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軍
四月十五日夜,我在浙江橫店拍攝“諜戰(zhàn)三部曲”的第三部《驚天陰謀》。布光候場的空隙,和演員們一起閑聊。談起潘軍這個很一般的名字,有人問我想過改沒有?我說,潘軍這個名字是“文革”時代的產(chǎn)物,一個莫名其妙的時代,誕生了一支莫名其妙的“軍隊”。就如我們這個劇組,除了編劇、導(dǎo)演叫潘軍,還有攝影師叫路軍,男主角叫劉軍(后改為劉鈞)。我說還真的動過想改的念頭。但是,后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對我說,這個名字很好,很符合我,因為潘軍就是“叛軍”——我這個人似乎生著一根反骨,于是就決定不改了,沿用至今。大家都樂了,問這位老作家是誰?我說林斤瀾。對于這些劇組的演職員們來說,林斤瀾這個名字顯然是過于陌生了,他們自是茫然。于是我說,林斤瀾是我敬重的為數(shù)不多的老作家之一。這句話僅僅說過不到三分鐘,手機里收到了一條短信,來自《北京文學(xué)》雜志社前社長章德寧,內(nèi)容如下:
潘軍,你在北京么?林老走了,十七日上午在八寶山告別。咱們還約好一起去看他呢……
我先是一瞬的驚訝,之后便是一陣沉默,以至于光布好了,我都沒有坐到監(jiān)視器的面前。場記問我出什么事了?我才說,剛才和你們談到的那位老作家,走了。大家驚訝地看著我,那一刻我想,我和林老還是有一種感應(yīng)的。
這天的夜戲內(nèi)容,就是劉鈞飾演的男主角在寂寞的江邊碼頭,悼念自己已故的父親。我讓演員坐在長長的臺階上,就這么坐著,沒有語言,沒有調(diào)度,完全是移動鏡頭的刻畫。其中最震撼的鏡頭,是一個升降,從他的背面緩緩升起,再落到他的正面,演員劉鈞飽含著眼淚,泣不成聲。我看著監(jiān)視器,仿佛感覺我就是坐在臺階上的劉鈞,是我在默默悼念著剛剛離去的林斤瀾先生。
認(rèn)識斤瀾先生,還是在二十二年前《北京文學(xué)》舉辦的“黃山筆會”。但在大學(xué)時代,我就是他小說的忠實讀者。我喜歡他的文字。喜歡他的“矮凳橋系列”,喜歡他細(xì)膩而簡約的風(fēng)格,喜歡他冷靜而不刻意的思考。那時期,正是林先生出任《北京文學(xué)》主編的階段,我認(rèn)為這也是新時期以來,繼李清泉時代之后,《北京文學(xué)》又一個“黃金時代”。出席那次筆會的,我記得基本上都是一些青年作家,如余華、王剛、趙銳勇、嚴(yán)嘯建等。編輯部里,有主任陳世崇、小說組長章德寧、編輯陳紅軍、傅鋒等。會議的地點是黃山腳下的“涇川山莊”,那是一個風(fēng)景秀麗、分外幽靜的場所。參加筆會的作家,大概每人都帶了稿子,我?guī)У氖且粋€未完成的短篇,叫《溪上橋》。一天夜里,林老和我談這篇稿子,對小說給予了充分肯定,其中有一個細(xì)節(jié),寫的是兩個老人歷經(jīng)滄桑,如今身分天壤之別,卻都還保持著兒時在一棵老槐樹下撒尿的癖好,深得林老的贊許。他連聲說有味道。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F(xiàn)在回過頭看,這篇小說應(yīng)該是那個時期我個人比較滿意的作品。筆會很松散,到了晚上,大家不是一起聊天,就是開露天舞會。林老的愛人,我們叫她谷老師,是教音樂的,舞也跳得好。于是林老就找到我,說:潘軍,去請我老伴跳舞!我自然遵命。我和谷老師跳著華爾滋,林老站在一邊抽煙欣賞。我突然就想,當(dāng)初他們認(rèn)識的時候,林老該是多么風(fēng)度翩翩?。∮腥苏f,從形象上看,把電影明星趙丹和孫道臨的優(yōu)點集中起來,就是林斤瀾!
這之后,我每回去北京,都會通過章德寧打聽到林老的近況。有時候,還和章德寧,以及她先生岳建一與林老一起吃頓飯。到了2000年,北京召開我的作品研討會,與會的老作家中,就有林老和牛漢先生。這之前林老集中一天時間看了我的幾個短篇小說,所以那天林老在會上說:潘軍的小說,手法基本上喜用白描,簡約,有味,好看。我不懂的是,他怎么就成了“先鋒派”呢?他又說,寫短篇就好比游公園,有的要走,有的要看,有的卻要站。這話說得生動而又深奧,我至今記得清楚。
我在北京居住下來后,有時候還是通過章德寧去看望林老。那時候,他的夫人谷老師已經(jīng)故去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上門陪林老閑聊,他的幽默感和文人氣質(zhì)總是感染著我們。然后在附近的小館子里吃頓飯。有一次,林老的興致很高,喝了點酒,談起自己的經(jīng)歷。我才知道,林老的政治資歷很深,但他卻從來不利用這份在他看來已顯得多余的資歷去謀求別的事情。他這輩子就只認(rèn)準(zhǔn)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就是寫字。終于在夾縫里寫出自己良心過得去的一些文字,留給了我們和這個民族。章德寧后來不止一次地跟我說,林老這次與我們的交談,是最深的。
章德寧短信里提到了一起去看林老,是在去年春節(jié)前。當(dāng)時林老已經(jīng)住院了,我們約定一起去同仁醫(yī)院看望。但是到了約定的那天,我又被臨時請到石家莊講學(xué)了。這便成了我一大遺憾!
很多年前,作家老舍就看好了北京文學(xué)界的兩個人,一是汪曾祺,另一個就是林斤瀾。如今文學(xué)界的一些朋友,也喜歡把林老和已故多年的汪曾祺先生并提。這說明,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文字,乃至他們的文學(xué)立場有共通之處。但更多的是有所不同。文如其人,在我看來,汪老的為人灑脫,文字靈動而飄逸,一如他本人平素喜歡畫下的荷花、水仙,案頭清供,幽韻留香。林老人淡如菊,氣質(zhì)若蘭,含蓄而凝重,溫馨中透著人世蒼涼。他們不是多產(chǎn)作家,也沒有一個所謂的“大部頭”,但他們都是當(dāng)代中國文學(xué)的一道別致不敗的風(fēng)景。如今,他們都仙去了,我要做的就是繼續(xù)讀他們的書,他們的文字。
2009年4月17日,于浙江橫店
責(zé)任編輯 章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