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85歲的“花兒王”朱仲祿先生在青海西寧家中辭世。朱仲祿是把花兒藝術推向世界的功臣,他見證并親歷了花兒由山溝走向世界舞臺的全過程。張君仁博士的《花兒王朱仲祿——人類學情境中的民間歌手》(2004)是對朱仲祿一生花兒事業(yè)的傳記,不僅翔實地記錄了朱先生的生平、花兒道路,更將其一生演唱的作品以文字的形式永遠地留給了后人。在此著作出版幾年后的今天,在朱仲祿先生逝去的日子里,深入地認識這部著作的諸多方面,無論是對緬懷先人還是提升音樂研究的理論高度都是有益的。
一、著述簡介
張君仁教授攻讀福建師范大學音樂人類學博士學位的畢業(yè)論文《花兒王朱仲祿——對一個民間歌手的音樂人類學實驗研究》,2004年6月由敦煌文藝出版社以《花兒王朱仲祿——人類學情境中的民間歌手》為名出版。本書是對朱仲祿這位民間歌手的專題探討,通過對其個人經(jīng)歷和所作所為進行客觀的描述和主觀的解釋,從音樂人類學的獨特視角,對一個特定文化現(xiàn)象中的諸種關系進行分析。此書的出版在為我們貢獻了一部花兒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進一步確立了音樂人類學的學科名稱、理論方法和一種音樂人類學的傳記研究方法。也為民族音樂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視角和范式。正如喬建中先生所言:本書“以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歌手為研究對象,通過其生活經(jīng)歷、傳唱實踐和創(chuàng)造性藝術成就,探索其與特定歌種之間多方面的淵源關系,這在國內以往的民族音樂學研究中還是一個空白?!雹?/p>
著作由緊密聯(lián)系的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作者以“傳記研究法”為基本方法,以花兒王朱仲祿的人生歷程為主線,全面考察了歌手、花兒、社會、歷史、政治等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諸種關系;第二部分是本書的理論基礎,在理論上給本研究予以學科定位,將本研究歸于文化研究領域,借鑒解釋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以“人”及其“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被創(chuàng)造為認識論基礎,從音樂人類學的獨特視角,考察“民間歌手”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第三部分是以樂譜的形式對花兒王朱仲祿一生作品的記錄,共記錄了歌詞172首,譜例175首。
二、著述的特點
感慨這部著作厚重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此書有諸多創(chuàng)新與填補空白的特點,也是其成功之處。
(一)研究對象的代表性
本書的研究對象朱仲祿是西北地區(qū)群眾公認的“花兒王”,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民歌手,是他所處時代的花兒藝術的杰出代表,正如張君仁博士所言:‘民間歌手即是那些擁有“民間歌曲”的、具有口頭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和演唱歷史習慣的社會群體之中的,能夠在民歌演唱方面起示范和標準作用的個別或一部分”。②朱仲祿正是這樣一位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全方位的修養(yǎng)、能夠對花兒演唱起到‘示范或‘標準作用的對花兒藝術有杰出貢獻的頗具代表性的民間歌手。此書選取代表性的研究對象是論題成功的基礎和保證。
(二)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融合性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作者成為“局內人”以被研究者的角度感受文化的同時,又以“局外人”的身份和視角客觀真實地記錄研究對象的一切,盡可能地避免研究者本身的文化干擾,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同是西北人的張君仁與朱仲祿有共同的文化背景,關鍵之處更在于張君仁作為朱仲祿生前最后一個徒弟,與朱先生學習花兒,直接融入了朱仲祿的生活、藝術圈。本書第一部分朱仲祿的人生傳記乃是師徒二人共同完成的,這樣的體會、研究當是最令人信服的。
(三)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本書用的是一種在文學、歷史社會學中可以見到的,但又區(qū)別于它們的一種“傳記研究法”。通過分析朱仲祿的藝術人生經(jīng)歷,折射出他所代表的花兒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從中分析出一種藝術與擁有者的共生關系,進而分析出藝術與其擁有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的關系。本書的傳記法的特殊之處還在于“生前立傳”,不是他人為立傳對象立傳,而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同完成的,以被研究者自述親生經(jīng)歷和藝術感悟為基礎,通過研究者如實的記錄與理論的提升得出被研究者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四)理論構建的邏輯嚴密與層進性
本書的第二篇是理論部分,以嚴密的邏輯和逐層深入的銜接,為分析研究對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在論證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比較音樂學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的基礎上,確立了音樂人類學的理論、方法為本書的基礎;接下來,著者以音樂人類學的方法論證了音樂研究的對象是“人”,即“以人為本”的認識論,進而合理地提出了“傳記研究法”作為本書的基本方法,在為音樂研究提出了一個新方法的同時為下文作了鋪墊;傳記研究法確定后,著者很嚴格地逐層剝離地將花兒文化的最終代言確立在了“花兒王”朱仲祿身上,以分析朱仲祿的一生來找尋花兒文化發(fā)展的脈絡。整個著作的理論體系邏輯嚴密、渾然一體。
(五)研究資料的翔實性
在著作的第三篇,著者以其扎實的音樂基本功和堅韌的毅力為我們奉獻了歌詞172首、譜例175首。任何研究都是通過對部分的研究來找尋整體的規(guī)律,所以部分的范圍越廣、數(shù)量越多,以此得出的結論也越具代表性。本著作在詳盡地記述朱仲祿藝術人生的同時,作者以窮盡一切資料的態(tài)度,搜集一切與朱仲祿相關的影像、文字、圖片資料,為更準確地分析朱仲祿與花兒有了更充分的依據(jù)。
三、著述的貢獻
一部好書可以如實地呈現(xiàn)歷史,可以展現(xiàn)我們所不知的資料,可以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更可貴之處是可以給我們一種認識世界的新觀念、新方法。張君仁博士的這部著作集這些于一身,無論在保護文化、傳承歷史還是在為我們提供一種研究音樂的新方法、新觀念方面都是有積極貢獻的。
(一)文化保護、傳承的貢獻
朱仲祿代表了一個花兒時代,他的存在已不是他個體的存在,而是一種花兒文化的象征,對他的記錄就是對花兒文化最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二)學科建設的貢獻
音樂研究已成為多學科綜合的工作,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等學科被綜合運用到音樂研究中,并且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本書在重申“音樂人類學”即以人類學方法研究“人類的音樂”,研究“音樂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的基礎上還強調音樂人類學研究文化的同時并不忽略音樂分析本身,而是在分析音樂本身的基礎上,通過音樂認識人類文化,認識與音樂相關的各種聯(lián)系,進而認識人類本身,認識人類是如何創(chuàng)造、運用這一特殊的文化符號的,以及音樂這一現(xiàn)象是如何與人類的生活、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此書的理論體系對音樂人類學學科建設有積極的作用。
(三)認識論、方法論的貢獻
此著作另一貢獻在于為我們強調了音樂人類學研究“以人為本”的認識論,即以人的生物性存在為本;以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與被創(chuàng)造的根本特性為本;以音樂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本;以人類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情感與理智相統(tǒng)一的客觀實際為本。從此點而言此書“以人為本”的認識論將所有音樂研究的目的進一步明確起來,而不僅限于音樂人類學科。本書提出了一種針對音樂家個體的“傳記研究法”,采用傳記的文體形式,以個人的生命歷程為主線,記述和描繪作為音樂家個體一生的經(jīng)歷、作用和貢獻。傳記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傳記研究音樂文化,研究人與文化的關系。本書將“傳記研究法”引入音樂研究之中,為后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與途徑。
四、著述的不足
在認真研讀過張君仁的博士論文原文后,發(fā)現(xiàn)以《花兒王朱仲祿——人類學情境中的民間歌手》為題出版的這部著作存在一小小的不足:原博士論文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分為理論篇和實踐篇兩部分,下冊附錄是朱仲祿演唱的花兒曲令集。其中理論篇就是層層遞進的理論論證,為下文傳記打下理論基礎;實踐篇就是朱仲祿藝術人生的傳記,是在理論篇基礎上引出的;附錄作為作者的另一項研究成果而展現(xiàn)出來。在正式出版的著作中,全書分成了上中下三篇,雖內容未做大的改動,但朱仲祿的傳記放在了第一篇,而后是理論論證的中篇,在理論論證中仍然是層層推進的為傳記的鋪墊。作此安排也許是為增加著作的可讀性,以朱仲祿的豐富經(jīng)歷吸引讀者,而不至于一開始就是艱澀的理論。但作者在完成博士論文時花費的心機是可想而知的,為合理地、邏輯周密地從理論引入實踐是不容易的,出版時這樣的安排似乎忽略了原文的整體構建,以至于在序三中李曙明先生會有“文章似有脫節(jié)”的最初疑惑。
結語
一部好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花兒王朱仲祿——人類學情境中的民間歌手》的出版正是張君仁博士多年研究花兒音樂文化的成果,在欽佩其嚴謹?shù)膽B(tài)度,廣博的學識、堅韌的毅力的同時,我們更應從著作中獲取一切有利于我們做好音樂研究工作的養(yǎng)分。著作在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花兒文化的同時,提出的音樂人類學的理論、方法;以人為本的認識論;針對音樂個體的“傳記研究法”等都將進一步豐富音樂人類學的理論、方法體系。
①喬建中《花兒王朱仲祿——人類學情境中的民間歌手》序言,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②張君仁.《論民間歌手(下)》,《中國音樂》2005年第2期63-67頁
楊葉青 西北師范大學2007級博士生,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