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迎春 王金玲
摘要源自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陪審制度,在英美等國家充當著“自由的明燈”、“憲法的車輪”,而當這一制度被植入我國的現實土壤時,卻呈現出一種別樣的境遇。本文以人民陪審制度作用的民事領域為視角,剖析了人民陪審制度的實施現狀,并以人民陪審制度的價值為刃回擊了有關“廢除論”的學說,最后從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找尋人民陪審制度改革與完善的出路。
關鍵詞人民陪審制度現狀價值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59-02
近年來,由于制度設計本身存在的種種缺陷和在司法實踐中暴露的一系列問題,使得人民陪審制度逐漸被冷落下來,在憲法上陪審制度被取消,在審判實踐中陪審制度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陪襯”制度,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關于廢除陪審制度的呼聲不絕于耳。人民陪審制度在我國現階段究竟有無存在的必要?保留這項古老的民主制度的意義何在?如何在制度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完善和發(fā)展陪審制度?本文試對此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陪審制度縮影
陪審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吸收非職業(yè)法官或非職業(yè)審判員為陪審官或陪審員參加刑事民事案件審判的制度。豍陪審制度最早起源于古代奴錄制國家的雅典與羅馬時期,現代意義上的陪審制度起源于11世紀的英國,我國的陪審制度立法始于清末,1906年清朝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起草了《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在這部中國最早的訴訟中引進了西方國家的陪審制度。
由于訴訟文化、訴訟模式的不同,陪審制度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存在不同的形式。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通公民以隨機方式組成陪審團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案件的審理,陪審團與法官有明確的分工,由陪審團負責認定事實,職業(yè)法官適用法律,稱為陪審團制;而在大陸法系國家,普通公民是以單個人的身份與職業(yè)法官組成合議庭,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的地位相同,也不存在分工,共同對案件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做出裁決,稱為參審制。
我國的人民陪審制度是以蘇聯的陪審制度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內容上屬于大陸法系參審制的范疇,其通常表現形式是由兩名外行人與一名專業(yè)法官組成合議庭或所謂混合法庭來審理案件。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革命根據地都實行了陪審制度,當時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就是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雛形。新中國建立后,在1954年頒布的憲法中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規(guī)定了人民陪審制度,并作為一項憲法原則。文革期間,人民陪審制度基本上被廢除。十一屆三中全會民主和法制開始重建后,先后在《人民法院組織法》和各訴訟法中人民陪審制度被重新確認下來。但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陪審制度在我國有明顯的淡化趨勢,雖然近年來有關陪審制度的文章漸多,但其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陪審制度存廢之爭”。豏那么,我國的陪審制度是存還是廢呢?不妨先分析一下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實施現狀。
二、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現狀分析
前已述及,由于我國立法對人民陪審制度的淡化,致使司法實踐中對人民陪審制度的實際操作無章可循,暴露出一系列與立法本意相違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忽視當事人權利,適用陪審員審理案件的隨意性大
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0條第2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該規(guī)定將陪審適用的范圍限于一審案件,而沒有具體明確哪級人民法院審理哪些一審案件可以適用人民陪審制。這就導致司法實踐中,是否采用人民陪審制完全由法院單方面選擇決定。
(二)人民陪審員整體素質偏低,難以保障審判質量
1.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太低,不能保證陪審員的高水平
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8條規(guī)定:“除了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以外,凡是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23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如此抽象和原則性的規(guī)定極易導致實際操作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實踐中,法院往往從工廠、街道、單位、村民中選拔陪審員,而這些人員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法律或一些專門知識知之甚少,難以勝任陪審工作。另外,還有的法院傾向于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甚至黨政干部中選任陪審員,這導致陪審制度產生“官化”傾向豐,使陪審制度起碼的“平民”、民主色彩也喪失殆盡。
2.人民陪審員的選任程序不規(guī)范
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應由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選舉產生。但目前的情況是,各地人民陪審員的選任相當混亂,問題很大:由人大選舉,陪審員往往“排不上隊”;由法院聘請,法官常依據自己的好惡與親疏關系來選擇,從而使陪審員失去對法官的制約;由法院推薦人大任命,實際上使陪審員半職業(yè)化了;若有單位推薦,單位推薦的人往往是在工作中可有可無甚至是無法管理的人員。豑另外對于陪審員,當事人無權進行選擇,這也違背了程序的選擇權原理。
(三)人民陪審員的權利和義務規(guī)定不明確
我國法律僅規(guī)定,陪審員在執(zhí)行職務時與職業(yè)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履行同等的義務,但究竟人民陪審員參審時應享有哪些權利和承擔哪些義務,程序法并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這就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只是在開庭時才安排陪審員在庭上宣讀一些法院調查取證的證據材料或是在庭前準備時宣讀一些程序性的文字材料,就算陪審員參與審案了。有的甚至連庭審都不參加,只是在庭審筆錄和合議庭筆錄上補簽個名字就算實行陪審制了,人民陪審制度實際上成了職業(yè)法官補正和完善不合法程序的一種方式。
(四)陪審管理處于無序狀態(tài)
我國有相當數量的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都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人民陪審員。從數量上講,人民陪審員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但這支隊伍既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也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從管理機構來看,人民代表大會只負責選舉,人民法院只管使用,沒有專門機構對陪審員進行管理。同時,缺乏對人民陪審員管理的相應制度,如對陪審員的法律培訓、對陪審員的錯案追究等。
三、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價值分析
鑒于人民陪審制度在實踐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國內許多學者主張廢除陪審制度,認為“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應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而存之,人民陪審制度走完了他應該走過的歷程,它的存在已無實際意義,應當逐步加以取消”。豒筆者認為,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在運作過程中確實存在諸多不足,然而一種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能否必然說明它是一個不合理的制度呢?我國人民陪審制的當代命運,除了考慮其現狀外,人民陪審制度的現實存在基礎,即人民陪審制度的價值功能是個更為關鍵的問題。
(一)司法民主價值
人民陪審員制度使公民介入到具體的國家事務管理活動中,直接與行使司法權的司法機關進行溝通,開辟了公民表達利益與意志的一個有效渠道。同時由于人民陪審員來源的廣泛性,使得社會各個行業(yè)、各個階層的利益與價值標準融入到司法審判活動中。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人民陪審制度就是民主評議機制,對于利用公眾智慧弘揚司法民主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司法公正價值
公正是司法的首要價值目標,也是我國司法改革的一項基本目標。人民陪審制度無疑對司法公正有著特殊意義。首先,來自于公眾的人民陪審員直接參與審判的全過程,在審判活動中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注重從社會道德標準等方面對案件進行分析判斷,與法官形成思維互補,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確保裁判公正。其
次,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全過程,可以有效監(jiān)督法官的行為,防止司法腐敗。
(三)司法監(jiān)督價值
人民陪審制的最初的立法本意之一就是人民法院直接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人民陪審制度作為一種監(jiān)督手段,不論是與人大等機關的外部監(jiān)督還是與審判委員會等的內部監(jiān)督相比較而言都具有顯著優(yōu)勢。如果人民陪審制度執(zhí)行得好,可以發(fā)揮比內部監(jiān)督和外部監(jiān)督更有效的監(jiān)督作用。
四、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完善構想
人民陪審制度的各項功能能否最終實現,并非取決于美好的理想,而在于實際的操作運行。那么如何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使人民陪審制度在中國的現實土壤上行之有效?筆者自知學識淺薄,只能就這一問題作些粗淺的探討,以履行一個公民對國家的匹夫之責。
(一)從微觀方面著手,完善人民陪審制度自身的制度架構
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在實際運作中之所以舉步維艱,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立法者對該制度粗陋的程序設計,因此我們首先應從制度本身的完善入手來探求該制度在實際運行中的效用。
1.明確人民陪審制度的適用范圍,尊重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
我國現行法律將陪審制的適用范圍限于一審普通程序案件,由于我國的審判體制是四級兩審終審制,就是說我國現行法律允許四級人民法院在采用一審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可以適用人民陪審制。根據《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我國大多數民事案件都是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而人民陪審員作為法院的“外來人員”,并沒有像職業(yè)法官那樣接受過專門系統的教育培訓,其法律素質和辦案經驗與職業(yè)法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為避免陪審流于形式化,筆者認為,應適當縮小陪審適用的范圍,建議只有基層人民法院利用一審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才可適用人民陪審制,同時應尊重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是否適用陪審制以及選擇誰擔任本案的陪審員,法院均應聽取當事人的意見。至于哪類案件適宜采用陪審制,目前筆者無能力對此加以界定。在現代陪審制度的發(fā)源地英國,只有誹謗、誣告、非法拘禁、被欺詐等民事案件,當事人才有權要求陪審團審理。豓這種以區(qū)分案情的不同來決定陪審制適用的做法值得借鑒。
2.提高人民陪審員的任職資格,規(guī)范人民陪審員的選任程序
為提高人民陪審員的整體素質,保證陪審質量,筆者認為應提高目前的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除了具備年滿23周歲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條件外,人民陪審員還應具備:(1)熱心公共事務、品質優(yōu)秀;(2)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3)社會經驗豐富。至于滿足這些條件的具體標準尚需進一步討論。但總的原則還是要以平民化為原則,以突顯陪審制度的民主性質。另外,對于一些疑難復雜、專業(yè)性很強的案件如醫(yī)療糾紛,可以適當吸收行業(yè)專家作為陪審員,以彌補法官知識的缺陷。
由于人民陪審制度是弘揚司法民主的有效形式,人民陪審員的選任亦應貫徹民主。由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從符合任職條件的公民中選舉產生,當然要以符合條件的公民自愿為前提,建立陪審員名冊,實行一案一換。由當事人雙方從名冊中協商確定陪審員,協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同時還應將回避制度適用的對象擴展及人民陪審員,賦予當事人異議權。
3.明確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
為激發(fā)人民陪審員陪審的積極性,法律應以列舉的方式明示人民陪審員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在權利方面,陪審員應享有:(1)獨立陪審權,(2)證據采納和事實認定表決權,(3)資格保護權,(4)人身財產不受威脅權,(5)經濟補助權。陪審員應承擔的義務有:(1)公正義務,(2)守紀義務,(3)回避義務,(4)保密義務。
4.加強對人民陪審員的管理
人民陪審員作為法院編外的一支非固定審判隊伍,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是發(fā)揮好陪審作用的重要一環(huán)。筆者認為可以在各基層人民法院設立陪審事務辦公室,專門負責對陪審員的聯絡、學習培訓、補助發(fā)放等工作。
(二)從宏觀上建立適合人民陪審制度有效運行的“現實土壤”
一項好的制度如果沒有肥沃“土壤”的滋養(yǎng),它終歸會枯敗。人民陪審制度在實際運作中并未有效地實現其功能,甚至變形走調,與我國的司法環(huán)境密切相關。司法獨立是為學界一貫倡導的,但目前人民法院在經費上還是直接依賴政府的財政撥款,這無疑限制了法院的“手腳”,法院在辦案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不愿實行陪審制度。因此應變革目前的國家機關管理體制,授予司法機關財政獨立權,使其徹底獨立與行政機關,真正實現司法權的獨立。另外,在審判模式上,盡管我們一直在努力向當事人主義靠攏,但實踐中法院的職權主義色彩依然很濃后,這就為陪審制度的濫用埋下了伏筆。因此轉變審判模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永恒要求。
五、結語
多年來的審判實踐證明,人民陪審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司法制度,不能因陪審制度的不完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fā)揮而因噎廢食。正視問題,進而思索改革的出路,是歷史前行的動力。筆者自知無能力給您定義一個完美的人民陪審制度,甚至文中所提觀點的合理性還需進一步論證,但筆者確實是在努力嘗試著從理性的角度勾勒一個具有實效性的陪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