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施全到施光南
施全是南宋刺秦檜而聞名于世的義士。因刺秦案施全被殺害,還遭到全族滿門抄斬。然而,施氏的后裔至今已傳到32代。這是因為施全之侄施武擔心被害而逃遁到東陽石鼓嶺頭村隱居而繁衍的。至第五世孫施紀,則從東陽遷居金華源東鄉(xiāng)葉村。金華一支的施氏后裔出了兩個名人,即曾任國家勞動部副部長并出版系列經濟著作的施復亮,其兒子即著名音樂家施光南。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假如你要認識我》等長期流傳,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馬云鹿)
“祭星乞巧”從漢朝流傳至今
“祭星乞巧”的習俗長期在杭州蕭山一帶流傳。據記載,“祭星乞巧”這一節(jié)俗產生于漢代,老百姓口口相傳,經久不衰。故蕭山“祭星乞巧”在2008年已被列入首次確立的“浙江省14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保護示范地”。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皓月當空,夏風清涼,蕭山坎山一帶家家戶戶都在七夕節(jié)“祭星乞巧”。在農家庭院中放一根巧桿,上面掛著花邊,八仙桌上也鋪著精美花邊,桌上擺放著時令水果,藕斷絲連的蓮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姑娘們在祖母的帶領下,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敬酒,祝愿他們情深意長,乞求織女多多給予心靈手巧的本領與美好的未來。然后把祭酒灑成一個“心”字,接著女孩們賽巧,每人拿一針一線,看誰穿針引線最快。
七月初七夜晚,人們自發(fā)在坎山富有特色的十里長街“祭星乞巧”。千針萬線織出的“蕭山花邊”精美絕倫,已列入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蘇唯謙)
錢刻石今尚在
排衙石在杭州鳳凰山南峰將臺山上,即在《咸淳臨安志》中繪載的南宋皇城圖上所標明的中教場之西。排衙石由大小不等12塊巖石組成,各自屹立,兩行各6塊相對排列,全長約30米,巖石高度約三五米不一,石貌亦各有相異,但相向拱立如人躬身傴僂之狀,形神畢具。據《咸淳臨安志》記載,12塊石中最小一塊,上鐫“涌地云”三個字,而最南一塊則刻著錢镠的詩。
詩刻摩崖上半截,字跡早已剝蝕?,F(xiàn)存下半截能辨認的只有:“……必有禎祥之事……”寥寥6字。據鐘毓龍《說杭州》記載,整句為:“仙圣所居,必有禎祥之事,宮庭旋建,聊題七言八句。”以下為七言詩,原有120字,現(xiàn)僅存23字。(錢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