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海 張 帆
摘要知假買假行為自出現(xiàn)以來是否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就頗受爭議。反對者認為知假買假者不是受欺詐而購買商品的消費者,所購商品不是用來消費的,而且對知假買假者的保護也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目的等理由主張不應予以保護。本文從知假買假者的消費者身份認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價值取向以及保護知假買假者的社會功能等方面論證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該保護知假買假者。
關鍵詞消費者知假買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圖分類號:D9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19-01
一、對知假買假現(xiàn)象的立法及司法的爭議
從1995年王海知假買假行為發(fā)生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知假買假行為是否予以保護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各個地方為了貫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紛紛制定條例或辦法。但是地方的規(guī)定也是截然不同。2000年10月29日,浙江省人大在《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中對“知假買假”予以法律保護。與上述規(guī)定截然不同的是,2002年7月16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知假買假不屬于消費者行為,因而原則上不予立法保護”的觀點。在司法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情況:情形相同的知假買假行為有的法院判知假買假者勝訴,有的法院判其敗訴。更為奇怪的是: 案情基本相同的同一個王海,同在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得到的卻是一勝一敗的判決。由此看來,我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對知假買假現(xiàn)象的認定也不一致。為了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為了維護經營者的權益,有必要統(tǒng)一觀點。
二、對知假買假行為不予保護的學者觀點
郭衛(wèi)斌與饒世權等認為,《消法》所保護的消費者總是處在弱者的地位,而知假買假者則不同,他們在購買商品前已經了解經營者出售的商品的真實情況,有時他們在某些方面的知識比經營者還要多,因而在買賣關系中并不處于弱者的地位。豍付鼎生教授認為立法不應該保護知假買假,因為挑動或者鼓勵消費者拿起法律武器,打擊假冒偽劣,“替天行道”,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主要功能。他認為《消 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主要功能是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受到的侵害或損失得到補償,而不是謀取利潤。
三、對知假買假行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予保護
(一)知假買假者應認定為消費者
對消費者身份的認定應采用消費品標準,即只要購買的是消費品就應當認定為消費者。正如王利明所說,“任何人只要其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目的不是為了將商品或者服務再次轉手,不是為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易活動,他或她便是消費者。由于在市場中,消費者只是與生產者和商人相對立的,那么,即使是明知商品有一定的瑕疵而購買的人,只要其購買商品不是為了銷售,不是為了再次將其投入市場交易,我們就不應當否認其為消費者”。豎知假買假者是以消費者身份購買商品并且不是為了生產經營所以應該認定為消費者。
(二)保護知假買假者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打擊假貨以保證產品質量,這也是保護消費者權益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對消費者人身安全威脅最大的莫過于包括假貨在內的各種偽劣商品,因此對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保障理所當然居首要地位。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本意來說,它首先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受到的侵害得到補償。無論職業(yè)打假者主觀意圖為何,其行為客觀上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維護誠實商家的利益以及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秩序和競爭秩序。在交換關系中,購買者明顯處于弱者的地位,法律是通過強化對消費者的保護,來實現(xiàn)制約經營者的目的?!爸儋I假”的“王?!笨梢杂行У刂浦怪萍偈奂佟倪@方面講消費者的打假行為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宗旨乃至指導思想是一致的。
(三)對知假買假者購買商品的行為應認定為受欺詐
“處理知假買假問題,應當基于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平衡雙方的利益。對于知假買假糾紛,如果銷售者無法舉證證明消費者是知假買假,則應當認定銷售者的行為構成欺詐,適用雙倍賠償;如果銷售者舉證證明消費者是知假買假,則銷售者欺詐行為并未成立”。豏對于消費者來說,在商品沒有拿到柜臺進行檢驗或鑒定之前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知假的。因為在通常情況下,由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只有在消費者實質性使用后才能知情。
(四)知假買假行為的社會功能
知假買假索賠可以對偽劣商品形成一種監(jiān)督,從而成為保護消費者安全利益的一種有效手段,毫無疑問應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中予以確認。我國目前市場上假貨成災,整個社會對此深惡痛絕,消費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都有可能遭受假貨之苦。而政府職能部門以及消費者組織因打假資源有限而對假冒偽劣商品的經營者的震懾作用也相當有限。實踐證明為了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發(fā)動更多的群眾來依法監(jiān)督經營者。知假買假索賠這種個人打假既保護了消費者的權益,又為政府節(jié)省了打假成本,彌補了政府打假力量之不足。把“知假買假”者排除在消費者之外,必將大大降低制假售假者的風險成本,從另一方面支持了制假售假行為,而最終損害的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是社會信用的喪失,是知名企業(yè)利益的無端受損。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知假買假者應該認定為受欺詐而購買商品消費者,并且對知假買假行為的保護符合消法的立法目的。從社會功能上看,知假買假客觀上凈化了社會環(huán)境,提高了社會福利,因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該保護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