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有一次筆會,主持人說,咱們今天開會,可以在會場上交頭接耳,可以提不同意見,也可以接打手機,愿意聽的就好好聽,不愿意聽的可以去忙別的,給大家以充分的自由。主持人說完了,幾位聽眾悄悄地把手機關了,主講人講了整整一個上午,既沒有交頭接耳的,也沒有出出進進的,更沒有接打手機的,會場效果好得很。會后很多人都在發(fā)感慨說,看來人是需要尊重的,尊重的力量不可忽視。
在美國,一個頗有名望的富商在路邊散步時,遇到一個衣衫襤褸的擺地攤賣舊書的年輕人在寒風中啃著干冷的面包。有著同樣苦難經歷的富商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的手中,然后頭也不回地走開了。沒走多遠,富商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于是連忙返回來,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并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書,希望年輕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鄭重其事地告訴年輕人說:“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兩年之后,富商應邀參加一個商賈云集的慈善募捐會議時,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書商迎了上來,緊握著他的手感激地說:“先生,您可能早忘記我了,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您。我一直認為我這一生只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您親口對我說,我和您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chuàng)造7今天的業(yè)績……”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的方式可能會多種多樣,重要的是能夠讓被尊重者感到尊重。尊重不是施舍,尊重不是悲憫,尊重不是作秀,也更不是物質的幫助或饋贈,尊重往往體現(xiàn)在一個微小卻又真誠的行為或發(fā)自內心的一句話、一個微笑。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個窮人走過來向他乞討。他伸手到口袋里摸了好一會兒,抱歉地說:“兄弟呀,對不起,實在對不起,我沒帶吃的東西出來,錢袋也忘在家里。”那人突然緊緊拉住他的手連聲說:“謝謝你,謝謝你!”屠格涅夫既慚愧又驚異地問:“你謝我什么呢?”那人答道:“我原想找點東西吃了就去自殺,沒想到你稱我為兄弟,給了我活下去的信心!”這使得屠格涅夫驚喜異常,這是因為他的言行中包含了任何一個正常人都需要的東西——尊重!尊重能讓最寒冷的心底見到生命的陽光,能讓自卑者重新樹立堅定的信念。
今天,我們重視尊重的力量,體現(xiàn)以人為本,提倡相互尊重,正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