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瑜
在直流電路問題中,同學們常因電路看起來復雜而感到無從下手;或在電路具有某種對稱性時,又不知對稱條件該如何運用。有時題目要求對電路問題作快速、定性分析或近似處理,在采用等效代換或一些特殊方法時,又常因忽視了適用條件而出現(xiàn)錯誤,這些均涉及直流電路問題中特殊方法的應用。下面我們結(jié)合實例逐一進行討論。
一、極限法
這種方法常用于對動態(tài)變化的直流電路的分析。
例如圖1所示電路,當可變電阻R變大時,AB間的電壓U與流過R的電流I的變化情況是()
A. U增大 B. U減小 C. I增大
D. I減小 E. I不變
解這是一道需快速、準確回答的定性分析題,常用如下幾種方法:
1. 計算法
本題R、R、E、r不變,可解出I 隨R的變化,從而再解出U。
I=
I=I=?
=
U=IR=
顯然,隨著R增大,I減小,U增大,正確答案為A和D。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準確,但是步驟多,不夠快捷。對于只要定性回答的問題,還可以用更加簡單的方法。
2. 理想設定法
可先假設電源內(nèi)阻r=0,此時E=U一定,于是,各量變化的關(guān)系為
R↑→R↑→I↓→U↓→U↑→I↑→I↓
同樣可以得出與計算法相同的結(jié)果。然而,這種方法相當于給原題附加了限制條件,是否影響了對結(jié)果判斷的正確性,還需進一步討論。
3. 極限法
這是此類問題常采用的方法。設想R變化到兩種極限情況,即短路和斷路情況。
當R短路時,R=0,I=I=,U=0
當R斷路時,R→∞,I=0,U=E
于是得出R變大時,I減小,U增大的結(jié)論。顯然,極限法能較快地得到結(jié)果。但是,應該看到,極限法的運用是有條件的,它只適用于I和U隨R的變化呈單調(diào)變化的情況。
二、等電位點的斷路或短路法
當電路具有某種對稱結(jié)構(gòu)時,常能找出等電位點,采用斷路或短路處理,不會對原來電路產(chǎn)生任何影響,由此可以簡化電路的計算。
例用12段電阻均為r的導線連接成立方框網(wǎng)絡,如圖2所示。在某一個邊線ad的兩端加數(shù)值為U的恒定電壓,求最遠對邊f(xié)g上的電流?
解如果不用特殊方法簡化,本題必須采用基爾霍夫方程法,未知數(shù)很多,解起來也很繁雜。稍加分析,可以看出此電路中b、e以及c、h為兩組等電位點,也就是說b與e以及c與h分別相對于a及d具有完全相同的地位,必然是等電位。將等電位b、e以及c、h短接,等效電路如圖3所示。由于簡化后的串并聯(lián)關(guān)系很清楚,很容易計算出電路總電阻為r,總電流I=,而流過fg支路的電流為。
按上述方法,還可以依次采用短路法計算出立方框某一面對角點,如a、h兩點間的等效電阻R;立方框兩對角間,如a、g兩點間的等效電阻R。將簡化方法,等效電路及等效電阻列表如下:
三、電流分布法與疊加原理
設電流I從網(wǎng)絡A端流入,B端流出。應用電流分流和網(wǎng)絡中任意兩點間不同路徑等電壓的關(guān)系,建立的網(wǎng)絡中各電阻的電流為未知量的線性代數(shù)方程組,解出各電流與I的比例關(guān)系,然后選取A到B的某一路徑計算出A、B間的電壓U,再由R=算得R。
例1圖4所示表示一個無窮方格電阻絲網(wǎng)絡的一部分,其中每一小段電阻絲的電阻均為r,求相鄰兩結(jié)點A、B之間的等效電阻RAB 。
解設電流I從A流入,向四面八方流到無窮遠處,根據(jù)對稱性,有電流由A點流到B點。假設電流I經(jīng)過無限長時間穩(wěn)定后再由四面八方匯集到B點后流出,根據(jù)對稱性,同樣有電流經(jīng)A點流到B點。這樣,AB段的電流便由兩個疊加而成,這樣U=0.5I?r=I?R,即R=0.5r。
例2電阻絲網(wǎng)絡如圖5(a)所示,每一小段的電阻均為r,求AB間的等效電阻R 。
解圖5(b)中,電流I從A流入,O流出,I′=。又因?qū)ΨQ性,B、E等勢,故BDE中無電流,I′在C點分流,由并聯(lián)電流分流規(guī)律可得I′=I′=。
圖5(c)中,電流從O流入,B流出。利用對稱性得I″=,I″=I。
上述兩種電流分布疊加,構(gòu)成如圖5(d)所示網(wǎng)絡,電流I從A流入,從B流出,則
I=I′+I″=I,I=I′+I″=,U=I?r+I?2r=I?r
即R==r。
四、切割法
許多文獻都涉及關(guān)于無限網(wǎng)絡的計算問題,例如無限延伸的梯形網(wǎng)絡,處理方法與討論的角度常有不同,下面對一種常用的切割法加以討論。
例如圖6所示的電路網(wǎng)絡,每個阻值為R的電阻組成向一端無限延伸的梯形網(wǎng)絡。求端口AB間的等效電阻。
解一般的思路是先設想網(wǎng)絡為有限長,例如節(jié)數(shù)n有限時,設法找到R的通項公式,然后取n→∞的極限找到解。這樣做看似容易,實際比較復雜。為了找到更為簡單的方法,顯然應從梯形網(wǎng)絡的無限延伸特征入手。試在圖中的C、D兩點作假想切割,這一切割并非把電路切斷,而是將其分成兩部分來觀察。于是無限梯形電路的端口等效電阻R=R將可以被看作R與R電阻的并聯(lián)R與兩個R的串聯(lián),即
R=2R+R=2R+
根據(jù)無限長電路的特征,截去一節(jié)的端口電阻R應與未截時的端口電阻R相差無幾,即有R=R
于是有R=R=2R+=2R+,很容易地得出R=R=(1±)R
舍去不合理的負值解,得到R=(1+)R
可見,采用切割法,再利用無限電路的特征,很容易地應用串并聯(lián)關(guān)系找到問題的解。這種做法繞開了求R通項公式,只使用了簡單的數(shù)學運算就達到了目的,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