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藝璇
橫空出世幾度秋,隴原東望意悠悠。
幾度煙云眉前過,一窗雪雨夢中收。
菩提無樹月尚好,明鏡非臺影未休。
惟有大像千古秀,欸乃聲中看輕舟。
這是邑人牛勃所作的《大像山傳奇》。而今,當(dāng)我虔誠地參拜完每個殿宇、每尊佛像即將離開時,竟有了萬分的不舍。吟誦之間,那種對于高山與佛學(xué)的景仰已不可遏止地奔涌而出。汽車漸行漸遠,山的體態(tài)也在薄薄的暮色中變得模糊起來,而那些訴說歷史痕跡的建筑、碑刻已然烙在了我的心底。
那是一種有關(guān)崇敬與信仰的印象。
門
作為隴上名山古剎,大像山的山門自然給人一種渾厚古樸的感覺,高大巍峨,斗拱飛檐,雕梁畫棟,極盡工巧之能事。山門正上方是原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的三個鎦金大字“大像山”,豐滿厚重,雄健有力,充分地張揚了大像山氤氳的古樸與厚重的文化氣息。
山門的氣勢雄偉,給人一種美感愉悅與震撼,但在大像山上,那些并不起眼的側(cè)門和偏門往往更具審美價值。太昊宮左甬道處有一小門,可通山上,上有名士宋梓篆書額題“別開壹徑”,側(cè)門甬道額篆書“旁通”二字,前人認為,此處的文筆皆為全山額題之冠冕?!芭酝ā倍謱嵵复碎T可直通山上,虛指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一畫開天,通《易》知變,舉一反三,游人拜謁完伏羲,頓時醍醐灌頂,旁通八極。過了文昌宮,自東門出而出,額為大篆“即上臺”,實指出了此門要立刻登臺階,虛則言謂從此門而出,思想覺悟便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一額三字,言實言虛,可謂寓意深遠,妙不可言。至于關(guān)圣殿,自后門出,門額題詞為“眼界寬”,此處眼界開闊,臨風(fēng)眺望,渭水如帶,田疇似錦,堤柳成陰,百里無礙,甘谷城的大好風(fēng)光盡收眼底。而此中的寓意便是通過游人對漢壽亭侯關(guān)云長封金掛印故事的理解,勸導(dǎo)人們不可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而應(yīng)該追求大忠大勇、大義沖天,讓思想和心靈抵達更為深沉與睿智的境界。
殿
在構(gòu)成名山古剎的重要元素中,殿是不可或缺的,它總是一座山或一座寺廟的靈魂。大像山的殿,也正是大像山的魂。
山麓伊始,沿青石階而上,奇崛孤騖的險要之處,是接引佛殿的所在。雖曰為殿,但其中僅可容納七八人。接引佛殿北面壁立千仞,懸崖如切,南面深壑無底,山風(fēng)襲人,東西皆為刀刃般孤懸一線,其險要之美、雋秀之美、孤獨之美彼此相融合,共同構(gòu)成了這座小殿獨特的審美價值。再由魯班殿前望文昌閣,后臨懸崖,宮殿門皆北向,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靈巧,玲瓏剔透,獨具匠心,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建筑技藝。大殿為八角攢尖頂,平面四脊。內(nèi)頂有八角形木雕蓮花藻井,正殿享堂皆為土木結(jié)構(gòu),大門為磚石結(jié)構(gòu),外觀精巧大方。門洞為正八邊形,前后各有陽刻的磚雕額題,正曰“規(guī)矩門”,背曰“藝型”,題字豐潤而真力彌滿,隱含“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之意。大門外階前崖有一小平臺,坐柏樹下可細觀殿宇前景,靜聽崖下松濤。出了魯班殿,沿棧道東行,于玉皇閣左上,見西方三圣殿,臨崖有小閣道可達,但閣道極窄,僅容一人通過,為整個大像山最為險要之處。其殿為大廡頂,鴟吻雕甍,四根廊柱上各有對聯(lián)。入得殿中,正對的便是金身塑像的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皆踩蓮臺,面目慈祥安然。此處亦為大像山的至高之處,殿階下有長臺磚欄,可遠眺渭川風(fēng)光,近瞰山前古寺及崖上景致,時有山風(fēng)拂面,風(fēng)鈴搖曳,仿似梵音升起,有如天籟。
碑
大像山的碑刻不多,并且多半已經(jīng)字跡漶漫,不仔細審視是很難辨別句讀的。但就是這些早已漶漫的文字,卻在大像山走過千百年的滄桑后給我們一種驚喜,一種有關(guān)生命執(zhí)著的震撼。將這些碑刻堆砌起來,構(gòu)成的不僅是大像山的現(xiàn)在,而且是一部有關(guān)大像山豐滿而生動的歷史。
羲皇故里碑是為了紀念一畫開天的人文始祖伏羲而筑的?!兑住は缔o下》有云:“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賜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狈孙L(fēng)姓,據(jù)考證,今甘谷縣白家灣鄉(xiāng)古風(fēng)臺為其誕生之地,太昊山、伏羲泉以及民間所使用的八卦雞罩都頑強地保持著上古的質(zhì)樸與真實,印證著伏羲淡漠而真實的足跡。亦有姜維祠碑(姜維,冀縣人,甘谷古稱冀城)。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以伐魏,得姜維。然后有云:“吾自出茅廬以來,便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xué),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愿足矣。今得伯約,得一鳳也?!睂τ诮S的贊美之情躍然紙上。諸葛亮仙逝后,姜維未敢忘卻他臨終前“繼吾之志”的重托,直至形勢所迫,偽降鐘會,已然蒙辱含垢,伺機東山再起。直至后來,密謀被泄,看著蜂擁而至的魏軍,姜維仰天長嘆:“吾計不成,乃天命也!”從容拔劍,自刎殉國。歷史的殘酷造就了姜維偉大光輝的形象,他雖有遠志,但在大廈將傾時,卻也無力遏止歷史的前行,真乃時也,命也!
佛
大像山得名于大佛石像,而這座石像則是渭河流域惟一的一尊唐代大佛。古人有云:“群峭碧摩天,巍峨大像懸?!闭f明甘谷大佛依崖而建,高懸于山巔,遠處眺望,極為壯觀,難怪“懸崖大像”被列為甘谷八景之一。
大佛為釋迦牟尼造像,兩耳垂肩,腮部飽滿,鼻高而直,唇潤而厚,上唇有短須。其面目莊嚴,兩眼平視,目視著渭水東去以及整個甘谷城的繁榮富強,靜穆而安詳。大佛左手撫膝,右手上舉,施拔濟眾生印,善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赤足踏仰蓮臺,栩栩如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興盛,全國范圍內(nèi)的名山勝地鑿窟造像之風(fēng)大盛,大像山石窟就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
農(nóng)歷四月初八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之日,俗稱“浴佛節(jié)”,甘谷當(dāng)?shù)胤Q為“四月八”,其時,觀光拜謁者摩肩接踵,人山人海。高深的佛學(xué)內(nèi)涵,深厚的歷史積淀,共同構(gòu)成了大像山厚重的文化底蘊。大像山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將更加熠熠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