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考點闡釋]
所謂“觀點”,就是人們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看法。觀點包括主題,但不等于主題,觀點的外延要遠遠大于主題。所謂“啟發(fā)”,就是闡明的道理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并使其有所領悟。
所謂“觀點具有啟發(fā)性”,主要指觀點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說,文中的觀點新穎獨到,使人看后豁然開朗;或者觀點較為辯證,使人加深了對某個問題認識的深度;或者觀點雖不全面,但能使人產生對某個問題其他側面的思考,拓展了讀者對該問題認識的廣度;或者觀點引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從而豐富了該觀點的內涵,等等??傊皇亲x完就了事,而是讓人產生心靈的共鳴和靈魂的震顫,獲得思想境界的升華。
[寫作指導]
一、描述中滲透感悟
要想寫出見解獨到的文章,必須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感受和領悟。例如高分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文中有這么兩段:
忽然,我的腳步慢下來,一組青銅雕像吸引了我。這是一組雕塑小品:兩位下棋老人,四目注視著膝下的棋局。雨線在銅像上嬉戲,那般頑皮恣肆。我不由停下腳步,細看那兩位老人。右邊這一位,長袍馬褂,一副學究模樣,彬彬有禮地徐徐伸出右手,請對方出著;對面那一位,短衣寬褲,勞動者打扮,眉飛目炯,動作張揚,正高舉一枚棋子,敲向棋局。整個雕塑,呈現(xiàn)出蒼涼的青銅本色,只是膝頭臂肘,被人們長期摩挲,變得光亮。雨水是如此放縱,向老人的頭頂項背潑灑,形成一股股飛瀑湍流,在棋局上漫流。而這兩位老人,仿佛跨越了一個世紀,享受著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那份愉悅,任憑風雨喧囂,毫不在乎。“好一份豁達!”我感慨,油然生出一絲歆羨,從心底涌出深長的喟嘆……
路上跑過幾個年輕人,有的裹著雨衣,有的壓低雨傘,東一句西一句地咒罵著天氣。兩位青銅老人則穩(wěn)坐棋局,分明超脫了世界的嘈雜,那恣肆的風,那喧囂的雨,那些零落的殘葉和敗花,那些倉皇失措的行人……一切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他們享受著另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他們品味著另一種非同尋常的充實,喧鬧的風雨和風雨帶來的喧鬧在他們那里,不復存在!
此文圍繞跨越競選失利的心理陰影這道“坎”展開,詳寫青銅雕像中兩位下棋老人跨越坎坷、享受著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那份愉悅,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內容厚實,情感真摯。感悟,為這段敘述注入了奔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二、議論中點亮哲思
好的議論往往內涵豐厚,能引發(fā)人們深入思考,獲得人生的教益。例如蔡海鵬的《石牛》一文,描寫自己在地攤上以8元錢的低價抱回了一頭石牛,它“笨重丑陋,黯淡無光”,被冷落在書櫥的一角,全家人都不喜歡它。后因朋友(鑒賞文物的行家)一句“這是唐貨”而驟然成為“稀世珍寶”。后來,它在人們以驚奇的眼光傳看時,“啪”的一聲摔得粉身碎骨。那位朋友聽到此事后,意味深長地說:“那石牛雖說不凡,可是它已過慣了那種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變了生活方式,受到人們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了毀滅!”作者借獨具眼光的行家之口,揭開了石牛摔碎的哲理內涵:當頭銜、掌聲、金錢、地位等微笑著向你走來時,你要耐得住“寂寞與平凡”,保持一顆平常心。否則,等待你的將是失敗與毀滅。這點睛之筆,點亮了哲思之光,使文章熠熠生輝。
又如2008年浙江卷有篇滿分作文《觸摸都市(站在塞納河畔)》,開篇點出“風情各異的城市,是人類歷史進程的結晶”,在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后,深入一層,提出“個性迥異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態(tài)度與情趣的反映,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觀點見解獨特,足見作者思想之深刻。接著筆鋒一轉,論及“都市無疑是美麗的,然而它卻并不完美”,不完美的重要根源是“無盡的物質享受沖擊著幾千年來穩(wěn)定的文明秩序,歐美的‘強勢文化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席卷全球。激進的現(xiàn)代意識正隨之膨脹,恬靜的古典氣息已無處尋覓”。作者“在無限的思考中面對都市,觸摸它的外殼,也渴望觸摸它的靈魂。但愿有朝一日它的內質可以像外表一樣美麗動人,但愿有朝一日那些虛假與輕浮都會變得真實與堅固,但愿‘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但愿我們可以重新觸摸都市那由內而外的如花般綻放的美麗”——以上句子充滿哲理的思考,體現(xiàn)出認識的深度。
三、抒情中滲透理性
有位學生在敘述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時寫道:“一幅攝影作品中,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姑娘帶著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于一間破敗的教室,縷縷陽光透過沒有玻璃的門窗灑在她的裙褶上。多么美麗寧靜,多么富有詩意——你也許這樣想。但當你知道這間教室是被轟炸過的廢屋,當你知道屋外的巴勒斯坦是怎樣的局勢時,你還會這樣想嗎?”字里行間流動著一股難以抑制的悲憤,但還沒有揭示浪漫的詩意和殘酷的現(xiàn)實背后的傷痛??少F的是,文章接著寫道:“也許你會感慨,這美麗與詩意是多么脆弱,一顆炮彈就可以使它灰飛煙滅。也許你會嘆惋:小女孩臉上那迷人的微笑還能盛開多久?她那純凈的心靈,能否不飄進一片戰(zhàn)爭的烏云?戰(zhàn)爭摧毀的竟是這般美麗、這般美好的事物!物質的毀滅可以重建,但心靈的創(chuàng)傷能否愈合?”女孩的美與摧殘美的戰(zhàn)爭的對比中,滲入了作者強烈的激情,同時形象地詮釋了戰(zhàn)爭是給人類帶來危害的惡魔這一公理。
又如2008年福建卷優(yōu)秀作文《品江南》,以江南的霏霏煙雨、雅氣的宛君、皎潔的月光、《二泉映月》、恬靜的水鄉(xiāng)等意象勾畫出一幅水墨畫。江南的味道氤氳彌漫,讓人追溯起悠悠歷史與中華文化。作者最后寫道: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清清泉水淡淡水鄉(xiāng),品江南的同時,人情的光輝也在心靈的藍圖上勾勒出一片蔚藍。
這段抒情頗有宋詞的意蘊,體現(xiàn)出作者較高的思想素養(yǎng)和認識水平。
四、煉句中升華主題
簡練深刻地用詞,雋永深摯地造句,總能給人怦然心動的美感。用富于意蘊的詞句表達思想,必定會綻放奇麗的光彩。有一篇題為《友誼的故事》的文章,講述了一個小故事:餓獅在撲向與之角斗的囚徒羅萊斯的一剎那,突然停止進攻,用溫熱的舌頭舔舐瑟瑟發(fā)抖的羅萊斯。原因很簡單,這頭獅子受傷時,羅萊斯曾經救治過它,與它建立了人獸間無言的友誼。令人贊嘆的是,作者講完故事后,僅用一句話點破主旨,卻很有力度。這句話就是:“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救助,誰就應該在平時播種友誼。”格言式的語句簡潔明了,啟迪人心。特別是“播種”一詞,將“友誼”化為種子的形象,不僅生動活潑,并且讓人自然地聯(lián)想到,困厄時得到援助,那就是采擷友誼的鮮花,收獲友誼的果實。
又如2006年上海卷佳作《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具體展示了自己對司馬遷的認知歷程,寫出了司馬遷歷史觀、榮辱觀的現(xiàn)實意義。在文末,他感慨道:
握住司馬遷的手,我也不禁像半個圣人一樣思考問題了!
閱卷專家評價,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作文;這名考生是在用心寫作,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感情沉浸在文章里面。而“我也不禁像半個圣人一樣思考問題了”一語,精要而有味,使主旨因此而豁然開朗,又使思想感情得以升華。
[考場佳作]
人之常情
2008年天津一考生
汶川大地震后的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地動山搖的一瞬間,譚千秋老師為什么不是自己先跑出去,而是毅然地用他并不健壯的身軀,為四個學生撐起了生命的鋼鐵之傘?
大難當頭,求生是每個人的本能反應。而地震留給人們逃生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甚至要以秒計算,讓人來不及思考應選擇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所以,那短暫時刻人們的行為基本上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或者說是一個人多年生理、心理、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綜合力量的釋放。我曾經大膽地設想,如果譚老師那一刻向學生高喊“地震啦,快撤”之后自己也跑出去,應該沒有人會責備他;再退一步講,哪怕譚老師連“快撤”也沒有喊,就自己先逃了出去,似乎也不會有人對他不依不饒。畢竟我們的社會進步了,對人的正常的情感、正常的本能(也就是“人之常情”)能夠承認、肯定,進而表現(xiàn)出適度的尊重。因此,“先跑”不應該成為罪過,更不會承擔法律責任的。
但我很快就為自己的“大膽設想”而慚愧。譚老師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如果”的,他的強烈的角色意識,他的放大了的職業(yè)精神,給了他堅強的支撐。他鎮(zhèn)定有序地組織學生們往外撤,那一時刻他的心中應該說只有學生,惟獨沒有他自己。對于他趴在講桌上的情形,人們也曾設想了種種可能,但我堅信,譚老師始終沒有放棄和學生一起跑出去的念頭。那樣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應該是始終微笑著、憧憬著更美好的未來的,哪怕是震波肆虐的片刻。也許,就是在他俯下身去要拉起學生向外沖的一剎那,房子倒了,鋼筋水泥把他的形象定格成了師魂的雕塑。大寫的“人”,演繹了大寫的“情”。
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權利,是文明社會的標志,所以我們可以對諸如“震時先跑”的人持寬容態(tài)度。我覺得,對具體的生命個體而言,這個意義上的“人之常情”只不過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這里的“人”更多的還是自然意義的概念。同時,人又是有社會屬性的,倫理、道德、文化、責任等綜合因素鑄就的是大寫的“人”。而大寫的“人之常情”,應該是高懸在人們心中的一輪太陽。
[點評]
此文篇幅雖不長,但寫得很有深度。在作者看來,諸如“震時先跑”等行為,也符合“人之常情”,但“這個意義上的‘人之常情只不過是最一般、最本初的‘情,這里的‘人更多的還是自然意義的概念”;另有一種“大寫的‘人之常情”,當事人因“倫理、道德、文化、責任等綜合因素鑄就”了“大寫的‘人”,這樣一種“人之常情”自然更可貴,它是“高懸在人們心中的一輪太陽”。對“人之常情”能有如此一番見地與分析,是考生思想成熟的表現(xiàn),值得我們?yōu)橹潎@。
全文聚焦于譚千秋老師瞬間的選擇,“大膽設想”,層層剖析,入情入理,啟迪人心。
(編輯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