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喬木
三國時的袁渙,年輕時是個非典型的富二代。他出身高干家庭,父親是東漢司徒,位列三公。東漢末,天下紛擾,公子哥兒們最喜歡做的就是勇于沖破法律的束縛,恃強凌弱,胡作非為。但當(dāng)時的袁渙卻成為不折不扣的“非主流”,他崇尚清靜,一舉一動都以禮而行。在他那些富二代朋友眼里,他也許就是一個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膽小鬼吧。
劉備做豫州刺史時,為袁渙做了一件事,把袁渙推薦為秀才。這可能對劉備沒有什么,可是卻影響了袁渙一生。
時局就像滔滔洪水,把很多人和事都沖垮了。袁渙被迫到江淮間避兵禍,因為才華橫溢受到了袁術(shù)禮遇。后來呂布和袁術(shù)開戰(zhàn),袁渙稀里糊涂就做了呂布的“俘虜”,只不過對這樣的高級俘虜。是沒有人敢虧待的。當(dāng)時呂布已經(jīng)與劉備決裂,便想讓袁渙給他寫一封書信。大意是要把劉備罵個狗血噴頭。本來這樣的事對文士袁渙來說是小菜一碟,但袁渙卻笑著拒絕了,再三強求也不予受理。
呂布是一介武夫,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被多次拒絕以后就理直氣壯地大怒了,把刀架到袁渙的脖頸上,冷笑著說:“照做就給你一線生機,不做就死無葬身之地?!?/p>
按照呂布及常人的邏輯。袁渙是應(yīng)該馬上接受建議的,而且還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接受,至少面部肌肉也要抽搐起來,但武夫呂布永遠不會想到袁渙臉上竟會露出那樣的表情——不屑一顧。更出乎呂布意料的是,袁渙絲毫沒有顧及脖子上有把刀,還笑起來,說:“我袁渙只聽說德行可以使人受辱。卻從未聽說罵人也可以做到。如果他劉備是個真君子。對將軍罵他的話一定不會感覺到羞恥;如果他是個真小人,那一定會再回信罵回來,于事無補。況且要是改日我投到劉將軍帳下,也寫信罵將軍您,能行嗎?”聽了這話,呂布的臉上紅一陣,黑一陣,羞慚不已。文弱的袁渙與彪悍的呂布,孰勇?孰怯?的確令人感嘆。
呂布被曹操攻滅之后。部屬都成了階下囚。雖然曹操表現(xiàn)得很大度,對他們以禮相待,但大家依然顯得很謙卑,見到曹操都伏身下拜,聲名遠播、德高望重的陳群父子也概莫能外。唯獨袁渙僅作揖而已,而且還做很不情愿狀。這讓在場的人都感到了驚訝,包括曹操。
為了拉近與大家的距離,盡快從心理上擺脫敵對情緒,得勝后的曹操放出話去。給眾官每人幾輛車,到呂布軍中庫房,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隨意選用財物,務(wù)必滿載而歸。曹操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人都把車裝得滿滿的,但只有一個人例外。他發(fā)現(xiàn)袁渙的車上只堆著數(shù)百卷圖書,還有一部分口糧。眾人聽說后,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襲上心頭。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誰說放棄不需要勇氣呢?
當(dāng)時曹操那邊有一件事做得有聲有色,就是屯田,屯田的主力就是軍隊和招募來的農(nóng)民。可招募來的農(nóng)民不太高興,并陸續(xù)出現(xiàn)很多逃亡者。曹操一著急就想把逃跑的農(nóng)民抓回來處決。以儆效尤。在曹操著急的時候,還沒誰敢逆龍鱗,但這時袁渙站出來,為老百姓說了幾句公道話:“百姓安土重遷,不能太過激,他們愿意做就做,不愿做還是不要強求的好?!辈懿傧矚g與眾不同的人,也很欣賞袁渙的一腔赤膽。便欣然應(yīng)允。不久,百姓大悅。
時光似水流年,曹操老了,晉封魏王,老頭的脾性也變得越來越乖戾,還為此殺了不少宿將重臣,所以大家都習(xí)慣了順從這位老人。劉備病亡的消息傳來,群臣都來致賀,曹操顯得異常高興,但在群臣中唯獨沒有袁渙的身影。多少年過去,袁渙始終沒有忘記劉備的舉薦之恩,盡管只是個秀才。為此,他甚至不惜觸犯乖戾的老人曹操。
歷史很奇怪,很多人因為這份勇氣命喪黃泉,袁渙卻因為這份勇氣贏得敬重。袁渙以郎中令的身份猝死于任上,曹操為他真誠地流淚,并賜予谷物二千斛:一千斛官糧是國家賜予郎中令的,另一千斛則是他曹操以個人名義送給老友的。
袁渙沒有勃勃野心。沒有沖天豪氣,也沒有詭計奇謀,在歷史這部大戲中,比起那些領(lǐng)銜主演的大腕兒。他只能算是群眾演員,他憑著一股勇氣匆匆露一面,就立刻消失在人海。他就像是歷史中的一粒塵埃,但塵埃落定之時卻讓人感到擲地有聲的沉重,他在劇中只有一句臺詞:我不能呼風(fēng)喚雨,卻可以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