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鷹
摘要事實婚姻是我國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婚姻形式。過去,由于受舊婚姻習俗的影響、婚姻當事人法制觀念淡薄等等原因,事實婚姻在我國普遍存在。對事實婚姻如何認定其法律性質,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何予以保護一直是困擾司法實踐的一個難題。本文根據事實婚姻的概念和特征、中外關于事實婚姻的相關立法,結合我國的實際如何從法律上對事實婚姻進行保護提出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事實婚姻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07-02
一、事實婚姻的概念與特征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現實生活中,人們一直將未履行結婚登記程序,即以夫妻名義公開同居生活的兩性結合成為事實婚姻。所謂事實婚姻,從廣義上講,是指男女雙方在主觀上具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在客觀上具有未經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事實,群眾也認為他們是夫妻關系的結合。從狹義上講,事實婚姻專指沒有配偶的男女雙方,未經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或舉行過世俗結婚儀式,被當地群眾認為已經形成夫妻關系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行為所構成的共同生活關系。司法實踐中對事實婚姻的認定,歷來用狹義的解釋。由此,有我們認為事實婚姻應當具備以下條件:1.事實婚姻的男女雙方無配偶,有配偶則構成事實重婚;2.事實婚姻的男女雙方都具有終身共同生活的目的;3.事實婚姻的男女雙方對外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具備公開的夫妻身份,得到了群眾的認可;4.事實婚姻違反了婚姻法和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未履行結婚登記手續(xù)。
事實婚姻具備以下六個特征:
1.主觀目的性。即當事人雙方主觀上具有創(chuàng)設夫妻法律關系、永久共同生活之意愿,且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2.客觀現實性。即當事人雙方有共同的婚姻居所,且有共同的性生活、經濟生活與物質生活,或者可能有共同的子女。
3.關系公示性。即當事人雙方對外宣稱其為夫妻,且不特定多數人也公認其為夫妻關系。
4.實質符合性。即雙方符合法定結婚實質要件。
5.形式欠缺性。即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
6.時間限定性。
二、事實婚姻法律保護在我國的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1950年、1980年《婚姻法》對事實婚姻均未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也未作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多次司法解釋,曾經長時間地承認和保護事實婚姻關系。直到1994年才完全不承認事實婚姻的民事效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歷次司法解釋,對事實婚姻的效力問題,在我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80年婚姻法生效之前,即1981年1月1日之前,此時期可視為對事實婚姻采取的是承認主義。
這一時期,只要當事人具備事實婚姻特征,即沒有配偶的男女雙方,未經結婚登記,以夫妻關系同居生活,群眾認為是夫妻關系的結合,都按事實婚姻對待,并責令補辦登記手續(xù)。
第二個階段為1981年1月1日現行婚姻法生效之后至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記辦法》施行之前,此時期可視為對事實婚姻采取的是相對承認主義。
1989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在一定時期內,有條件的承認事實婚姻關系,是符合實際的。”其中第一條規(guī)定:1986年年3月15日《婚姻登記辦法》施行之前,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結婚登記手續(xù)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離婚”,如起訴時雙方均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如起訴時一方或雙方不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應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
第三階段為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記辦法》施行之后,此時期對事實婚姻采取的仍是相對承認主義,只不過認定的條件比前一時期嚴格。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有案件的若干意見》第二條規(guī)定: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記辦法》施行之后,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結婚登記手續(xù)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離婚”,如同居時雙方均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如同居時一方或雙方不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應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
第四階段為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件》施行之后,此時期可視為對事實婚姻采取的是不承認主義。
《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十八條規(guī)定:“申請離婚登記的當事人未辦理過結婚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受理”,第二十四還規(guī)定:“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公民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或者符合結婚條件的當事人未經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指出:“自1994年2月1日起,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按非法同居關系處理。”此間,我國不承認事實婚姻法律效力。
總之,我國對事實婚姻的法律保護,就是循著承認主義——相對承認主義——不承認主義這一過程。現在,我國法律和司法實踐有條件地承認事實婚姻。
三、國外有關事實婚姻的相關立法
國外立法對事實婚姻采取了不同的原則。主要有以下三種:
1.不承認主義:即法律不承認事實婚姻的效力,以古代日本為典型。
2.承認主義:以英美的普通法婚姻為典型,它只要求男女雙方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便承認其婚姻的效力。
根據英國普通法及1949年婚姻法規(guī)定,宗教婚和世俗婚都得到法律承認。宗教婚即是男女雙方在教堂舉行由牧師主持并至少有兩人以上的證人參加的結婚儀式后,其婚姻就具有法律效力。世俗婚由當事人向住所地登記官提出申請,經登記官發(fā)給結婚許可證,經結婚儀式后發(fā)生法律效力。
3.相對承認主義:即要成為有效婚姻,只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某些特殊條件便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經法院確認,只要符合條件便可,古巴家庭法便是其中一例。
第二種是達到法定同居,如聯邦德國婚姻法規(guī)定,男女雙方已經共同生活五年或一方死亡前共同生活三年以上者,只要在共同居住期間無任何一方提出過無效之訴,該婚姻即視為有效婚姻;德國婚姻法第17條規(guī)定,凡未辦理本法第13條(已經訂婚的雙方同時在婚姻登記官員面前親自申明他們愿意互相締結婚姻,婚姻關系便告成立)所規(guī)定的結婚手續(xù)者,婚姻無效。但如果在舉行結婚儀式后,配偶雙方曾在婚姻共同體中生活3年以上,婚姻視為自始有效。也就是說,對于形式要件欠婚姻本應宣布無效,但如雙方已在婚姻共同體同生活五年,即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五年、或已滿三年一方死亡的,婚姻視為自始有效。也就是說,雙方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達一定期限,是欠缺要件的婚姻由無效向有效轉化的條件。
第三種是補辦法定手續(xù),即對于實質要件符合的,只是欠缺形式要件的無效婚姻,通過法定的程序補辦便轉為有效的婚姻。蘇聯蘇維埃主席團1944年曾發(fā)布命令,要求事實婚姻當事人重新登記以確定其婚姻關系的合法地位。
從國外法對事實婚姻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有條件地承認和保護事實婚姻是世界各國的普遍作法。
四、對我國事實婚姻法律保護的幾點建議
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都基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社會制度、文化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影響?;橐黾彝ブ贫纫餐瑯尤绱?。由此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加上各種原因,婚姻家庭制度在短短幾十年內還不可能完美無缺,特別是事實婚姻這現象,要從根本上杜絕它,還需要一個過程。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規(guī)定事實婚姻具有與登記婚姻相同的法律效力
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給事實婚姻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并可以附加一些合理條件,賦予具備一定條件的事實婚姻與登記婚姻相同的法律效力。
(二)由先登記后審理改為先審理后登記,并追究當事人的行政責任
2001年司法解釋以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為標準,對于此前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此后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在補辦了結婚登記以后,才能認定為事實婚姻,該婚姻效力溯及。我認為這樣規(guī)定有值得商榷之處,首先,以1994年2月1日為準來決定是否要補辦登記、是否屬于事實婚姻的做法是否公平?其次,“起訴離婚本就發(fā)生在雙方對于離婚的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或是一方要求離婚而一方不同意,或是雙方對于財產分割及子女撫養(yǎng)無法達成協(xié)議。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基于正常的利益分析與推理,被告一方是不愿意去補辦結婚登記的?!痹谝蛞环阶钃匣蚓芙^而未能補辦登記的情況下,則會被認定為同居關系,而這種結果對弱勢方或善意方是極為不利的。其次,要求已發(fā)生糾紛、請求離婚的男女先去補辦結婚登記,然后法院才能受理的做法是否合理?因此,我認為對于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的,不再要求先登記后受理,法院在訴訟中可直接依職權附帶確認是否為事實婚姻。對于由法院確認為事實婚姻關系的,發(fā)給判決書或調解書或裁定書,與結婚證具有同等效力。審理離婚時按法律婚姻離婚程序處理,當事人雙方相互享有配偶的地位和權利;如果經調解又沒有離婚的,其婚姻關系轉化為法律婚姻關系,不過得向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備案?;橐龅怯浭切姓芾硇袨?不辦理結婚登記既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屬于行政違法行為,管理機關可依據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guī)定追究雙方的行政責任,以消除“結婚登記不登記都一樣”的錯誤觀念,增強人們的守法意識。
(三)建立婚姻違約責任制度和侵權賠償制度
從立法上規(guī)定了事實婚姻一經成立,行為人均有義務清除其婚姻關系違法狀態(tài)的義務,并同時喪失與他人再進行結婚的權利。若任何一方不履行這一義務或單方解除雙方之間事實婚姻關系的,除應當承擔規(guī)定的責任外,還應承擔違約責任。事實婚姻在被依法確認之前,其婚姻效力待定,當事人之間具有期待權。第三人惡意介入或一方的違背都是對另一方期待權的侵犯,讓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也不無道理。
(四)規(guī)定事實婚姻的認定程序
規(guī)定事實婚姻的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在司法實踐中,可從以下角度認定事實婚姻:⑴同居時男女雙方均是否符合結婚的法定實質要件;⑵是否公開共同生活;⑶是否辦理了結婚登記;⑷同居是否達到法定期限。對符合這些要件的,可認定為事實婚姻,不符合這些要件的,也應區(qū)別對待。男女雙方沒有配偶、不以結婚為目的、不以夫妻相待、一段時間內的同居為非婚同居,男女一方或雙方有配偶、不以永久結合為目的的同居為姘居,男女一方或雙方已有配偶的、沒有夫妻關系而發(fā)生性關系的為通奸,男女一方或雙方同時存在兩個婚姻關系的為重婚。對于這些非事實婚姻的男女結合,婚姻法不予保護。事實婚姻應由法院確認,“法院加以確認有兩個途徑:第一,通過專門的確認之訴確認。經審理查明同居時符合結婚條件的、雙方以夫妻名義、群眾認為是婚姻關系的,應判決認定婚姻關系有效。第二,在審理一方提出的“離婚”訴訟過程中附帶確認。由法院確認為婚姻關系的,發(fā)給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它們與結婚證具有同等的證明力。由法院確認為婚姻關系的與婚姻登記機關‘予以登記、發(fā)給結婚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為方便當事人的生產和生活,當事人可以以此請求換發(fā)結婚證?!?/p>
五、結論
事實婚姻做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婚姻形式,國外許多國家在立法或者司法中承認和保護事實婚姻。我國《婚姻法》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事實婚姻是一種違法婚姻,但也沒有采取完全承認制度。因為一旦這種生活方式完全合法化,就可能會有更多的人群來選擇這樣的生活,從而逃避《婚姻法》的規(guī)制,導致對整個社會婚姻家庭制度的沖擊,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只有充分掌握并理解事實婚姻問題,才能更有效的解決新時期出現的婚姻家庭矛盾,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保障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