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摘要孔子弟子、孔門后學的研究是原始儒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孔子的學說賴于孔子后學而傳。“孔子歿后,儒分為八 ”的說法來自于《韓非子·顯學》,本文立足史料并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和政治背景,進而重新審視和研究“儒分為八”的思想。
關鍵詞儒家“儒分為八”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236-01
春秋末年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成為儒家的開山祖師??鬃又?儒家在發(fā)展中究竟分為多少派,迄今仍無定論?!俄n非子·顯學篇》記載:《韓非子顯學篇》:“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和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這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后世學者也多次為據(jù),來考證這八派究竟為何人,但都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原因很簡單,韓非子所列八人,除子張較為明確外,其余七人都有爭議。那么,“儒分為八”的說法對我們來說又有何意義呢?
韓非子在《韓非子·顯學篇》中首先提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彼岢觥帮@學”說的用意又何在呢?許慎《說文解字》:“顯,頭明飾也,”段玉裁注:“頭明飾者,冕弁充耳之類,引申為凡明之稱?!蓖踅B蘭段注補訂:“冕服采飾即頭明飾之謂?!焙笫酪捕嘁燥@學為著名的學說、學派或者學問。其實韓非子的本意是說當時的儒、墨乃是一種毫無用處的裝飾學問,恐怕這才是“顯學”的真實意思。他在《韓非子·顯學篇》后面所著力論述的就是儒、墨“言先王之義”乃是一種“愚誣之學”,并抨擊它們“無益于治”。在《韓非子·五蠹篇》中,韓非子把儒家的學者列為國家的五種蛀蟲之一,“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義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焙茱@然,他對當時的“顯學”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因此他不可能對“顯學”作出一個比較客觀中肯的評價,那么他的“儒分為八”的說法也就值得懷疑了。
再者,我們從儒家本身來分析,“儒分為八”的說法就更不可信了??鬃拥茏尤?身通六藝的就有七十人之多?!墩撜Z》中提到的較為著名的弟子如子貢、子路、子夏、子游和曾子等人,韓非子都沒有列入,確實讓人懷疑??鬃幼约阂苍囍鴮λ牡茏舆M行分派,《論語·先進》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币揽鬃涌磥?這些人似乎都能獨立一派,如子夏。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彼抉R貞《史記索引》按:“子夏文學著于四科,序《詩》,傳《易》。又孔子以《春秋》屬商﹙子夏的名﹚。又傳《禮》,著在《禮志》。”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曰:“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師事之,咨問國政焉?!睆膫鹘?jīng)的角度來講,子夏在孔子之后確實能自成一派。其他為韓非子所沒列入之人,據(jù)實也皆能獨立成派。
如果我們囿于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孔子之后,儒家的分派大致如《韓非子·顯學篇》中所記,那么我們就永遠只忙于考證清楚這八人的確切名字??梢詳嘌?“儒分為八”實乃韓非子隨意列舉的幾個名字,并不是對孔子之后的儒家的真正分派。
實事求是地講,孔子之后,真正能代表儒家的是孟子和荀子兩派?!坝谕?、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史記·儒林列傳》)孟子和荀子所代表的才是真正的顯學。有人認為“儒分為八”中的“孫氏之儒”就是荀子,這是不恰當?shù)摹.吘?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韓非子的思想是從荀子而來的,他怎么可能批判自己的老師呢?從這一點來講,“孫氏之儒”當屬另外一人。孟氏之儒是可以認為是孟子,如前面所述,韓非子對八家持一種批判態(tài)度,聯(lián)系孟子的實際情況,倒正暗合韓非本意。“孟軻,鄒人也。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記·荀卿列傳》)史遷所述,不正是《韓非子·顯學篇》中韓非子所要批判的嗎?“近世儒者之說人主,不善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佳譽、先王之成功。儒者飾辭曰:‘聽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說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故明主舉實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孔子生時,五霸迭興,他所倡導的學說已經(jīng)開始為當世不容,孔子之后的戰(zhàn)國時代,七雄并起,而他的門人不合時宜,仍然在搖唇鼓舌,倡導仁義禮智,甚至不乏打著孔子旗號而販賣自己私貨的賤儒,是以韓非子對此深惡痛絕?!胺且婍n之削弱,數(shù)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zhí)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浮之蠹而加之以功實之上。以為儒者以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太炎先生曾言:“孔子之門甚廣大,非皆儒也,故云:“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儒家之利病》)或許,韓非子所要批判的正是那些看似儒實則非儒的人吧。王充在《論衡·非韓篇》中也認為:“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币虼?“儒分為八”不能看成是孔子之后儒學的真正發(fā)展脈絡“儒分為八”正如“墨離為三”一樣,是在其自身學派發(fā)展過程中為爭得從政者重用而不斷爭正統(tǒng)的結(jié)果。所謂“儒分為八”其實是歷時性的,非共時性的。據(jù)《荀子》、《史記》等文獻記載,除八派以外,儒家集團內(nèi)部還存在著子夏之儒、子游之儒等其它派別,其實這也正反映了當時儒學的顯學地位。儒、墨兩家后學中的所謂“分裂”是學術發(fā)展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因為他們之間在實現(xiàn)學派宗旨的途徑等相關問題的認識上雖然會有諸多差異,但他們在大的學術宗旨上不會有針鋒相對的對立與矛盾,因為他們畢竟皆宗師孔子、墨子。韓非闡述“儒分為八”,實際上是故意夸大儒家內(nèi)部的分化,從而企圖使自己的學說得到重用,其實未必反映當時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