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晟 李 謙 李文秀
摘要:從電視語言的構成入手,對電視語言四個構成部分各自的信息傳遞方式、優(yōu)點和缺陷作了較詳實分析,以期對電視新聞工作者在使用電視語言時能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電視語言;直接信息;間接信息
中圖分類號:G2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24902お
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人,很容易把電視新聞的理解淺顯化,即“電視+新聞”。不錯,“電視”只是新聞的載體,但是,如果把載體和內容有機地融合,相信我們的工作會比現(xiàn)在更出色,更有成效。怎樣才能做到“融合”?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摸索到,要想做好的“電視”新聞,必須首先了解“電視語言”。
什么是“電視語言”?初學者往往會認為是“畫面+解說”。實際上,電視語言至少有以下四個部分組成:畫面語言,解說語言,現(xiàn)場語言和字幕語言。
1畫面語言
畫面語言,它是用紀實拍攝與畫面編輯的手段傳遞直接、有效信息的語言方式,是我們最常用,也是最能迅速掌握的電視語言。我們的新聞,有別于其它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視覺形象傳遞有效信息。換言之,就是“讓人看的”。既然要“讓人看”,那么首要的就是要讓觀眾“愛看”、“看的懂”。這里需要解釋很多電視拍攝手法的運用,篇幅所限,就不詳盡了。有必要提及的是,電視拍攝手法中的長鏡頭和跟、抓、搶拍的紀實畫面是最具有電視語言特點的。因為這樣的畫面,其本身就富含信息量,極易表現(xiàn)被攝主體的內在情緒、心理及表向行為。所以要使用好畫面語言,首先要重視長鏡頭及跟、抓、搶拍的拍攝技巧。
對于畫面語言來說,拍攝只是完成了一半,真正可以傳遞有效信息,則必須經(jīng)過“素材剪輯”這一程序。我們在畫面剪輯時,最易犯的毛病就是,限于新聞時長的要求,把信息量大的畫面剪碎,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畫面語言的連貫性和真實感。當然,3秒、5秒的畫面剪在一起,也能形成邏輯鏈,受眾也能理解。但是過多過密的剪輯點,勢必損害畫面真實性,現(xiàn)在的觀眾不僅內行,而且挑剔??吹竭@樣一連串畫面,一定會認為是電視臺加工了的,并不是它完全真實的再現(xiàn)。所以,我們應盡可能地保留信息量大的連貫畫面。當然,這對前期拍攝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解說語言
解說語言在信息學院范疇內,屬于間接信息,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解說詞、畫外音、旁白等。在電視行當中,關于“聲畫”的爭論由來已久?!奥暋迸c“畫”的關系,孰重孰輕,我們不敢妄自斷論,只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工作做出一個適當?shù)慕忉?。我們認為,解說詞是為畫面服務的,也就是說,畫面是第一位的,解說詞是第二位的,是畫面的補充。在我們自己的新聞稿上,就盡可能不使文字從畫面的一開始一直鋪到結尾去,也盡可能地避免堆砌辭藻,而是盡我所能地采用口頭話表達方式,盡我所能地讓文字通順,讓人聽的懂、聽的順耳。更重要的是,我們盡可能地去做到“你看不懂的,我不說”。所以,電視新聞的文稿很有可能就不是一片完整的文章,有時上、下段落都難以連貫,只有當文字與畫面相結合時,才能完整表達作者意圖。
然而,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審稿機制,卻往往是責任編輯只看文字內容而沒有顧及與畫面的結合。這應該說是有駁于電視客觀規(guī)律的。
現(xiàn)在的新聞采寫方式也令人無奈,包括我們在內,也經(jīng)常是先寫稿,然后再根據(jù)文字內容把畫面往里填。這樣的操作方式,對我們的新聞質量來說,應該是有不好影響的。
電視是一門視聽藝術,有人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人們對電視節(jié)目的感受,80%來自視覺。同時,“可視性”本身,就是我們不同于廣播、報紙的獨特優(yōu)勢,以畫面語言為本位,輔以解說語言,真正做到圖文并茂,渾然一體,應該是我們每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3現(xiàn)場語言
現(xiàn)場語言包括現(xiàn)場實況錄音、記者現(xiàn)場口頭敘述、提問,以及與采訪對象的對話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同期聲”。
可以說,這種語言是電視語言的本性。恰如其分地運用好現(xiàn)場語言,能給觀眾以直接的聲音,使我們的新聞更具真實感、現(xiàn)場感。
前幾年,我們拍攝了《土地變股資,農民成股東》這一新聞專題片,片中大量運用了記者和被采訪者的對話,表現(xiàn)出了當?shù)剞r民對一項新生的改革政策即歡迎又懷疑,即期待又猶豫的真實心理;而改革者本身也存在著信心百倍卻又阻力重重的矛盾心理。片中通過大量的現(xiàn)場語言,真實地表現(xiàn)了農業(yè)改革過程中各方面的心理狀態(tài)。而對文稿本身,記者則著墨不多。
這樣的新聞不僅現(xiàn)場感強,觀眾覺得真實可信,同時也充分表現(xiàn)了新聞媒體的客觀立場。同時,在畫面語言方面,為了避免在采訪中常遇見的靜音談話方式,視覺容易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在進行中交談。
在多種語言的有機配合和靈活運用下,這篇稿件讓人較為滿意,獲得了當年的湖北省新聞獎二等獎。
《會場內外,人民的囑托》是我們十年前的新聞作品,全片用的幾乎都是現(xiàn)場語言,通過對馬路上的行人和武漢劇院里正在開會的人大代表之間的交錯采訪,讓人民的聲音和人民代表的聲音,不斷的交替,觀眾會自然而然的發(fā)現(xiàn),路上的行人和會場里的人大代表,關注的問題是高度一致,這不正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yōu)越性”的最佳體現(xiàn)嗎?這個時長不到一分鐘的現(xiàn)場短消息,獲得了當年市人大好新聞一等獎。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現(xiàn)場語言不包括聲音部分的音樂和效果音響。因為即便是現(xiàn)場拍攝中隨同畫面一同錄下的音樂或其它聲響,也不能作為一種語言在片中發(fā)揮作用,它只能起到一種背景效果、氣氛渲染的作用。
4字幕語言
字幕語言是對畫面語言、現(xiàn)場語言起補充作用的語言方式,有時也可以作為解說語言的補充。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補充語言。
字幕語言對觀眾來說并不陌生。在收看新聞時,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畫面,解說詞在進行的同時,畫面中會出現(xiàn)一行或幾行字幕(注:這里不包括目前通行的,新聞中屏幕下方滾動的文字性新聞)。
字幕語言分為三種:一種是解說詞用字幕形式出現(xiàn),一般見于數(shù)字較多,或較為復雜的、不易聽懂的文字解說;一種是對畫面的解釋,這種最為常見,比如被采訪者講話的內容,用字幕表現(xiàn)出;再比如,一兩個、或一兩行字提示畫面中不易被看見、或者看不懂的局部。獲得湖北省新聞獎的系列新聞專題片《思想解放東南行》中有幾個片子,就大量運用了字幕語言,我們看到湖南衛(wèi)視晚間新聞中就出現(xiàn)過幾次這樣的現(xiàn)象:一則新聞中完全沒有解說詞,全部是用精煉的字幕語言交代新聞內容。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新穎獨特,能夠很好地調動觀眾的收視興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一種字幕語言不附屬于解說和畫面,能獨立表達信息。它告訴了人們另外的事情或這則新聞在文稿和畫面中沒有涉及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字幕語言不再是其它語言形式的補充,而是新聞內容和信息的補充了。我們的作品《沉重的童年》,就大量運用了這一較為少見的字幕語言表現(xiàn)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以上的三種方式,也就是字幕語言的功能與作用。
總而言之,字幕語言除了說明畫面信息、事件的時間和地點之外,還能通過簡單的幾個字起到畫龍點睛、神來之筆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提供其它語言形式所涉及不到的信息?,F(xiàn)在,特別是在剛剛興起的民生新聞類欄目中,字幕語言的運用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重要。但是,如何更恰當、準確的運用,任然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分析和總結。想用好它,我們認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電視語言的運用,千變萬化,絕不是我們的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實踐中,關鍵是要有意識地運用電視語言,要協(xié)調好畫面語言、解說語言、現(xiàn)場語言和字幕語言之間的關系,根據(jù)新聞內容,有意識地調整主次。當然,在電視語言中,還包括燈影色調語言、圖表語言、特技語言和主持人語言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文中不一一涉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