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華
小事例:
鑫鑫上幼兒園中班,班上的小朋友都怕他,老師看到他也覺得頭疼。因為在幼兒園,鑫鑫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攻擊行為。有時,他會無目的地亂發(fā)脾氣;有時,會和其他小朋友爭奪玩具,還咬人、踢人、打人;有時,拒不聽從指導,連年輕老師都“欺負”;當別人不理睬他時,居然會采取自殘行為??鑫鑫“樹敵”太多,媽媽為此十分苦惱,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小孩子身上出現攻擊行為,原因有很多,如:游戲糾紛,爭奪物品,爭占空間,報復還擊等。像鑫鑫這樣時常出現攻擊行為,其中的原因就要深究一下了。
哪些因素造就了“小敵人”?
A.直接外因
●挑釁
鑫鑫是個調皮的孩子,犯錯是家常便飯,被老師“教育”的次數多了,難免會受到同伴的輕視或者瞧不起。再搗蛋的孩子也有自尊,鑫鑫自然不例外,當他覺得別人小瞧他時,尤其對方還是一個和他歲數、個頭相當的男孩子,心里就有了敵意傾向,下一步,就是找機會實施“報復”了。
●挫折
有段時期,鑫鑫感覺受到了冷落,因為大家都不和他玩,怕和他接觸,于是情緒變得特別容易激動,總是喜歡惹是生非,以吸引同伴和老師的注意。他或許覺得對同伴進行攻擊,是吸引別人注意的最好方法。
B.背景因素
●家庭環(huán)境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婚姻沖突及家庭暴力與兒童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充滿暴力攻擊的婚姻沖突,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的不良的人際交往模式,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及其后果,孩子獲得了錯誤的人際交往方式,以及不恰當的解決策略。孩子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攻擊是一種解決矛盾的可行行為。
就拿鑫鑫來說吧,爸爸是巡警,十分強悍、易怒,常在家動粗;媽媽是醫(yī)生,天性懦弱,對孩子過度溺愛,而且是無原則的愛。父母二人不同的性格導致沖突的發(fā)生,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特別是爸爸的言談舉止對鑫鑫影響很大,他知道“暴力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外界影響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同時認為,通過觀看電影或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小年齡的孩子也會習得攻擊他人的種種方式。
鑫鑫家有很多關于奧特曼的片子,里邊有很多暴力的鏡頭,孩子觀看這些片子時,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加以合適引導的話,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在游戲時,如果孩子總和那些愛惹事、愛打架的同伴共處,也可能學會一些攻擊的動作,“小敵人”就這樣產生了。
改造“小敵人”的幾個方案
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在幼兒園或家里的一些攻擊行為,或許只是最初的沖動,需要我們及時地進行干預和控制,想辦法將他們“改造”過來:
給孩子宣泄的機會
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在不影響其他人的前提下,合理地宣泄情緒,發(fā)泄自己心里的憤怒。不妨增加一些激烈的、消耗體能的、對抗性強的體育活動,如踢球、擊打布袋等。雙人游戲“枕頭大戰(zhàn)”,既不傷和氣,又不傷身體,值得嘗試哦。
給予足夠而適當的關愛
一旦發(fā)現孩子有攻擊行為,老師和父母應積極地給予情感支持,表示自己的同情、關心。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是受大人關注的,當然我們要把握好關愛的度,不能像鑫鑫媽那樣無原則地愛孩子,如果孩子的表現太過,適當地給予懲罰也是必要。
社會交往技能的訓練
攻擊行為反映出孩子交往技巧的貧乏。平時,爸爸媽媽可以在交往方面多幫助孩子,提高他與同伴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例如:幫別的小朋友拿東西,多做為班級爭光的事情等。孩子表現有改進時,要及時給予獎賞。
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
爸爸媽媽要率先做出好榜樣,時時留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家庭關系等,引導孩子看一些樂于助人、敬老愛幼的節(jié)目或經典圖書,如《弟子規(guī)》等,培養(yǎng)他的親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