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祎
孩子漸漸長大,面對這個物質(zhì)極其豐富的世界,他們的小欲望也開始膨脹?!鞍职?我也要買……”“媽媽,我也要吃……”“奶奶,我也要玩……”作為家長,你對這些“我也要”一定很頭疼吧!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是不是總迫不及待地與你分享他在幼兒園的點點滴滴呢?逗得你心里樂呵呵的,哪怕再忙也愿意聽。但曾幾何時,“我也要……”逐漸出現(xiàn)在孩子的口中。今天哪個小朋友穿了件新衣服,我也要。哪個小朋友有件新玩具,我也要。這一定讓你倍感煩惱,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小小年紀就開始攀比了?
殊不知“我也要……”這3個字里面的學問可大了。以下這些案例你可能覺得很眼熟,因為都是一些常見的學齡前孩子的典型攀比行為。盡管都是攀比,但孩子的攀比行為并不完全等同于成人,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需細細分析并區(qū)別對待。
小朋友的新玩具
亮亮從幼兒園一回來,就纏著媽媽要買新玩具。媽媽不同意,說:“之前不是給你買玩具了嗎?怎么又要呢?”亮亮小嘴一撇,說:“那些都不好玩。毛毛今天帶了一個變形金剛來,特別好玩,我也要買一個?!奔依镆呀?jīng)有很多玩具了,今天看見毛毛買一個變形金剛就要買,明天看見豆豆買一個遙控車難道也要買?這可如何是好啊!
點評:和你一樣——強烈的模仿心理
這是最為常見的攀比。幼兒園的小朋友有了什么新鮮好玩的東西,孩子就向家長索要,而不管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必要買,家長是否有這個條件買。這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模仿心理特別強,他的攀比不同于成人,不是出于較強的虛榮心,僅僅是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孩子的思想單純,把每個人都看得絕對平等,因此他認為別人有的東西我也可以有。
莫須有的寵物
幼兒園里小朋友們正在畫小貓,一個小朋友嘟囔了一句:“我們家就養(yǎng)了一只小貓,可漂亮啦!”引來同伴們羨慕的眼光。另一個小朋友說:“我們家養(yǎng)了一只鸚鵡?!薄拔壹茵B(yǎng)了熊貓”“我家養(yǎng)了大象”……說著說著,小朋友家中的寵物已經(jīng)步出中國,走向世界。在成人聽來,家中怎么可能會養(yǎng)熊貓、大象之類的動物呢,可孩子卻一本正經(jīng)地說著,毫不懷疑。
點評:不是撒謊——低水平的思維能力
這是一種非典型性的攀比行為,在低齡幼兒身上最為常見。他們攀比的目的性并不強,更多像是在喃喃自語,且對自己信口所言的內(nèi)容確信無疑。因為低年齡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能力豐富,但抽象思維很弱,這讓他們常常分不清楚想象與現(xiàn)實,將一些想象中的事情認為是現(xiàn)實存在的。比如,一個孩子很想要一件玩具,經(jīng)過長久的希望,他也許就會說出我也有這樣的玩具之類的話。但他并不是在撒謊,只是他還分不清想象與現(xiàn)實,家長不要隨意責罰他,要正確引導孩子。
科學角的鬧劇
老師帶孩子們在科學角做實驗。老師將一支蠟筆放在成一定角度交叉的兩面鏡子中間,問:“鏡子里總共有幾支蠟筆啊?”一個小朋友說:“我看見3支蠟筆?!崩蠋煖\淺一笑,問:“其他小朋友呢?”“我看見了4支?!崩蠋熑匀晃唇o出肯定的回應。“我看見了5支?!薄袄蠋?我看見了6支?!薄拔铱匆姷倪€要多,有7支?!弊詈?小朋友已經(jīng)不管鏡子里到底有幾支蠟筆,只盲目地比到底誰說的數(shù)量最大。這次客觀的科學探索活動最后變成了一個“吹牛皮大賽”。
點評:我比你要強——渴望被關注的心理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因為他們很在意老師的肯定,渴望被老師關注。而且,在他們的判斷標準里,“多”是一個正面的指標,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定要比別人說得多,這樣老師才會注意到自己。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里都處于絕對中心和優(yōu)越的地位,但在幼兒園里,卻需要爭取,才能得到同伴與老師的肯定與關注。對于好勝心強的孩子而言,這種意識會更強烈。
應對攀比3妙招
妙招1: 自己動手,做出個性
當孩子看到別人有好東西時,一點反應都沒有是不正常的。比如,當孩子看到別人有一個新玩具,而家里負擔不起或者不必要買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現(xiàn)有的材料自己動手做,既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滿足孩子“獵新”的心理需要。自制的玩具可能有點簡陋,但它是獨一無二的,這點就足以與其他玩具媲美了。你也可以找找孩子的特點,讓孩子了解——和別人不一樣沒關系,我有自己的個性與特有的價值。
妙招2:耐心分析,不輕易責罰
從表面上看,孩子是因為攀比而撒謊,但細細分析,實際上卻是孩子的思維水平所致。家長針對這種“攀比”,需要有點耐心,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圍內(nèi),給他進行一定的講解。等到孩子思維發(fā)展了,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對于攀比行為,家長隨意責罰都不是上策,先弄清孩子攀比的原因是什么最為重要。攀比引發(fā)的失落感對于成人來說,因個性和心理已相對成熟,會自己適當調(diào)整。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安慰和引導是撫平孩子失落心理的原動力。
妙招3:攀比化動力
對帶有競爭意味的攀比,有其積極的一面,家長可以因勢利導,給孩子找準“攀比”的行為與對象。比如有些孩子挑食,不愿意吃胡蘿卜,那吃胡蘿卜就是孩子暫時還做不到但卻在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行為。此時,可以找一個孩子的同伴進行“攀比”,他長這么高,這么聰明,你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樣呢?這樣的“攀比”對孩子的行為就有積極作用。但家長切記,這類“攀比”行為一定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nèi),否則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選“攀比”對象時,最好選孩子向往的“像他一樣”的同伴,就能發(fā)揮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