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鄭和.一個是鄭成功。鄭和七次下西洋.鄭成功收復了臺灣。鄭和與鄭成功都不約而同地具有跨文化的背景,應該說,他們的成功也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鄭和出生在一個穆斯林家庭,他信仰的是伊斯蘭教。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善于航海的民族.遠在唐宋時期就有阿拉伯人通過海路來華.并且漸漸融入中土。鄭和成為偉大的航海家,其實不是偶然的.或許他就是從其先祖的航海經(jīng)歷中.獲得了早期的熏陶。而且鄭和回族的身份非常有利于他同回教世界的人交流,這對于他的航行以及完成外交經(jīng)貿(mào)的使命是大有裨益的。應該說,多種宗教的背景.極大地豐富了鄭和的知識,完善了其人格.并且使他能夠團結各方面的人。除了宗教以外.鄭和還有長期從事軍事、情報、外交工作的經(jīng)驗。鄭和還懂政治,懂貿(mào)易,懂管理,能夠完成明朝政府交給他的各項任務。至于航海,那就更不用說了.鄭和精通得不得了。鄭和的文章也寫得相當不錯,有思想高度、有豪邁之情,有寶貴的第一手的資料。鄭和的知識面之寬.工作領域之廣,實在是世所罕見。
說到鄭成功,其父親鄭芝龍是一位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商人。鄭芝龍十分有能耐.他原本出身貧寒.但是在同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商業(yè)競爭中.鄭芝龍逐漸勝出,建立起龐大的武裝商船隊。鄭芝龍還成功地壟斷了日本的對外貿(mào)易.成為當時遠東地區(qū)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船王,擁有數(shù)百條船,擁眾數(shù)萬。明朝末年官辦海軍衰敗,無力抵抗外侮.荷蘭殖民者已占據(jù)臺灣.進占澎湖,騷擾福建。于是明政府就將鄭芝龍招撫,鄭芝龍自此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鄭芝龍和荷蘭海軍進行過多次海戰(zhàn).均取得了勝利,使得荷蘭人不敢進一步圖謀福建。鄭成功自幼耳濡目染其父的作為使他認識到了建設一支強大海軍以及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重要性.并且具備了實際經(jīng)辦之能力。因此鄭成功絕對不同于明朝一般的軍事將領。所以當明朝的軍隊在大陸上整體潰敗之時.鄭成功能夠獨辟蹊徑以海軍取臺灣,此舉自然是有家學淵源的。
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鄭和與鄭成功不僅在實踐上功勛卓著,同樣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理論上同樣是見解非凡。例如,鄭和就說:“欲圖中國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倍嵆晒t從理論上提出了“通洋裕國”的主張.也就是說鄭和、鄭成功兩人都主張通過建設強大的海軍,保障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擴大海外貿(mào)易.以此實現(xiàn)富強國家的目標。所以.鄭和以及鄭成功可以被稱為中國的“海權之父”.他們的海權思想比美國人艾爾弗雷德.泰爾.馬漢要領先近四百年。
鄭和與鄭成功都是愛國者.他們認同中國的文化,同時又了解外部的世界,他們的跨文化背景使得他們更加有能力為國家服務。在當今全球化的形勢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已經(jīng)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進行跨文化背景的學習更有其重要的意義。
有人說美國是“文化的鐵胃”.其實中國也是一個文化的鐵胃,而且是比美國歷史更悠久容量更廣大的“文化鐵胃”。早在春秋時期.中國的哲學家就提出“和遠人,悅來者”的主張。中國一直都在敞開心胸吸收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正因為如此,中國才能成為一個泱泱大國。
就國家而言,誰的政策越寬容,誰對文化的吸收能力越強,誰的國力就越昌盛。
對個人而言,誰的視野越開闊,誰能夠拋棄狹隘的門戶界別的觀念,進行跨越文化背景的學習.誰的未來就越有希望。
編輯 胡莉莉
[廖新生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