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磊
摘 要:偵查訊問是公安等偵查機關(guān)為了查明刑事案件的事實真相,收集案件證據(jù),揭露和證實犯罪,依照法律程序,面對面地以言語方式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審問的一種偵查手段。可見偵查訊問是一種特殊的言語會話形式,無論從會話參與者、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參與者參與會話的目的等各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會話形式的特點。本文運用語言理論和語言應用方面的知識,從偵查訊問語言的特殊性、偵查訊問語境的分析與運用、偵查訊問中主體所使用疑問句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語義效果的分析以及偵查訊問心理和偵查訊問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等四個方面對偵查訊問語言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與研究,試圖從中總結(jié)出偵查訊問中言語的一些規(guī)律性和實用性的運用方法和技巧,對今后的偵查訊問工作做點有益的工作。
關(guān)鍵詞:訊問 訊問語言 語境 心理特征
1.偵查訊問與偵查訊問語言
1.1 偵查訊問
1.1.1 偵查訊問的概念
偵查訊問是公安機關(guān)等偵查機關(guān)的一項專門業(yè)務,是公安等偵查機關(guān)為了查明刑事案件的事實真相,收集案件證據(jù),揭露和證實犯罪,依照法律程序,面對面地以言語方式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審問的一種偵查手段。從該定義可以看出,訊問是與其他言語交際活動不同的,它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
1.1.2 偵查訊問的特點
(1)法律規(guī)定性
偵查訊問是《刑事訴訟法》賦予公安機關(guān)等偵查機關(guān)的一項特殊手段和權(quán)力。當然,它必須在《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合法地被使用?!缎淌略V訟法》對訊問的場所、時限、程序、主體、客體等各方面都有明確規(guī)定。
① 特定的場所?!缎淌略V訟法》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對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nèi)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在逮捕、拘留、拘傳犯罪嫌疑人的情況下,偵查人員在看守所、拘留所或者公安機關(guān)的留置室等強制場所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一般情況下,偵查人員都是在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有關(guān)犯罪證據(jù)的前提下,對其采取強制措施,實施訊問??梢?,訊問活動一般是在法律規(guī)定了強制性場所發(fā)生的。
② 特定的時限。偵查訊問一般是在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情況下進行的,為了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quán)益,法律對訊問有專門的時間限制?!缎淌略V訟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guān)對于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時以內(nèi)進行訊問。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傳喚、拘傳持續(xù)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小時。不得以連續(xù)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③ 特定的訊問主體?!缎淌略V訟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由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guān)的偵查人員負責進行。訊問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得少于二人。另外,我們在訊問實踐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女性,偵查人員中必須有一名是女性。由此可知,訊問主體必須有法律賦予的特殊身份--國家偵查機關(guān)的偵查人員。
④ 特定的訊問客體。要明確指出的是:訊問活動的對象是犯罪嫌疑人,而其他的方式的談話,如詢問,則是針對證人或者受害人的。除了在質(zhì)證的情況下,每一次訊問的對象只能有一個訊問客體。這也是訊問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另外,為了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quán)益,《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 對于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⑤程序合法性。國家偵查機關(guān)在偵查活動中,偵查人員如果要對某對象采取訊問手段取證,必須出示有關(guān)的法律證明文件。否則,訊問客體可以不予以配合。
⑥法律強制性。盡管犯罪嫌疑人不愿意接受被訊問的事實,對訊問一般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但由于涉嫌犯罪,被確認為重點嫌疑對象或者被傳訊、拘留、逮捕而不得不接受。而且,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之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边@體現(xiàn)了不以犯罪嫌疑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法律強制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偵查訊問與其他場合的言語活動是不一樣的,它有著特殊的法律規(guī)定性: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時限、特定的訊問主體和客體、程序合法性、法律強制性。
(2)參與雙方不平等性
雖然在法律上,訊問主體與客體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訊問言語交際活動中,訊問的主體與客體是不可能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性更多地體現(xiàn)在雙方的交際目的、心理、交流的主動性與被動性以及正義與罪惡的較量上。
(3)互動性
偵查訊問是訊問主體與犯罪嫌疑人之間針鋒相對較量。審訊雙方當事人在大小約十幾個平方的房間里,面對面不過 5 米,雙方的表情、言語、行為等變化,都將在第一時間對對方的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
(4)對抗性
偵查訊問的對抗性是由訊問客體的特殊性決定的。案件的處理結(jié)果與訊問客體有著直接的利害關(guān)系,因而在受訊問過程中,訊問客體出于逃避或者減輕罪責的僥幸心理,往往千方百計干擾和破壞訊問的正常進行,要么一概否認,要么沉默抗拒,要么避重就輕,要么像擠牙膏一樣,擠一點留一點。而訊問主體的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實真相,這與訊問客體的目的是根本對立的。
1.2 偵查訊問語言
偵查訊問語言是與偵查活動有關(guān)聯(lián)的語言,是區(qū)別于其它社會行業(yè)語言的一種特殊的語體形式。它是特殊的對話形式(在偵查人員、犯罪嫌疑人之間進行),雙方的對話是特殊的對話場所(公安部門或臨時需要的地方)中進行,并且雙方都有明確的交際目的(警方要問出與犯罪嫌疑人犯罪活動有關(guān)的全部經(jīng)過與結(jié)果,犯罪嫌疑人主動或被動地供出全部的事實真相,以便警方做出有罪或無罪的判定。犯罪嫌疑人則千方百計地想要逃避打擊。) 偵查訊問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活動,偵查訊問語言是語言的具體運用,“是偵查訊問人員在特定的交際環(huán)境中,對刑事犯罪嫌疑人這一特定的交際對象,運用一定的語言修辭手段,實現(xiàn)特定交際目的(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言語活動”就偵查訊問語言來說,它仍然是一種普通的、全民性的語言,而不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必須遵循一般語法規(guī)則,但就偵查訊問語言來說,則具有鮮明的特性,它必須遵循偵查訊問活動中的特殊規(guī)律,使訊問言語具有很強的策略性、技巧性。偵查訊問人員的言語能力、言語水平言語行為極其邏輯思維能力對訊問活動的效果都有最直接的影響。由此,偵查訊問語言就是在偵查訊問言語交際活動中,訊問主體與客體之間使用語言。
1.3 偵查訊問的合作原則
偵查訊問客體完全違背合作原則是偵查訊問語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那些確實有犯罪行為的犯罪嫌疑人,他們?yōu)榱颂颖芊傻闹撇?,會千方百計地掩蓋事實真相,使訊問不能按照訊問主體的要求順利進行下去;在訊問主體一方,他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合法手段和掌握的有限證據(jù),迫使訊問客體如實說出事實真相。這種訊問雙方追求目的的不一致是產(chǎn)生對立的根本原因。除非訊問客體心理防線完全崩潰,否則這種不合作狀態(tài)是貫穿整個訊問過程的。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Grice,1975)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綜觀偵查訊問語言的眾多案例,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偏離了格賴斯提出的四條準則和次準則。其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3.1.1 違背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
訊問客體違背量的準則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所回答的內(nèi)容不是訊問主體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他們往往避重就輕。通常情況下,那些有前科并常和訊問主體打交道的訊問客體在訊問中經(jīng)常實施的反訊問策略就是供出部分違法犯罪事實。因為他們知道,偵查人員沒有證據(jù)不會找他們?nèi)栐?,而且是正式的訊問,但這些“老口子”又不知道這段時間所犯的事中哪些被對方掌握了,所以偵查人員問一點,他們答一點,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地說,當然說出來的是真實情況。也就是說,部分供認符合格賴斯合作原則中“質(zhì)”的準則,但不符合“量”的準則。訊問客體抱著僥幸心理,他們在與訊問主體的言語交談過程中,窺探對方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證據(jù),而哪些證據(jù)是對方?jīng)]有掌握的,只要訊問主體不問,或無足夠證據(jù),他們就不交代。這種人反訊問能力更強,在訊問實踐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1.3.1.2 完全違背質(zhì)的準則(Quality Maxim)
質(zhì)的準則要求說的話是真實的。但在偵查訊問中,有違法犯罪行為的訊問客體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常常違背質(zhì)的準則。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訊問客體不合作,或矢口否認,或編造事實,或沉默不語,妄圖蒙混過關(guān)。拒絕供認是指訊問時訊問客體拒絕回答訊問主體提出的提問,不給訊問主體關(guān)于案件的任何真實的信息??梢哉f,拒絕供認是違反“質(zhì)”的準則最典型的體現(xiàn)。拒絕供認是訊問客體采取與訊問主體完全對立,完全不合作的一種最為極端的態(tài)度。一方面,表現(xiàn)出訊問客體內(nèi)心極度的恐慌,小心翼翼地不給對方任何新的信息,主觀上認為這樣可以避免漏出破綻;另一方面,訊問主體要善于看破訊問客體極力掩飾的內(nèi)心弱點,或耐心勸導,或?qū)Ρ挥崋栒咧厝鰮?,一舉突破其心理防線。訊問客體拒絕供認犯罪事實主要是存在“畏罪心理、恐懼心理、僥幸心理、對抗心理”等心理因素。他們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違背質(zhì)的準則的表現(xiàn)如下:
① 矢口否認
矢口否認是指有犯罪行為的訊問客體拒絕回答訊問主體提出的任何問題。態(tài)度頑固惡劣,抵觸情緒很強。他們有時候還故作無辜狀,甚至反客為主,主動出擊,說出 “現(xiàn)在的社會是講法律講證據(jù)的,你拿出證據(jù)來,如果證據(jù)確切,你們要怎么辦就怎么辦好了?!鄙踔镣{說“你們抓我容易,放我就難啦!我要你們?yōu)榇烁冻龃鷥r!”例如,警方在審訊一起販毒案件時與犯罪嫌疑人的一段對話:
問:我們進了鑫安賓館 518 房間的時候,你們 3 個人在干什么?
答:沒干什么。
問:靠窗戶的茶幾上有一小包黃白色的粉末是什么?
答:不認識。
問:當場從你上衣內(nèi)袋里搜出 5 包黃白色的粉末是什么?
答:不清楚。
問:這 5 包粉末是哪里來的?
答:不知道。
問:5 包粉末在你的上衣內(nèi)袋里,怎么會不知道呢?
答:我要是知道不早就告訴你們了!廢話!
從這個案例看,在整個訊問過程中,客體采取完全不合作的態(tài)度,拒絕回答承認任何問題。他們?nèi)齻€人在房間內(nèi)交易毒品,偵查人員沖進來抓了個現(xiàn)行。訊問客體在人贓俱獲的情況他們?nèi)匀黄疵仲?,拒不交代與毒品交易有關(guān)的任何問題??芍^猖狂已極。這是嚴重違反合作原則中有關(guān)質(zhì)的準則的行為。
② 編造虛假信息
訊問中,訊問客體為了誤導訊問主體,把訊問引向歧路,達到自己掩蓋事實真相的目的,會經(jīng)常精心編造出一些虛假的信息。這顯然是與格賴斯“合作原則”的“質(zhì)”準則根本對立的。在訊問中,實施虛假供認訊問客體的對抗心理要緩和些,表面上看他們有問必答,非常配合,事實上是想通過提供虛假信息迷惑主體,掩蓋犯罪事實,逃避打擊。由于這一做法非常隱蔽,需要訊問主體根據(jù)掌握的線索和證據(jù),及時揭露他們。如果訊問主體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客體編造的虛假信息,極有可能使訊問失敗,甚至使案件的偵破工作陷入僵局。
1.3.1.3 違背關(guān)系準則(The maxim of Relevant)
格賴斯在關(guān)系范疇下,只提出一個準則,即所說的話是相關(guān)的。具體在偵查中,如果用詞生僻,搭配不當,就會要影響訊問的效果。例如:在審訊一起搶劫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時,有以下一段對話:
問:你來源于哪里?
答:什么來源?我不懂。
問:少廢話!今天中午你是怎樣攔劫一群小學生的零花錢的?
答:沒有。零花錢怎么要去攔劫?沒見過這樣的事,當然就沒干過。
……
這場訊問之所以陷入僵局,原因在于訊問人違背了方式準則。將與抽象事物搭配的“來源”混淆成了與具體地方搭配的“來自”,該處如果用口語語體“你從哪里來”就簡單明了多了。另外,只能說“攔劫小學生”,不能說“攔劫……零花錢”,訊問者顯然犯了動賓搭配不當?shù)恼Z法錯誤,讓被訊問人鉆了空子,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犯罪嫌疑人的囂張氣焰。訊問中,被訊問方違背關(guān)系準則的有無意和有意兩種情況。無意者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有意者是為了隱瞞犯罪事實,不按照訊問者提出問題的論域來回答,故意說些與訊問者提出的問題無關(guān)的話,答非所問。例如:
問:你昨天什么時候起床的?
答:我一直睡眠不好,睡不著就起來了。
問:你用什么東西砸劉平的頭部的?
答:我用鋤頭挖地,用斧頭劈柴,這是常識,誰都知道的。
從上述問答的話輪中,訊問人的問域是“什么時候”和“什么東西”,被訊問人旁顧左右而言它,回答的是與問域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內(nèi)容。
1.3.1.4 違背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
方式準則要求清楚明白地說出要說的話,尤其要:①避免晦澀;②避免歧義;③簡練;④有條理。訊問人一定要重視這條準則,問的話一定要準確、清晰、明白,如果用詞生僻,搭配不當,就會要影響訊問的效果。
1.3.2 偵查訊問主體遵守禮貌原則的表現(xiàn)
1.3.2.1 禮貌原則
英國著名學者利奇效法格賴斯劃分合作原則范疇那樣,對禮貌原則也劃分出六類,每類包括一條準則和兩條次準則。我們認為與本文有關(guān)的主要是贊譽準則和同情準則。因為禮貌原則是實現(xiàn)合作原則的前提,許多成功的訊問大都是訊問主體得體地、適時地遵守了禮貌原則,消除了訊問客體的對抗心理,取得訊問客體的認同,訊問客體由最初的不合作或消極合作,轉(zhuǎn)變?yōu)榉e極合作。
1.3.2.1.1 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
在偵查訊問過程中,當訊問主體發(fā)現(xiàn)訊問客體講出了實情,哪怕是講出了一點點實情,要適時地肯定他,贊揚他,鼓勵他繼續(xù)說下去,也許這就是訊問成功的關(guān)鍵:例如:
問:你昨天下午去步步高超市嗎?
答:去了。
問:去干什么?
答:拿了一架照相機。
問:價格。
答:1250 元。
問:你走哪個門出來的?
答:內(nèi)部職工走的左邊的小門。
問:你這種態(tài)度很好!
犯罪嫌疑人受到鼓勵后,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把三次到超市行竊的情況都交代了。訊問主體沒有去糾正客體將“偷”改換成“拿”的錯誤說法,而是贊揚他的態(tài)度好。心理學的研究說明:一個人在聽別人說他“不”的時候,他的整個身心是處于一種收縮的緊張狀態(tài),往往會拒絕他人的任何意見。而當一個人在聽別人說他“是”的時候,他的身心就會處于一個開放的松馳狀態(tài),往往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
1.3.2.1.2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
在偵查訊問過程中,訊問主體要盡量減少與訊問客體感情上的對立盡量減少訊問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情感上的共鳴往往是案件偵破的關(guān)鍵。例如:
問:你販毒,難道沒有想過這是犯法嗎?
答:想過。
問:你把毒品吞進肚子里,難道沒有想過有生命危險嗎?
答:想過。
問:想過。為什么還干呢?
答:真是沒有辦法。父母年老體弱,堂客得了子宮癌,兩個小孩一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光靠種田、打工維持不了一家生計,我只有鋌而走險。
問:(語速緩慢、低沉)你真是不容易。難??!但是再難也不能干違法犯罪的
事。你想過嗎?如果你被判刑,你這一家人不是更難嗎?
答:(泣不成聲……)
當警察把紙巾和熱茶遞給他時,他一把抓住對方的手,激動地將他所知道的情況都說了。這一事例說明,“說寫者的情感對于聽讀者的信息轉(zhuǎn)化的深度、廣度等具有一種制約和強化的作用?!蓖闇蕜t是基于情感之上的一種理性升華,偵查訊問主體如果能較好地遵守這一準則,情感的制約和強化作用會使訊問達到預期的目的。
答:我聽別人告訴我,我不講,你們就沒法要我死。
問:查到你真正殺了人,就可判你死。
這里,“你想死還是想活?”用的是十分直白的通俗話,具有很強的威懾力。
最后警告他時沒有用“零口供”、“ 事實清楚,證據(jù)確鑿”一類法律用語,因為面對的是只有小學一年級的犯罪嫌疑人,他聽不懂。用“查到你真正殺了人”這樣的直白話,一聽就明白,能起到很大的震懾力。
3.1.2.2 教育程度較高的訊問客體的心理特征及訊問主體的語言對策
(一) 教育程度較高的訊問客體的心理特征
教育程度較高的訊問客體是指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犯罪嫌疑人。這類人由于受教育時間長,知識面較廣,有較強的分析能力,而且自尊心較強,對個人名譽、前途看得很重。他們的犯罪行為多有預謀,動機明確,計劃周密,因而在訊問中情緒較穩(wěn)定,僥幸心理嚴重。一般不與訊問主體公開較量,善于不動聲色地與訊問人員周旋。心理承受能力強。這一類人的語言特點大多是:每講一句話都經(jīng)過深思熟慮,語調(diào)平和,選詞巧妙,語法正確,能言善辯等。
(二) 訊問主體的語言策略
根據(jù)這一類人的心理特征,警方的語言對策是:察言觀色,注意傾聽,善于周旋,發(fā)現(xiàn)破綻及時反擊,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語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話語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例如,某技術(shù)員偷了實驗室兩臺筆記本電腦,到外地去銷贓,被抓獲??芍^人贓俱獲、證據(jù)確鑿。但被告人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善于詭辯,訊問時死活不承認。
3.1.3.2 慣犯的心理特征及訊問主體的語言對策
(一) 慣犯的心理特征
慣犯是指反復犯同類之罪、犯罪成性或以作案為職業(yè)的訊問客體。他們的共同特征是:犯罪經(jīng)歷較長,反社會心理強烈,熟悉訴訟程序和訊問方式,有一套對付訊問的經(jīng)驗,他們在訊問中的行為表現(xiàn)帶有明顯的適應性、狡詐性和頑固性。慣犯主要的心理特征為:情緒穩(wěn)定,對訊問有心理準備,并善于建立防御系統(tǒng),實施反訊問伎倆;他們善于偽裝,應變力很強,知道適時地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謹慎回答,盡量回避正面沖突,當供述中出現(xiàn)漏洞或破綻時,能靈活應變,不露聲色,隨時修補調(diào)整自下己的防御體系;僥幸心理嚴重,對抗訊問意志堅定。不見證據(jù)不供述,甚至在證據(jù)面前也不會輕易投降,以各種方式頑固抵抗。這一類人大多因經(jīng)驗老道而語言油腔滑調(diào),答非所問,東拉西扯,每一個詞都經(jīng)過精心選擇,組織嚴密,千方百計不讓警方抓住破綻。
(二) 訊問主體的語言對策
警方對待這一類人的語言對策是語氣強硬,講話不急不躁,有理有據(jù),明確交代政策,層層緊逼,揭露真相,從氣勢上壓倒對方,迫其就范。如某重大盜竊銀行金庫案,訊問客體是一個曾因犯有盜竊罪被判刑的刑滿釋放犯,被審訊時拒不認罪,并一再表白自 1982 年釋放后一直安分守己,不偷不搶。下面是審訊問時的一段對話:
問:你知道這次為什么把你抓進來吧?
答:不知道。
問:真不知道?
答:真不知道。你知道就告訴我好了!
問:我可以告訴你,但你失去了一次坦白交代的機會,后果你應該清楚。
答:清楚,但我確實沒干過什么。我敢對天發(fā)誓!(氣焰囂張)
問:好!睜開眼睛看看這是什么?!(拿出 2003 年在某加油站保險柜上留下他指紋照片)
答:不認識。
問:這是 2003 年偷加油站時保險柜上留下的你的指紋照片!
答:(一驚,但表面仍很鎮(zhèn)定)是我的嗎?你們搞錯了吧?
問:相信科學。昨天又將你的指紋進行了比對,千真萬確!
答:呵!想起來了,那天事情發(fā)生之后,大家都去看了,我也去了,我還用手摸了保險柜的。
問:哪天?
答:10 月 18。
問:撒謊!明明是 10 月 15 日。你又不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員,能讓你進到營業(yè)員工作間去摸保險柜嗎?簡直胡扯!無知!
答:(頭上冒汗,腳在發(fā)抖)
在這段訊問中,訊問主體面對犯罪嫌疑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無賴樣子時,不急不躁,但內(nèi)緊外松,語氣由弱到強,當擺出指紋這個證據(jù)時,訊問主體可謂聲色俱厲。這時,訊問客體完全被訊問人的語氣所鎮(zhèn),囂張氣焰全無,只有老實招供。
結(jié)論:本文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力圖多角度對偵查訊問語言進行充分地研究和探討。偵查訊問的特殊性決定了偵查訊問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偵查訊問是不同于其他場合的言語會話形式。筆者運用語用學范疇的語境和會話含義理論對偵查訊問語言進行了比較具體、細致的考察、描寫和解釋。本文引入了訊問語境的概念,認為偵查訊問語境是指在特定時間、特定場所、對特定對象所進行的一種具有法律界定性質(zhì)的特殊的語境,是制約訊問言語活動的環(huán)境的總和。通過對訊問語境的研究,得出結(jié)論:訊問主體在偵查訊問中對訊問語境的成功掌握和靈活運用,對合理運用訊問策略,實現(xiàn)主體訊問目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還論述了偵查訊問語境對語音、詞語、句類等三個語言要素的制約情況。由于偵查訊問是訊問主體與訊問客體之間“一問一答”式的對話,訊問主體要在這“一問一答中查明案件的事實真相,這就凸顯出疑問句在偵查訊問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研究了疑問句在偵查中的運用,將偵查訊問語言中的疑問句分為回聲問,提醒問,問句連用等 3 種,并分別舉例子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筆者認為偵查訊問是一個訊問主體與訊問客體之間心理交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心理以及雙方的應對策略直接影響著訊問的結(jié)果,雙方心理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雙方語言的應用。訊問主體必須了解和掌握不同類型訊問客體之間的心理差異,以便制定出針對不同訊問客體的語言策略,以順利實現(xiàn)訊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