稱作“休閑鐵馬”,一度在歐洲上流社會曾引起一陣狂熱的搶購。
初期的改良與發(fā)展
1839年,蘇格蘭鐵匠麥克米蘭制造出第一輛具有腳踏的兩輪車。這輛鮮為人知的兩輪車以杠桿驅動,平均時速可以達到13公里,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創(chuàng)舉。但這種兩輪車的大量制造則推遲到1861年才在法國展開。當時法國的馬車制造商米桑在休閑鐵馬的前輪上安裝了曲柄及腳踏,并稱之為“腳踏兩輪車”。1866~1867年間,他推出了加大前輪的車種,立即大受歡迎,兩輪車從此開始普及。1869年,又出現了幾項重大的發(fā)明:滾珠軸承式輪轂、金屬輻條車輪、實心橡膠輪胎、飛輪、擋泥板以及利用控制桿操縱的四段速傳動裝置。由于腳踏兩輪車的曲柄和腳踏直接安裝在前輪上的,人的蹬踏速度是有限的。為了讓車速更快,自行車的前輪被越做越大。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腳踏兩輪車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高大的兩輪車,前輪幾乎與成年人等高,蔚為壯觀。為能有效地踩踏及追求最佳表現,高大兩輪車的騎士幾乎是直接跨坐在前輪上方。因此一旦前車輪遇到障礙物,車身就會向前翻滾,騎士會以拋物線摔出,親吻圣潔的大地。盡管如此,高大兩輪車仍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1880年代初,法國人基爾梅發(fā)明了鏈條,用它帶動后輪旋轉。隨著制造技術的成熟,自行車的價格迅速降低并得以普及,這促使兩輪車進入重要的“安全自行車”發(fā)展期。1885年,史丹利在英國推出RoverSafetybicucle,這是一種是用鏈條驅動后輪,并且使用正常尺寸車輪的自行車。這個產品使自行車一旦遇到路障,不會向前翻滾而且能夠及時剎住。至于自行車顛簸的缺點,則在1888年被英國人J.B.鄧祿普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克服了。充氣的輪胎不但能夠吸收地面的顛簸,還可以減少車輪滾動時的阻力,加快車速,于是高大兩輪車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輛這樣的自行車在1896年大概要花費一個工人三個月的工資,到了1909年,卻只要不到一個月的工資。這種人人都能騎的安全自行車快速席卷了工業(yè)化社會,自行車這種私人交通工具終于能夠讓最需要的族群擁有了。此時,大家發(fā)現要到遠處去工作,都不再困難重重,社會發(fā)展因而開始轉型,這些都跟自行車不無關系。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幾十年內,自行車在歐洲大行其道。內胎技術、合金材料及變速器齒輪組(1895年獲得專利)的發(fā)展,使高品質、輕質的自行車漸露曙光。但同時,自行車在美國卻逐漸退燒,最終淪為玩具。
自行車熱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十年間,歐洲的汽車數量增加了三倍。此時,美國的自行車逐漸朝休閑用途發(fā)展,并開始進口歐洲的輕型變速自行車。到了1970年,自行車的熱潮又重返歐洲。隨后,美國加州馬林郡的自行車愛好者利用寬輪胎和低胎壓的穩(wěn)定設計,結合公路車及越野競速車的輕量化設計,創(chuàng)造出輕質耐操的山地自行車,由此全球的自行車的流行趨勢開始轉型。如今自行車的發(fā)展焦點又開始轉向斜躺車,在速度、安全與運載量上開創(chuàng)新規(guī)范了。但自行車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私人交通工具,未來仍將持續(xù)蛻變。
自行車的現狀
目前世界上唯一可推行的單人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有資格反駁這句話的,只有在二十世紀協(xié)助全球步入工業(yè)社會的汽車。但汽車的限制早已有目共睹,汽車所需的空間與能源日益短缺,并已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汽車每年在全世界導致25萬人死亡、1000萬人受傷。事實證明,汽車造成的傷害遠超過它帶來的好處,于是工業(yè)化社會開始尋找汽車的替代品。這樣的再次覺醒讓大家意識到自行車是一種對環(huán)境無污染而且很有效率的機械。由于自行車在技術上的日益改進,使西方世界開始步入自行車的黃金時期。山地車引發(fā)了大家對自行車的興趣,促使制造商愿意生產更高科技、更方便使用的自行車?,F在的自行車不但比過去更輕,也更耐用。剎車系統(tǒng)更加可靠,傳動和變速裝置更容易操作,新的避震系統(tǒng)也是自行車行駛起來更加平穩(wěn)。
山地自行車的結構
自行車既然成了玩具,那就要適應人們的各種玩法,因此自行車又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款式。各種車款所用的零件雖然在品質、設計、重量及使用方法上不盡相同,但所有自行車的基本架構并無差異。若以各部分的重要性為順序,自行車是由車架、輪胎、剎車、座墊等十多個主要部件組成,這些部件又可以分為傳動/變速、剎車、避震等幾個系統(tǒng)。
車架
一般由鋁合金(6061、7005)、鈦合金、鋼(炭鋼、鉻鉬鋼等)或者其他合金制成的,結構通常兩個相連的三角形。
前叉
分山地前叉和速降前叉,其材質大多數是鋁合金和鎂合金等,構造上又有彈簧叉、油簧、油氣之分,主要作用是避震。
碗組
雖然是個小部件,就是連接前叉和車架之間的軸承套件,但它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碗組既要承重巨大的沖擊力又要兼顧讓車把轉動自如的作用。
車把
就是你手抓的那部分,用來控制方向的東東。剎車把,指撥以及碼表等東西都安裝在車把上面。為了把自行車前進的方向更好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為自己選購一副舒適的把套。
把立
它固定在車把和車架之間的部件,材質跟車槳一樣,騎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把立,以獲得最佳的操控性能。
花鼓
花鼓其實就是自行車的前后輪軸的學名,因為上面有很多用于固定鋼絲的孔,看上去像花朵而得名,分為軸承(培林)花鼓和鋼珠花鼓。
輪轂
輪轂就是固定自行車輪胎的金屬圈。它會被數根鋼絲連接和固定在花鼓上,通常采用鋁合金制造。
剎車
剎車是自行車制動的必備物件,按結構分為閘煞、V剎,碟剎幾種。如果它失效了,你就會做出違反地球引力的動作……
指撥
用鋼絲牽引著撥鏈器實現換擋,通常是拇指和食指來操作,因而得名指撥。離開了它,前、后撥鏈器都是不能換擋了。
前撥
全稱是前撥鏈器,安裝在車架立管上,受指撥的控制用來一次更換牙盤上的三個齒輪盤。
后撥
就是后撥鏈器,安裝在車架的尾勾上,受指撥控制用來飛輪的換擋,它在變速系統(tǒng)中比較重要,品質的高低從定位到手感部能感覺出來。
牙盤
山地自行車的牙盤是指直接和腳踏相連的一組齒輪,一般由三個不同大小的齒輪盤組成,受前撥的控制切換齒輪比,幫助騎行者在不同坡度的路面發(fā)力。
飛輪
飛輪是和后輪連接在一起的一套齒輪,按照連接的方式分為卡式飛輪和旋式飛輪,早期的自行車基本全是旋式飛輪,最近幾年因為承重比較小,逐步發(fā)展為卡式飛輪。
鏈條
自行車上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就相當于汽車的傳動軸,將騎行者蹬踏踏板的力量從牙盤傳遞到飛輪上,再由飛輪傳送到后輪,驅動自行車前進。
親自動手DIY山地車
好了,山地車的各個結構部件大家已經清楚了,現在咱們就告訴大家如何把這些東西組裝起來,得到一輛自己“親生”的山地車。
工具
那句話咱們都說了N遍了。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裝自行車必先有工具。組裝一輛自行車可離不了各種工具,除了六角螺絲刀、鉗子、錘子這些常用的,還需要專用的結鏈器、維修臺、調圈臺等等。有錢又肯燒錢的如地主之流的同學可以選擇美國的Parktool這種頂級的工具(參見本期GADGET)。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咱們這次用的工具還是以山寨貨為主,價格不貴,但樣樣經典,下面給大家集中展示一下,可能各地對它們的叫法不一樣,但都是裝車必須要用到的。
車架的種類和選擇
我們選擇一輛山地車,首先就是從選擇車架開始的。對于一輛山地車而言,車架無異于就是它的生命,就像電腦的主板一樣。所有的配件都安裝在車架上,因此認識車架理所當然成了咱們了解山地車的第一章。車架從結構形態(tài)上可以分為硬架、軟尾[全避震車架]兩種。硬架其實就是指最基本的雙三角結構的車架,它的結構簡單,重量輕,適應范圍廣,加之較低的價位,使得成為大多數車友人門的首選。軟尾,顧名思義,就是說它的尾巴是“軟”的,尾巴就是指它的后避震器,軟尾車架的貼地性較好,騎行也比較舒適,但比起硬尾車架要重一些,也比較難以發(fā)力,一般是發(fā)燒友的選擇。
車架材質的比較
車架的材質從最早的鉻鉬鋼,進化到鋁合金,然后是碳纖維,其他還有鈧合金,鈦合金,鎂合金。各大廠家不斷的研發(fā)新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藝,為的就是讓車架更輕,更強,更舒適和美觀。
鋁合金是目前市場上應用最普及的材質,由于它重量輕、不生銹、易于加工,因而廣泛應用于車架制造,常見鋁合金的型號有6061和7005兩種。鈧合金最早是應用于航天技術上,最近幾年才被應用于自行車,它是在鋁合金里加入千分之一的鈧作為催化劑而成,產生的結晶非常細,加工容易且不易產生龜裂,而強度也更高。
鈦臺金的特性類似鋁合金與鋼的綜合,優(yōu)點為既有鋁合金的輕盈,又有鋼的彈性,加之耐腐蝕不生銹,所以成為很多熱愛旅行車友的首選,缺點是加工困難,造成價格一直高居不下,而且不易做涂裝,所以通常比較難看。
碳纖維是最近幾年新興的車架材料,其特性是超輕量、路感好、鋼性好,是競賽類車架的首選。
很多車友都把材料的貴賤作為評論車架好和差的標準,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相比材料加工工藝更能決定車架的強度和性能。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都開發(fā)自己獨特的抽管技術,焊接工藝,好讓車架更加適合騎行。
車架各部位功能解構
碟剎座
現在的山地車強度越來越大,對制動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碟剎也應運而生,現在的所有山地越野車架都有預留碟剎座,我們在安裝碟剎的時候應該注意檢查碟剎座是否和碟片平行。
尾勾
車架連接后撥鏈器的重要部件,它通常采用鋁合金材料制造,可以很方便地從車架上拆卸下來,這樣的好處就是在運輸的時候不會因為磕碰變形,即使被磕碰也可以單獨更換,不必更換整個車架。
頭管
碗組和前叉舵管在頭管內相連。這樣,自行車就可以靈活轉向了。頭管的長度越短,車架前部分重心越低,操控性也就越好。頭管的正前方就相當于人的臉面,各大廠家都在這上面做足了功夫,希望自己的LOG0能一眼吸引消費者。
過線座
雖然過線座很不起眼,但自行車沒了它可不行。它可以固定變速線管和剎車線管。每個廠家的過線座設計都是為了減少變速剎車線的阻力,避免泥沙堆積,達到讓線管更順暢的目的。
五通
顧名思義,這兒有五根管子相連,所以也是車架強度最高的部位。安裝在五通內的中軸和牙盤相連,自行車的驅動力從這里通過騎行者的蹬踏動作的力量傳遞到后輪上。我們常說的硬架和軟尾車架就是從五通的加工工藝來區(qū)分的。
輪組
車架選好以后,看上去是不是還差點東西?是的,話說沒有轱轆,再好的車也跑不起來。咱們還得為山地車配上輪子,在專業(yè)術語里它叫輪組,它是由花鼓、輻條、車圈、胎墊組成?;ü姆譃殇撝榛ü暮洼S承花鼓,自行車就靠通過花鼓連接著的輪子進行轉動。鋼珠花鼓的結構由多顆鋼珠起到轉動的作用,優(yōu)點是保養(yǎng)方便,只需要拆開加油和進行松緊就能改變花鼓的潤滑和松緊。
缺點當然也隨之而來,除開專用的卡片扳手等專業(yè)工具,還需要較高的經驗和技能,而且鋼珠花鼓的強度、密封等性能都不及軸承花鼓。軸承花鼓的結構就簡單多了,由于將鋼珠整合為標準規(guī)格的深溝球工業(yè)軸承,更換和保養(yǎng)就省力多了。最大的好處是由于采用了高精度生產的工業(yè)軸承,花鼓更加的順滑,使車輪的轉動時的震動更小,傳輸效能更高,也節(jié)省了騎行者的寶貴體力。如果軸承有損壞和磨損,只需要采購標準的工業(yè)軸承更換就行。不少車友也直接選擇了進口的NSK、SKF、陶瓷軸承等進口軸承進行更換。通過輻條的連接,車圈就和花鼓連為一體,成為一套輪組了。
縮圈
剛才咱們說到,輪組是由花鼓、輻條、車圈等幾個部件組成的,要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還要費點功夫才行。咱們得用輻條穿過花鼓上的一個個小孔,然后用專用的螺帽固定在車圈上。輻條的安裝順序是有講究的,需要讓輻條交叉受力,就像農民伯伯編籮筐那種原理,這樣輪組才會結實。具體的編圈方法咱們就暫不介紹了,一般到自行車店組裝山地車的時候,都由專門的技術人員代勞。即便是熟練人員,也需要將近兩小時才能編好一個輪組(如果Geek們實在有心要折騰,請參見www.mcgeek.com.cn,咱們提供了詳細的教程)。等所有的輻條都固定好以后,再繞著車圈的內表面貼上一層胎墊,以防止輻條外露刺破了內胎。
校圈
就跟《Geek》的編輯做完稿子還要進行校對一樣的道理,一個輪組組裝好以后也需要調校輪圈。校圈就是調整輪組的圓度和偏擺,高級的技師可以把輪組的誤差控制在1mm之內,圓度和偏擺的精度越高,輪組的震動越小,慣性更均勻。通過校圈,技
師可以控制輻條的松緊,輻條越緊,輪組的鋼性越好,騎行也會感覺更輕松一些。校圈首先是將輻條拉緊,同時考慮車圈是否居中,如果車圈靠右,就把相同位置附近的左邊輻條逆時針旋緊。校圈的精確和效率只能靠經驗慢慢提高,調校好一對輪組差不多要花掉一名熟練技師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
安裝輪胎
車圈調校好以后,咱們再來安裝輪胎。每只輪胎的側面部有正反的箭頭表示,確定好輪胎安裝的方向后,先將外胎的一側安裝進車圈,再將適當充氣的內胎放如外胎內,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內胎在車圈內安放位置均勻。內外胎完全裝好后,根據外胎上的氣壓標示充好氣。山地車氣壓一般在35~80帕。給輪胎充滿了氣以后,就可以把官們放到一邊備用了。
前叉
DIY山地車有很多樂趣,其中2_--就是可以選擇一根帶避震作用的前叉,它可以減輕輪胎對騎行者的沖擊,使得山地車更貼地平穩(wěn),從而達到舒適、易于操控的目的。
前避震從結構上主要分為彈簧、油簧、油氣結構3種。彈簧結構多為低端產品,缺點是重,密封性差,不能調節(jié)回彈阻力和鎖死。優(yōu)點就是結構簡單,便宜,適合城市道路。油簧結構靠油路的封閉來控制前叉的鎖死,可以讓車友在上坡或平路時調節(jié)到鎖死狀態(tài),從而達到省力的效果。不少油簧前叉也可以通過控制油路流動的快慢來控制避震動作的快慢,油氣前又是在油簧前叉上的升級,通過氣壓的高低來模擬彈簧的彈性系數,另大好處是可以減輕重量,因為會考慮到前叉內有高壓氣體的密封性,加上密封都做得非常好,泥沙和雨水的污染幾乎可以忽越不計,維護也很簡單。
市面上的避震前又有很多品牌,其中FOX都是高端的,售價都是5000元以上,Rock Shox的產品涵蓋了各個檔次,選擇面大,其他還有馬祖奇、Manitou等,大家可以試自己錢包的厚度來決定。安裝前叉是一項需要技巧的和體力相結合的工作,而且除了前叉和必要的工具,還要用到碗組。
Step 1
咱們首先把碗組的上下檔取出來,將上檔壓入車架頭管,然后將碗組中的下檔壓緊在前叉舵管的最底部,這樣,前叉就能通過碗組和車架頭管相連,實現完美的轉向了。
Step 2
將碗組的固定環(huán)按說明書中指示的順序安裝到車架頭管上,再將前叉的舵管從中間穿出。一般舵管都比較長,這是為了適應不同身材的騎行者和不同的騎行習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數據,估計出所需要的舵管長度,然后用筆做上記號,用截管器切除掉多余的部分。記住,為了安裝把立,需要在你所需長度的基礎上增加約5cm。
Step 3
裁好長度的舵管需要用銼刀將邊緣稍事休整,保證邊緣的平整。然后在舵管內安裝個無牙螺母,它也是碗組中的一份子,一定要用錘子將它敲科舵管內3~5cm。這樣我們才能將把立牢牢的固定在舵管上。
Step 4
從碗組固定環(huán)到把立之間的舵管上,需要放上舵管墊環(huán)。這種墊環(huán)有1cm和3cm兩種寬度,大小剛好能穿過頭管,這樣才能保證把立無法滑動。
Step 5
前叉安裝好以后,就該裝把立和車把了,因為它們和前叉的舵管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將把立安裝到預留的舵管上,將無牙螺母鎖緊,然后水平對正把立和輪胎,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鎖緊把立。將車把從把立的孔中穿過,注意保持車把兩邊的長度一致,然后根據個人習慣調整好角度,用六角扳手按對角依次鎖緊即可。
請注意,不管是碗組壓入車架還是下檔壓緊在前叉上,都要保持水平,部件之間必須完美結合,不要留下一絲縫隙,否則,騎行的時候就會出現異響,久而久之,還會損傷零部件,影響安全。
傳動系統(tǒng)
組裝好輪組,安裝了前叉和車把,咱們的山地車就基本上成形了,不過,它頂多只能算有了肉身,但沒有靈魂,只有傳動系統(tǒng)才能給自行車靈魂。傳動系統(tǒng)由五通上的牙盤、車架后方的飛輪和鏈條組成,而后還將有變速系統(tǒng)依附在傳動系統(tǒng)上,實現三個牙盤及飛輪的切換,可以達到多種齒輪比,以適應不同坡度的道路。
飛輪
大家仔細觀察飛輪就會發(fā)現,上面的每一個齒的形狀不是一樣的,而是有高有低,有的像崩掉一塊,有的特別薄好像只有半片。因為自行車的變速系統(tǒng)還是靠鏈條摩擦來進行的,齒輪設計成這種獨特的形狀可以減少摩擦,使得變速過程中鏈條可以順利的從個齒片到另一個齒片。
Step 1在前面我們已經做好的后輪組上,有一個金屬圓柱體上面帶有卡槽的部位叫做飛輪座,將飛輪的主體和單獨的飛輪片依次裝人飛輪座,一定耍注意對齊。
Step 2
用飛輪工具鎖緊飛輪鎖環(huán),扭距一般為40N·m。由于輪組會轉動,所以這一步通常需要兩個人配合來完成。
中軸
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藏在五通內,咱們通??床坏剿?,這就是中軸。中軸其實就是個中空的軸承,用來固定牙盤和曲柄,并使其自由轉動。它將承受騎行者爆發(fā)出的絕大部分力量,因此在安裝的時候一定要把它固定得死死的。將黃油均勻地涂抹在中軸的縫隙處,把中軸用手旋進五通,然后借助工具使出全力將它固定緊。另外一頭有一個跟中軸直徑相同的螺帽,記得用同樣的力度將它旋緊。這樣中軸就安裝完成了。
牙盤
牙盤安裝在車架的五通上,一般有三個大小不同的盤,每個盤齒的數量也各不相同。固定這些牙盤的東西叫做五爪,它跟曲柄是連在一起的。等咱們最后安裝好踏板后,騎車人的蹬踏動作帶動曲柄上的牙盤,通過鏈條把動力輸送到飛輪上,帶動自行車前進。
Step 1
將右曲柄插入中軸內,用橡膠錘敲到位。然后將左曲柄套入右曲柄組件的中軸上,注意水平對齊。
Step 2
用六角螺絲刀順按時針方向鎖緊曲柄固定螺絲。
變速系統(tǒng)
飛輪和牙盤安裝好以后,還別急著上鏈條,咱們還要把變速系統(tǒng)安裝好才輪到它上場。山地車的變速器一共由四部分組成:指撥、前撥鏈器、后撥鏈器、變速線。一提到變速系統(tǒng),玩山地車的人幾乎無人不知喜瑪諾(Sihmano),這是一個日本的老牌自行車配件品牌。近幾年,美國品牌Sram也進入了中國,但知名度還不如前者,不過技術實力也不容小覷。
Sram是一個專門生產自行車配件的公司,旗下有山地公路變速系統(tǒng)[Sram),避震系統(tǒng)(Rock shox),制動系統(tǒng)cAvid),傳動把組座桿等[Truvativ),每個系列,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一線品牌。Sihmano的變速系統(tǒng)級別,從高到低依次為XTR、XT,SLX、DEORE、AUVIO、ACERA和ALTUS,而Sram的變速系統(tǒng)定位和Sihmano對應的依次為X0、X9、X7、X5和X4。
Shimono和Srom變速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指撥控制后撥的拉線比。Sram的拉線比為1:1,也就是說指撥處變速移動1mm,后撥橫向也就移動同樣的距離,而Shimono的拉線比為1:2.5,即指撥運動1mm,后撥移動2.5mm。這樣的設計使得Sram可以容忍的誤差要大于Sihmano,理論上變速也更精確。
Step 1
后撥鏈器一般安裝在車架的尾勾上,通常有6~9個檔位,有限位螺絲來限定它的活動范圍
咱們用一顆螺絲和專用的扣件固定牢就可以了。然后將變速線連接到撥鏈器上,適當拉緊變速線,用螺絲刀旋緊變速線固定座即可。
Step 2
后撥鏈器的上面有一組微調螺絲,它們負責調節(jié)后撥鏈器的工作狀態(tài)。它們分別是張力調整螺絲,高速限位螺絲H,低速限位螺絲L,和后撥線張力微調旋鈕。后撥張力調整螺絲:用于調整后撥的上導輪與飛輪的間距。它向內旋入時,可使導輪與飛輪的間距加大,反之則減小間距。
Step 3
前撥鏈器的結構跟它的老兄后撥鏈器長得完全不同,它通過調整鏈條在牙盤上的位置換擋,通常有3個檔位。它的安裝方法也很簡單。前撥通常都會自帶一個扣件,用螺絲將它安裝在車架的立管上即可,適當調整它的位置,讓外撥鏈片商過牙盤的最高齒約3~5mm。然后同樣將變速線以剛好繃直的狀態(tài)固定在上面。
Step 4
前撥鏈器上有兩穎定位螺絲,一個標示為H(高限位),一個表示為L(低限位)。適當調節(jié)這兩顆螺絲,讓撥鏈器在極限狀態(tài)下(鏈條處在前面最小盤,后面最大飛輪或鏈條處在前面最大盤,后面最小飛輪的時候),鏈條距離前撥的撥鏈片大約2~3mm即可。
現在,作為自行車的標志物的鏈條終于可以上場了。一副全新的鏈條通常都會超出我們實際需要的長度,所以我們需要截掉多余的部分。測量使用長度最簡單的方法是把鏈條掛在最大牙盤和最大飛輪上,再增加兩節(jié)鏈條,這就是鏈條的正確長度。將鏈條兩端拉到一起,用接鏈器壓入鏈條固定栓。固定栓在鏈條兩側的突出程度要一樣,必要時稍微晃動連接處的分節(jié),使得鏈條的松緊度和其他部位一致。然后松開接鏈器,鏈條就安裝完成了。
剎車系統(tǒng)
現在咱們的山地車已經成形了,有了車把、輪胎、傳動系統(tǒng),甚至連變速系統(tǒng)都有了,某些猴急的同學可能已經躍躍欲試了。但當你想停下來的時候才會發(fā)現,你是那么的無助。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教上的鞋去摩擦大地,運氣好的只是廢一雙鞋而已。運氣不好,咱們都不敢想象了。所以,先別急著試車,咱們還要給山地車安裝至關重要的剎車系統(tǒng)。
山地車的剎車系統(tǒng)分為V剎和碟剎。V剎因為其分別安裝在車圈的兩邊,剎車的時候帶動剎車片擠壓車圈,其形態(tài)跟字母V相似而得名。V剎的優(yōu)勢就是重量輕,維護簡單。自行車的碟剎工作原理跟汽車的完全相同,由跟輪胎同步轉動的剎車碟和固定在車架上的剎車座組成。碟剎也分為線碟和油碟,這個油碟當然不是大家吃火鍋時用的油碟,它指的是通過液壓油推動制動片的剎車系統(tǒng)。它的優(yōu)點是手感細膩。而且不容易抱死,對泥沙,泥漿等惡劣路面更加適合。另外,不管是哪種剎車都需要剎車柄,離開了它。再好的V剎和碟剎都沒法工作。碟剎現在越來越普及于DIY的山地車中,咱們也主要介紹油碟的安裝。
Step 1
先用螺絲刀將剎車碟固定在輪組的花鼓上,通常固定剎車碟的有六顆螺絲,最好在螺絲上涂抹一點膠水以防止松脫,扳螺絲的時候注意要用力均勻。如果是喜瑪諾的中央鎖死碟片,則需要用到和拆卸飛輪一樣的花鍵工具。
Step 2
剎車片安裝到花鼓上以后,再將整個車輪固定到車架的相應位置,把碟剎卡鉗安裝到車架上預留的剎車座上,適當調整制動片與碟片的位置,讓它們均勻地咬合。然后用六角螺絲刀將其固定緊。如果是雙活塞油碟,在松動卡鉗的時候捏緊剎把,然后鎖緊卡鉗的位置,這樣碟片和來令片的間隙都是相同的。
Step 3
最后咱們再安裝剎車手柄。手柄的位置一般在車把的三分之一處,以騎行者手握車把后,食指可以觸到手柄即可。安裝角度一般為向下45度,也可以依個人喜好調整。調好位置后,固定好螺絲,安裝就完成了。
Step 4
指撥通常安裝在車把上靠近剎車手柄的位置,方便騎行者在雙手不離開車把的情況下換擋,一般前指撥在左邊,后指撥在右邊。它的安裝方法和剎車手柄的一樣,調整適當的距離和角度,然后用螺絲固定即可。
座墊
現在該妥善解決咱們屁股舒適性問題。請盡量為自己選擇一個合適的座墊,對于男同學們來說,最好是選中間帶有凹槽的座墊,那對你是有好處的。座墊下方還有一根用來調節(jié)高度的座桿,將它插入車架立管,用座箍鎖死,注意座管的高度不能低于安全線。再將座墊固定干座桿水平,居中的位置。適當調整座管的高度,正確的位置應當是車手坐在上面,用腳跟蹬剛好伸直的位置。
踏板
安裝腳踏一般都是組裝山地車的最后一個步驟,安裝普通踏板只要扳手就足夠了,而一些高端踏板要使用六角螺絲刀來安裝。由于踏板設計的是反向旋緊,旋到一定程度就足夠了,以后它會越踩越緊的。
附件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咱們已經將一輛山地自行車完美地組合在一起了,但還有一些細小但必不可少的附件需要我們加裝到山地車上。
碼表
碼表就相當于汽車的儀表盤,騎行者可以讀取到速度、距離、時間等數據,某些高端的產品甚至還可以顯示騎行者的心率。碼表是通過車圈轉動一周的電磁感應來計算出騎行的里程,碼表最基本的功能有當前時速、單次騎行里程、單次騎行時間、平均速度、最高速度、總騎行時間、總騎行里程等。通過碼表上顯示數據的分析,車友可以了解到自己騎行的成果,也可以從中改進自己的騎行技術從而得到提高。
Step 1
分別將感應器的兩部分固定在前叉和前輪輻條上,一定要注意在輻條上的磁鐵和前叉上碼表感應器的距離,因各廠家設計不同,一般在3~5mm為宜。
Step 2
將碼表導線以螺旋的方式均勻地纏繞在自行車的線管上,把導線另一端的碼表底座安裝到車把上,然后再把碼表固定到底座上,安裝就完成了。
Step 3
使用碼表前首先得設置好輪圈周長,所有的碼表說明手冊上都有各尺寸所對應的設置數據,但是最快捷準確的方法是用卷尺平鋪地面,當輪胎在卷尺旁轉動一圈時得到的數據。
便攜式打氣筒
車胎爆了很倒霉,但更倒霉的是爆胎而沒帶打氣筒。很多人愛騎山地車去一些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如果車胎爆了就自己哭去吧。還好有一種便攜式的打氣筒,可以安裝在車架上,隨時都可以用,安裝方法跟水壺架相似。
燈
既然咱的車連“儀表盤”都有了,怎么著也要把燈裝上,這樣咱們晚上也可以騎自行車了?,F在有很多自行車專用的頭燈和尾燈,都是采用可拆卸的設計,只需在車把和座桿上安裝底座,騎行時將燈安裝上去,離開時還可以取下來當電筒。安裝方法跟碼表相似。
護鏈帶
很多DIY山地車的朋友都會選擇一副漂亮的車架,但由于經常在顛簸的路面騎行,跟著上下擺動的鏈條常常會將車架上的漆面碰掉,這樣車架不但不美觀,還容易生銹。肯定是某個有這樣經歷的車友發(fā)明了護鏈帶,這種自帶魔術粘的玩意兒,直接安裝在鏈條下面的車架上就可以了。
水壺架
是人就得喝水,騎車這種高強度運動更是離不開水。持續(xù)均勻的補充水分,對車手身體的健康非常重要。但想要在自行車上放置一個水壺就必須安裝水壺架。水壺架一般按材質分類,常見的有鋁合金、塑料、碳纖維、鈦和金。安裝水壺架非常簡單,咱們只需要用六角螺絲刀和螺絲將它固定在車架的相應位置即可。
尾包
很多車友都會給自己的愛車配個尾包,有了它其實就很方便,騎短途的時候就不用背包了,小工具、備胎、手機什么的都能放在里面。安裝尾包其實也很簡單,它自帶兩組魔力粘,分別把它們纏繞在坐墊底部的支撐桿和座桿上就可以了。
尾巴
至此,一部性能優(yōu)良的山地越野車就誕生了。掐表一算,總共耗費了5小時的時間,雖然小編和技師都累得汗流浹背了,但親自經歷了從一堆配件到一輛山地車的組裝過程,其中的樂趣和最后的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最后提醒大家,在正式騎行前,請先檢查所有的螺絲,并在開闊無人的空地試騎,檢查變速,剎車是否準確有效。切記,只要您一踏上自行車,請務必佩戴保證安全的自行車頭盔和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