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萏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審判實踐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新型案件,在對這些案件進行司法適用的時候,就憲法是否具有司法適用效力的問題,出現(xiàn)了比較大的爭議,許多學者提出了當前應該逐漸開放憲法的司法適用效力,向傳統(tǒng)的憲法不具有司法適用效力的觀點提出挑戰(zhàn)。本文就憲法的司法適用問題提出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憲法效力司法適用
中圖分類號:D9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61-02
法理學通說認為,法的效力即法的各種約束力的通稱。從法的效力等級來說,有的法的效力等級高些,有的法的效力等級低些豍。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規(guī)規(guī)的依據(jù),其他一切法律、法規(guī)都不得與之相違背。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規(guī)定著國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包括國家機關的組織、公民基本權利義務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它是一切國家機關、社團團體和公民的根本行為準則。
基于憲法規(guī)定內容的根本性和概括性,我國司法界一直沿用著憲法不具有司法適用效力的觀點。但在生活日益復雜化,而其他立法又相對滯后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在司法適用時應該將憲法納入適用范圍。
一、我國憲法司法適用第一案及其意義
對我國憲法司法適用的討論是因一個以齊玉苓女士為原告的案子而起。齊玉苓案具體案情如下:1990年山東某市中學生齊玉苓考上中專,但齊的同學陳某在其所在中學和她父親的共謀下攫取了招生學校給齊的錄取通知書,并冒齊之名上學和工作直到1999年。這一年 ,事情真相大白,于是齊以陳某和她父親以及原所在學校等為被告起訴到法院,請求責令被告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并賠償經(jīng)濟損失。這個案子一審是山東棗莊中院判的,但齊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了山東高院,而山東省高院卻向最高院做了請示。于是,最高院于2001年7 月24 日發(fā)布《公告》公布了一個以下述引文為實質內容的《批復》:“經(jīng)研究,我們認為,根據(jù)本案事實,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jù)憲法規(guī)定所享受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并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后果,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正是這個《批復》,使憲法司法適用問題一下子成了法學界和部分法律工作者思考和討論的熱點。
齊玉苓案及最高院有關《批復》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它們本身,而在于由它們引起的對我國憲法適用不到位問題的強烈關注。這種關注無疑為促進憲法實施、尤其是促進其中公民基本權利保障條款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推動力。
二、憲法司法適用的法理依據(jù)和現(xiàn)實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作為根本法的憲法也應當是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在憲法效力這個問題上,也應當堅持發(fā)展的觀點。雖然立法具有超前性,但立法者在立法時不可能預料到幾十年、幾百年后所有情況的發(fā)生。憲法作為根本法,只能是規(guī)定國家法律體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并且大多是一些原則性的、指導性的、抽象的規(guī)定,在各個領域還需要相關的立法予以充實、完善。而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相關的立法也是逐漸進行的,并且許多立法是在出現(xiàn)了新的情況新的啟發(fā)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的。從而,就出現(xiàn)了某些領域中立法的缺乏。
我國《憲法》第33條第2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這只是一個原則性的規(guī)定,在立法者的意圖里,這里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應該是指公民在一切領域都一律平等。但由于某些領域的公民權利還缺乏具體的立法,憲法所確認和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中仍然有些沒有具體法律予以落實,至今仍停留在紙面上,例如平等權的問題?;谥袊膰?現(xiàn)實社會中男女不平等、受教育機會不平等以及性別歧視等種種情況普遍存在。在諸如平等權這樣立法滯后的領域里,缺乏必要的立法來保障公民的權利(如大學男女畢業(yè)生的平等就業(yè)權,戶籍不同的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等等),當然更缺乏相應的立法來禁止有關領域本不該有的歧視行為。
如果說因為在我國憲法不具有司法適用效力,因此,即使在這些立法相對滯后的領域里權利受到了侵犯,也不能通過引用憲法獲得救濟,似乎不合乎法的精神和立法者的原意。筆者以為,應當用發(fā)展的態(tài)度來看待憲法司法適用效力這個問題,中國司法的傳統(tǒng)雖然不鼓勵憲法的司法適用效力,但并不意味著現(xiàn)在乃至以后都絕對不能支持憲法的司法適用效力。并且,隨著新類型案件的出現(xiàn),在相關領域立法滯后的情況下,對于公民的合法權利,必須也只能通過憲法的司法適用效力來保障。憲法的司法適用不僅符合法理精神,而且也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的憲法司法適用機制
我們在承認憲法司法適用效力的同時,必須注意的是憲法司法適用效力的濫用。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大多都有具體的法律進行詳細化和可操作化,如果在司法中動輒引用憲法的根本性規(guī)定,不利于下位法的實施。濫用憲法司法適用效力的一個最直接后果就是架空法律體系中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效力,以至于使得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
因此,我們在承認憲法的司法適用效力的同時,又必須防止憲法司法適用效力的泛濫,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憲法司法適用機制。
與法的適用的條件相對應,建立憲法司法適用機制需要完善憲法司法適用的外部條件以及自身條件,并且完善憲法中關于憲法司法適用的規(guī)定。
第一,憲法司法適用的外部條件。具體包括政治條件、經(jīng)濟條件和思想意識條件三方面。首先,民主政治就是憲法司法適用的基礎政治條件。政治民主化程度決定著憲法司法適用的程度,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也就是貫徹落實憲法的過程。同時,要有效地實施憲法,還必須具備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其次,憲法司法適用的經(jīng)濟條件包括憲法司法適用得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和基礎,也包括經(jīng)濟發(fā)展本身通過政治、思想等提出對于憲法和憲法司法適用的內在要求。最后,憲法司法適用的思想意識條件是樹立憲法意識,強調憲法作為根本法律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作用,強調憲法的法律性。
第二,憲法司法適用的自身條件。一個國家能否將憲法的司法適用從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關鍵還在于憲法司法適用的自身條件。具體來說,憲法司法適用的自身條件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憲法本身要科學,能夠反映本國國情,并且結構要完善;二是憲法本身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司法適用實施機制。
結合我國憲法的現(xiàn)有條款,需要完善憲法中有關憲法司法適用的規(guī)定,以充實憲法司法適用的法律依據(jù)。要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完善的憲法司法適用制度當然也應該首先制定并完善此方面的法律。法治社會中的各項制度都應由具體法律加以規(guī)范,完善的憲法司法適用制度當然也應該首先制定并完善此方面的法律。一方面使得憲法的司法適用有了具體的法律依據(jù),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憲法司法適用的濫用。
四、實踐中的憲法司法適用問題
由于我國憲法中暫時還沒有憲法的司法適用方面的規(guī)定,因此在具體操作中尤其要慎重,既要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又要避免法律適用的偏差。一般來說,對于有具體法律進行規(guī)范的領域,只要這些法律規(guī)范沒有違背憲法,在處理具體案件時,還是要優(yōu)先適用這些具體的法律。只是對于那些在憲法中有規(guī)定,而又缺乏相關具體法律支持的領域,在用完了其他救濟手段仍不能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情況下,才能引用憲法作為司法的根據(jù)。
在談到憲法司法適用的領域這個問題時,筆者結合憲法中公民的受教育權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國憲法第33條第2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時憲法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結合這兩條,即我國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具體講包括獲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等。根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公民不應因戶籍的不同而受到區(qū)別對待,那么,非戶籍兒童也不應因戶籍的不同而受到區(qū)別對待,他們應當同戶籍兒童一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但在在深圳這樣一個外來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又相對緊缺的城市,要實現(xiàn)包括戶籍兒童和非戶籍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的平等的受教育權相對比較困難。深圳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出臺了《深圳市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試行)》,但在具體操作中因為一些條件的限定過于苛刻,導致實際上能夠享受到義務教育的非戶籍兒童非常少。根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其他一切法律、法規(guī)的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但是基于深圳這座城市的特點,這種受教育權方面的不平等卻又合理地存在著。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尊重和保障人權,必須逐級消除這些合理但不合法的制度,以實現(xiàn)完全的法治。可喜的是,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于今年4月正式審議通過了《關于認真做好我市免費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其中,關于非深戶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的規(guī)定比2005年《深圳市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試行)》中的相關規(guī)定要寬松一些。這是深圳市政府在實現(xiàn)非戶籍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方面的進步,也是深圳市政府在貫徹落實憲法中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具體體現(xiàn)。
五、結語
縱觀世界各國的憲法規(guī)范,憲法的司法適用已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可以說,憲法的司法適用是衡量一個國家司法體系是否完善的標準之一。中國從當前個案適用憲法走向憲法司法適用法律化必將經(jīng)歷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的法學家、我們的立法者、我們的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與努力,使中國走向真正的法治國家,使憲法成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