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記者是我的夢想。從三年級起。我便嘗試著給各個報社投稿,也有了不錯的成果,先后在11家報刊社擔任通訊員、小記者、學生編輯。
小學時,爸爸就一家家劇組去跑,把印有我照片和特長的材料塞給導演。終于,在爸爸的辛苦奔波下,我的第一個機會爭取到了。郭寶昌導演的《大宅門》續(xù)集劇組找到我扮演白景奇的重孫女。雖然是“群眾演員”,連字幕都不能上。但是,我還是特別興奮!這次“觸電”讓我結(jié)識了陳寶國、江珊等著名影星,在拍戲的過程中我還了解了很多關(guān)于影視的知識,給我今后的影視道路鋪了一層磚。
2007年10月27日,八一中學學代會正式開幕。33個競選人為學生會的職位發(fā)表演說,作為學校的小記者,我在臺下拿著相機,捕捉每一個有價值的鏡頭。
2007年9月2日,在爸爸的鼓勵下,我給中宣部寫了一封《關(guān)于在十七大采訪團中加入小記者團隊的建議信》——“我曾先后四次榮獲全國‘十佳小記者稱號,應(yīng)該說。我是您的編外新聞戰(zhàn)士”。接著歷數(shù)了自己豐富的采訪經(jīng)歷和小記者參加黨代會的必要。
2007年10月14日,一個藍色的“記者證”到了我手中,十七大首次有了小記者參與,我就是六名小記者之一。此后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展開——閱讀《十六大以來中國的變化》,并接受了包括專業(yè)技術(shù)、職業(yè)道德、采訪紀律、采訪技巧等方面的系統(tǒng)培訓。
以《中國少年報》小記者的身份,在這10天的采訪活動中,我也體會到了與以往采訪的不同。第一次親耳聆聽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講話,第一次出席新聞發(fā)布會,第一次參與封閉的采訪活動,第一次“離家出走”入住十七大新聞中心。
當然,除了這些,我也收獲了“經(jīng)驗和教訓”。以往我的采訪作品部是自己先寫手稿,爸爸媽媽幫助錄入、修改。這次大人進不來,靠爸爸媽媽錄入是不可能了,加上我的筆記本鍵盤出了故障,因此每天得干到深夜才能收工睡覺,為此急得哭了好幾次。
在爸爸媽媽的指引下,我的這一路走得比其他的伙伴們更長、更遠:從四川到北京,從普通的學生到兩會的小記者、CCTV的主持人。其中的艱辛,我想只有自己才知道吧!不過,我覺得最幸福的。還是在爸爸眼里,我永遠都是他最疼愛的長不大的孩子。
陳彥宏,14歲,是北京市八一中學的一名學生,有5年多的記者經(jīng)歷,她先后給11家報刊社擔任通訊員、小記者、學生編輯。她曾采訪過“十七大”“少代會”“科博會”等大型會議和活動,發(fā)表新聞作品200多篇,先后榮獲“2005年十佳中國少年攝影家”“2006年全國優(yōu)秀少年作家”“2007年百佳中國小記者”“第十屆大陸和平小天使”“2008年北京奧運志愿者”等榮譽稱號。現(xiàn)在,她是CCTV少兒頻道《影像地帶》的小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