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田
德國人有時跟我開玩笑說:“你知道我們跟法國人有什么不同嗎?”比如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钡聡藙t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
人的思維方式滲透在各個領(lǐng)域,也許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你觀察和處理一切問題,都反映出你的思維方式。比如一個美國人給日本人寫信,日本人看到信,沒準馬上就上火。因為美國人開門見山,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講些客套話。日本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看美國人的來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國人看日本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對方真正要談的問題,前面都是寒暄。美國人讀日本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們國內(nèi)的宴請,主人在宴會開始前就開始致詞,而國外的祝酒詞是在主菜以后甜食以前。有人問,為什么要放在后面昵?講完再吃飯不是更好嗎?不然老想到等會兒還要講話,心里不安,吃得不消化。這里也有思維方式的問題。
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不是說幾午,或者一代、兩代人就可以改變的,所謂本性難移。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德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中國人,三個人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三個人坐在一個包廂里,突然上來一位客人,因為車廂有四個位子。這位客人端著一個魚缸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您能否告訴我這魚是什么名稱,在生物學上應(yīng)該如何歸類,有哪些特性?它們在科學上有什么意義?”日本人聽完德國人的話以后就問:“請問這位先生,這個魚我們?nèi)毡灸懿荒芤M?如果根據(jù)我們?nèi)毡镜臍夂蚝退疁?、水質(zhì),這種魚能不能生長?”輪到中國人來問了:“這種魚是紅燒好吃還是清蒸更好吃一點?”這個故事說明了不同民族的思維特點。
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很難反饋給對方。就是說,你的思維方式跟對方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某種沖突以后,往往反饋不到你本人。舉兩個我遇到的例子。
一次,我們有一個代表團出訪快結(jié)束時,要搞告別宴會,準備答謝一下東道主。答謝宴會的氣氛非常熱烈,雙方都認為,這次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但當代表團走了以后,主人跟我講:“我跟你是老朋友,我告訴你實話,我非常討厭這位團長。”我問為什么討厭他,他說:“這位團長和我握手的時候,眼睛卻看著我后邊的人,竟然還跟他講話,這是對我人格的侮辱!”在他們國家,握住誰的手,必須眼睛看著誰??上н@位團長沒有機會,也永遠不會有機會聽取這個主人對他的意見。
記得有一年,荷蘭有住貴賓到中國訪問,安排他的夫人參觀幼兒園。那天下著毛毛細雨,她到達幼兒園門口時,看見一群孩子站得筆直筆直的,在門口迎接她,她看到這些感覺很不舒服。接著參觀幼兒園的教室,進去后,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都背著手,面部表情十分嚴肅。她很快結(jié)束了參觀?;貒?,她請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參觀幼兒園的幻燈片,說這是這次訪問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著雨,為什么還要讓孩子到門口來?為什么孩子都是這樣端正地坐著,五六歲的孩子應(yīng)該是非常調(diào)皮的,吵吵鬧鬧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兒園。我想幼兒園的老師,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認為這才是禮貌的文明表現(xiàn)。而就歐洲人的思維方式來說,這是很難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yōu)誰劣,我們講這些是為了了解對方,而且各國應(yīng)該相互學習,不要以自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