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敏
很多故事原本是對事實的捕風(fēng)捉影。所以,記錄故事叫做采風(fēng)。我去臺灣風(fēng)聞了許多故事,并做了一些采錄。從高雄到嘉義、彰化,再到臺北、基隆和花蓮,我習(xí)慣跟一些耆老打聽他們口中的軼聞趣事?;氐礁=?,跟老人聊天,發(fā)現(xiàn)臺灣老輩子口頭的故事多與福建無異。道理很簡單,臺灣漢族祖上多自福建遷來,八成以上講閩南話,所以閩南的故事就一代代在臺灣講下來;少部分來自廣東嘉應(yīng)、潮州客屬,就連這部分廣府客家,也多數(shù)由福建遷去,所以福建乃臺灣故事大本營。不過,故事這玩意不是一成不變的,講著講著就會走樣,何況福建先民三百年前就開始遷臺,加上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外來故事源頭,還有原住民(分高山九族和平埔十族)的故事成分,所以臺灣故事又跟臺海對岸有許多差異。
做故事研究的人習(xí)慣把故事分做神話、傳說和普通民間故事。神話是對神明的敘事(如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盤古),傳說是對真實人物或事物的虛幻想象(如羅隱的傳說、鄭成功的故事),普通民間故事則是對現(xiàn)實生活或物象加以純粹想象的口頭故事(如蛇郎君的故事,賣香屁的故事)。臺灣和福建這幾類故事跟其他地區(qū)相比,有著更多的相似性,誰都明白這種種相似性源自數(shù)百年來的福建對臺移民。
對兩岸的神話稍做比較,我發(fā)現(xiàn),除了原住民神話外,兩岸漢人神話沒有什么太大差別。譬如,吳剛砍桂樹神話,大陸各地基本不脫這樣的情節(jié):
明月當(dāng)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傳說月中桂樹高達(dá)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癒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xué)習(xí),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shù)。”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fù)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dá)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我在別人送我的臺灣故事書中看到,臺海兩岸吳剛砍桂樹故事情節(jié)非常相似: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叫做張古老的人,住在月亮里面,每天帶著飯盒和一把斧頭,拼命去砍一棵大樟樹,砍啊砍……砍得這棵大樹快要倒下去的時候,不知從哪里跑來一條狗,趁著張古老不注意的時候,把他的飯盒咬走了,張古老放下斧頭去追趕那條狗。狗跑得快,張古老追呀追呀終于捉到了那條狗,把飯盒搶回來。張古老回到樟樹底時,砍過的地方已經(jīng)復(fù)原了,比以前生得更高大了。張古老決心繼續(xù)砍下去,幾天以后,那棵樹又快要被他砍倒了。那條狗又來偷咬飯盒了。他放下斧頭又去追狗,等他把飯盒搶回來,回到樟樹底下,砍過的地方又長成原來的樣子了。就這樣砍了又砍,一直到現(xiàn)在,張古老都無法砍倒那棵大樟樹,所以,月亮里還有陰影,世界上才沒有發(fā)生大的天災(zāi)地變。(《臺灣民間故事集》)
這個故事情節(jié)確實跟大陸同類神話故事差不多。只是吳剛被替換成張古老,桂樹說成是樟樹,天狗咬點心說成咬飯盒。大陸這個故事出現(xiàn)得很早,早在漢人還沒有進入臺灣以前的數(shù)百年,吳剛伐桂故事已經(jīng)在大陸得到廣泛流傳。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說:“舊傳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道有過,謫令伐樹?!笨梢?,臺灣吳剛伐桂的故事無論怎樣說,都跟大陸這惟一源頭難脫干系。
臺灣漢人神話源自大陸是毫無疑義的。而那些半真半假的傳說是否跟大陸有關(guān)就很難說了。作為民間故事中最龐大的家族,傳說每一時每一刻都在被創(chuàng)作或者被變異,因此傳說最容易受到時空的限定,也最具有地方性。兩岸一些傳說很多是人物相似,而故事情節(jié)卻不相同。比如,漢語閩南話地區(qū)共有人物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是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風(fēng)聞于閩臺之間的著名傳說人物鄭成功,朱元璋。但這些人物的傳說,兩岸情節(jié)有很大差異。大陸的鄭成功傳說往往說的是鄭成功準(zhǔn)備渡海收復(fù)臺灣期間,在大陸如何關(guān)心百姓,整肅軍紀(jì),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擁護的故事。廈門關(guān)于中秋博餅來歷的傳說講的就是鄭成功關(guān)心復(fù)臺將士的中秋思鄉(xiāng)之情,發(fā)明博餅這一游戲而受到大家的歡迎。而臺灣的鄭成功故事則往往講述的是鄭成功在臺灣如何打擊荷虜,英勇善戰(zhàn)的故事。如《鄭國姓打臺灣》、《劍潭》、《劍井》(大陸泉州也有一個同名故事)、《四眼井的傳說》(說的是鄭成功戰(zhàn)勝侵占澎湖的荷蘭人的故事)、《鐵甲將軍》、《楊姑爺馳馬得地》、《鄭成功取三寶》、《國姓爺?shù)膶殹?、《鄭成功的炮轟術(shù)》、《國姓爺北征中的傳說》等。
關(guān)于朱元璋的傳說,大陸民眾因受到官本位思想和士紳文化的機會大大強于臺灣,所以朱元璋傳說與臺灣相比,更具有一些“文人化”傾向。作為明朝開朝皇帝的朱元璋出身底層,文化教養(yǎng)欠缺是他的弱點。而在有關(guān)他的傳說中,百姓常常借助朱元璋的重臣劉伯溫對朱元璋的文化熏陶,以此試圖宣揚他的“文才”來表達(dá)民間“明君無缺憾”的心態(tài)。福建泰寧縣開善鄉(xiāng)流傳的《朱元璋三吟公雞詩》,說的是朱的軍師(國師)劉伯溫如何啟發(fā)了朱元璋的文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定都南京后,乘中秋節(jié),在御花園召集群臣設(shè)宴歡慶中秋,文臣們乘興吟詩作賦,那些武將不會作詩,但甘愿罰酒。
輪到朱元璋作詩的時候,坐在他旁邊的國師劉伯溫有意要試一試他的才學(xué)。恰巧這時太監(jiān)捧上熱氣騰騰的雞湯,劉伯溫指著碗說:“請陛下就以公雞為題吧!”
朱元璋從小家庭貧困,只念過一年書,從軍后,抽空跟劉伯溫學(xué)習(xí)詩文、兵法,雖有進步,但根底總是差,這時候突然遇到這個難題,就有些目瞪口呆。他苦苦思索,總是難得要領(lǐng),硬著頭皮吟道:“公雞叫一叫,尾巴翹一翹?!币幌氩粚︻^,這叫什么詩?心里著急,但越急越想不出愣了好一會,沒奈何只得再吟下句:“公雞叫兩叫,尾巴翹兩翹?!边@下引得文武百官都抱著肚子笑,劉伯溫見這情景,心里倒有點局促不安。正好這時,天空飄過一朵烏云,遮住玉盤似的明月,御苑頓時陰暗下來。劉伯溫靈機一動,喝令太監(jiān)說:“月色無光,趕快添燈。”心靈乖巧的朱元璋,一時受到啟發(fā),就高聲吟道:“三聲叫得紅日出,驅(qū)散殘星朦朧月?!?/p>
滿座文武百官聽了,齊聲喝彩、拍巴掌,樂工立即將這詩譜上曲調(diào),唱開了。
這則傳說說白了是在假劉伯溫來傳揚朱元璋的文韜武略。表達(dá)了人們試圖借助傳說來彌補一個“略輸文采”帝王的缺憾。這說明大陸的傳說更多體現(xiàn)了文治教化以及道統(tǒng)至上的傳統(tǒng),這在臺灣故事中是不多見的。
臺灣故事更多地贊譽了朱元璋的“平民”皇帝的平民意識,例如《皇帝的姊姊》講的是朱元璋小的時候為得到兩個饅頭跟人打賭,與一個騎毛驢的女孩說話,他做了皇帝以后這女子到南京找他,朱元璋還是認(rèn)她為姊姊。這平民眼中的皇帝成了平民誠實守信的化身?;蛘呖湟欠驳牟拍芘c他人不及的“神跡”,例如《被趕的菩薩》說朱元璋當(dāng)小和尚的時候掃寺廟,每天都比別人掃得快,原來他掃地之前會把所有菩薩趕走,等地掃干凈了再讓菩薩們回來。這些離奇的做法被講得神乎其神與臺灣明清以來移民多為社會底層人士有關(guān),屬于非精英移民。而非精英移民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所受到士紳、文人和官方文化影響較小。
兩岸人物傳說各說各的,兩岸風(fēng)物傳說彼此敘述的情節(jié)也有很多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例如臺灣人講述的《水仙花的來歷》說的是一個貧窮的老婆婆做好飯等出外打工的兒子回家吃,可是一直沒有等到,后來來了一位乞丐,老婆婆可憐他,就把自己留給兒子的僅有一碗飯給了他吃,為了報答老婆婆,乞丐走到老婆婆那長不出糧食的水田邊,把吃下的飯全部吐在水田里面,不久這塊水田長滿了清香撲鼻的花朵,原來這乞丐是水里的仙人,他吐出來的飯粒變成了白色的花。于是取名“水仙花”。人們都來買這花以求吉利,老婆婆母子也因賣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福建漳州的《水仙花的來歷》則沒有一點相似的地方。故事說龍溪上南鄉(xiāng)村后一個大湖灌溉周圍幾十里的土地,一天它被一座飛來的山給填了,從此土地干涸,民不聊生,一個叫金盞的青年在一個仙人的感召下告別愛人百葉,帶上斧頭翻越99個山峰去尋找湖水,后來登上白鶴峰發(fā)現(xiàn)了被群山環(huán)抱的一潭湖水。為了把湖水引回家鄉(xiāng),他用帶來的斧頭日復(fù)一日試圖鑿開峭壁。百葉盼夫不歸,也來到這里,奄奄一息的金盞把斧頭交給百葉后咽了氣。百葉繼續(xù)著金盞的工作,在她還剩幾斧將鑿開峭壁時已身心俱疲,她用盡最后一口氣鑿開了峭壁,湖水噴涌下山,百葉抱起金盞跳進瀑布。獲得水源的百姓不見了金盞和百葉,也找到白鶴峰。見到金盞和百葉在鑿峭壁,見眾人來了便跳入瀑布,水中則升起彩云,云中落下東西到湖水里變成兩株花,一株黃似金盞,一株百葉叢開。從此人們就有了用水養(yǎng)這兩種花的習(xí)慣,以之來紀(jì)念為大家死去的金盞和百葉并命名為水仙花,其中單瓣的叫金盞,雙瓣的叫百葉。同一樣?xùn)|西,兩岸產(chǎn)生出不同傳說編造出不同故事。
臺灣民間傳說《半屏山》與福州的民間傳說《屏山》也是說法各是各。臺灣高雄附近有一座半屏山,山腳有個蓮池潭,山潭互映煞是好看,山的西南面如被劈大墻,不生草木,好似大屏風(fēng)。關(guān)于它的來歷,民間有個傳說講:
據(jù)說古時候,這座山很完整,和中央山脈的玉山,面對面地站著。在云層低的時候,這座山就顯得高聳云霄,所以它就覺得自己很高,看不起別的山頭。其實它的高度比玉山低多了,不過它不甘示弱,有一天它竟向玉山挑戰(zhàn),高聲說:“我們來比一比,看你高呢,還是我高?”玉山說:“好!”它又說:“恐怕你不是我的對手!”玉山也不客氣地說:“我們請?zhí)焐駚碓u判,看誰高誰低?!卑肫辽饺滩蛔≌f:“我當(dāng)然比你高。如果在我的頭上放三塊豆腐干,就會把天頂破了?!庇裆讲蛔雎暳?。這時,正巧天神打這兒路過,聽見半屏山那些狂言瘋語,非常生氣,命令雷公來懲罰這座狂妄的山。雷公奉命,只輕輕一敲他的槌子,立刻轟隆一聲,那狂妄的山頭就塌下一半來,石子、泥土、樹木、花草全滾下去了,只剩下一半站在那里,這就變成了現(xiàn)在看到的半屏山。
福州地區(qū)也有一個民間故事《屏山》,說的是福州城東南海邊,有一座山高頂平的大山,像一座天然屏障,人們叫它“屏山”。早年間有父子三人到這里開山種果,墾荒造田,終于迎來了花果飄香、五谷豐登的景象。父親辭世之后,兄弟倆成了家,日子越過越好。但有個惡霸見了眼紅,硬說屏山是他的,帶領(lǐng)家丁惡狠狠地要把兄弟趕走。突然霹靂一聲,天崩地裂,屏山分成兩半,一半飛躍東海,屹立在臺灣島上,小弟一家隨著山的飛躍,住在臺灣島上。大哥一家跟著山的騰入,居住在福州城里。從此,飛到臺灣的一半,叫半屏山。留在福州的,仍叫屏山。
兩岸都有半屏山,有的是山體接近半屏山的山但并不叫這樣的名字,如浙江東陽的大盤山;有的也叫半屏山,如浙江溫州甌江口外的洞頭漁港東南側(cè),聳立在波濤萬頃東海之中的半屏山,它與臺灣高雄的大屏山相距160余海里。民間歌謠有“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的說法。兩岸人對各自的大屏山的來歷有著各自不同的解釋,也有彼此接近的解釋。這些近似解釋的原因,既可能是民間傳說被講述出來時遵循了近似的思維習(xí)慣的結(jié)果,也可能部分來自傳播,但是在交通不便利、往來不頻繁的時代,傳說的遠(yuǎn)距離傳播可能性并不大。
因為職業(yè)的原因,我特別關(guān)注口頭故事,我知道這口頭的背后,有著說著同種方言講述者的心靈共鳴。臺灣的朋友登陸了,調(diào)侃言笑之間,盡管故事有細(xì)微不同,但也太容易發(fā)現(xiàn)其間說法上的共性,它確認(rèn)兩岸人是被同樣祖先教養(yǎng)出來的族群;我登臺島了,從在那些新奇走樣的故事里,我依然聽出了一個民族共同心靈的震顫。
【責(zé)任編輯 泓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