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榮
摘要:青年毛澤東的“觀念造成文明”的命題。是在承認人類歷史生活的客觀性的同時,強調“觀念”在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重大作用。人類追求理想的勢力,不同觀念的人們的相互“抵抗”,使人類歷史生活成為“為奮追理想而抵抗魔障的歷史生活”,揭示了人類歷史生活的本質。這對他日后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思想的形成有啟迪作用。
關鍵詞:毛澤東;現(xiàn)念;文明;歷史生活
中圖分類號:A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2-0044-03
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當泡爾生說:“國民益進化,則能采其過去之歷史,以構成理想。而實則全世界文明歷史之生活。乃皆觀念之所管轄也。彼其完成本質、發(fā)展生活之動作之模型,既已發(fā)現(xiàn)。則自能制其故見,動其新思,而終實現(xiàn)于動作。試觀十五世紀博愛主義之運動,非由于當時之生活理想乎?宗教改革,非由于信仰基督教及構成新生活之理想乎?……是等事實,其所由貫徹歷史之大業(yè),與夫激動各人之意志,而使之一呼眾應者。則皆人類新理想之勢力為之也?!泵珴蓶|在一旁批注道:“觀念造成文明。誠然。誠然?!毙吕硐??!吧罾硐?。”對于上述內容,有的論者一般做這樣的理解,認為“青年毛澤東主張觀念是歷史發(fā)展的原動力”,“事實上就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心日中的宇宙生成和發(fā)展的終極精神實體。如老莊的‘道和‘太極,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觀念就是主宰歷史的‘大本大源”,毛澤東肯定。觀念造成文明”,“也就是把歷史當成觀念的實現(xiàn),把觀念當成歷史的動力。從根本上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對此本人有另一番理解。
一、人類新理想之勢力
關于“觀念”一詞,在哲學上的確有不同的含義。毛澤東在此所講的“觀念”是何內容,我們必須從泡爾生的整段論述及毛澤東的相關批語中來理解,而不能斷章取義。泡爾生說,“國民益進化,則能采其過去之歷史,以構成理想。而實則全世界文明歷史之生活,乃皆觀念之所管轄也”。這段話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理想”來自于“過去之歷史”,如果我們給它定性的話,那這就是一種唯物主義經驗論的觀點,承認“理想”亦即“觀念”來源于客觀存在的社會歷史生活。二是說“全世界文明歷史之生活”亦受“觀念”的制約。的確,人類歷史生活的樣式、文明程度的高低,與其觀念密切相關,因而就有古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之分,有古代文明、近代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之別??梢?,泡爾生是在強調人的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的同時,也承認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客觀性,承認觀念來源于客觀的社會歷史生活。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是十分可貴的。這也正是毛澤東感到康德哲學中“唯物論的東西”,“很新穎、很有道理,越讀越覺得有趣味”的地方。毛澤東在一旁擊節(jié)稱贊,“觀念造成文明。誠然,誠然”。這并不意味著毛澤東只承認后者,而否定前者,在另一處的批注可以說明這一點。當泡爾生說:“人也者,恒欲盡其精神之能力,以營夫原本至性發(fā)揮歷史之生活。是故游戲也,學問也,勞力也。貨殖也……亦皆人之所欲也……務欲一切經驗之,以維持其生活之內容,而又欲白育子女以繼述之……而究其所以為生活之內容者,乃無一不得自國民生活之歷史。故吾人又得謂人間之意志,在以其人之標榜,表彰國民之生活,而又有以維持之發(fā)展之也。”毛澤東批注道:“此等皆所謂客觀之生活內容。此段可謂發(fā)揮盡致?!笨梢?,毛澤東絕不僅僅是一個觀念論者,他在承認觀念的能動性的同時,也承認人類歷史生活的客觀性。
同時。我們還看到,泡爾生在這里所談的“觀念”,主要是指人類的“理想”;并且對“理想”的來龍去脈做了清晰的闡述,他說:“彼其完成本質、發(fā)展生活之動作之模型,既已發(fā)現(xiàn)。則自能制其故見,動其新思,而終實現(xiàn)于動作?!泵珴蓶|在一旁批注道:“新理想。生活理想?!迸轄柹€舉例說:“試觀十五世紀博愛主義之運動,非由于當時之生活理想乎?宗教改革,非由于信仰基督救及構成新生活之理想乎?”并指出:“是等事實,其所由貫徹歷史之大業(yè),與夫激動各人之意志,而使之一呼眾應者,則皆人類新理想之勢力為之也?!睂Υ?,毛澤東是深有體會的。當泡爾生論述道:人類“正鵠之生活,必如何表彰,如何實行,而后成生活內容之模范,恒結為理想,而現(xiàn)于其心目之間。于是務實現(xiàn)其理想。本之以求完成其本質,發(fā)展其生活之動作,而定其價值焉”。毛澤東批注道:“粱任公有將來觀念與現(xiàn)在主義之文,即此段之意?!憋@然,粱啟超的《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毛澤東是研讀過的。粱啟超在該文中詳細介紹了19世紀達爾文進化論的鼓吹者頡德的觀點。他說:“進化之義,在造出未來,其過去及現(xiàn)在。不過一過渡之方便法門耳?!官e塞屢言犧牲過去以造現(xiàn)在,而不盲犧牲現(xiàn)在以造未來,無他。重視現(xiàn)在太過。見有所蔽,而于現(xiàn)在必滅之理未嘗措意也。雖然,斯賓塞非全忘未來者。彼嘗言曰:‘人群之進化,實由現(xiàn)在之利益與過去之制度相爭,而后勝于前之結果也。又曰:‘國界必當盡破,世界必為大同。此皆其理想之涉于未來者也。雖然,彼其所根據(jù)者,仍在現(xiàn)在,彼蓋欲以現(xiàn)在國家思想擴之于人類統(tǒng)一之全社會。未足真稱為未來主義也。其在德國。有所謂唯物論者,有所謂國家主義者,有所謂保守黨者。有所謂社會黨者。要之悉皆以現(xiàn)在主義為基礎而已”。葉九世紀者。平民主義之時代也,現(xiàn)在主義之時代也?!比缟纤觯藗冊陂L期的社會歷史生活中形成了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即形成“理想”或稱“將來觀念”,但這決不能只停留在頭腦中,因為人“自能制其故見。動其新思,而終實現(xiàn)于動作”,即采“現(xiàn)在主義”,而實現(xiàn)“將來觀念”。15世紀的博愛主義運動(即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如此推動人類文明向前演進的。人類的理想?!柏瀼貧v史之大業(yè)”,“激動各人之意志”,“一呼眾應者,則皆人類新理想之勢力為之也”,這是不爭的事實。毛澤東在泡爾生、頡德和梁啟超的思想中找到了共鳴。認為理想不僅來自于人類歷史生活,而且預示著人類歷史將來普遍的趨勢和方向,人類的文明正是“人類新理想之勢力”使然。
顯然,毛澤東在這里所講的“觀念”或“理想”,并不是宇宙生成和發(fā)展的終極精神實體,與有的論者所認為的宇宙生成和發(fā)展的終極精神實體,如老莊的“道”和“太掇”,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并不是一回事。其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是根植于社會存在之中。
二、“抵抗”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因
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毛澤東肯定了“抵抗”的普遍存在以及“抵抗”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因。學界對此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給予充分的肯定。當泡爾生寫道:“鳩之能翔于空中也,以有空氣之抵抗,而彼乃以為茍無空氣,則其翔也更自由。此康德所以諷人,使知悟性之動,必須經驗實事者也。人之意思,不可無對象之抵抗,亦然。無抵抗則無動力,無障礙則無幸福?!泵珴蓶|
在一旁批注道:“至真之理。至澈之言。”毛澤東還寫道:“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边@里的“抵抗”,就是矛盾的對立、斗爭。青年毛澤東敏銳地體察到事物的相互作用、壓力和抵抗、作用和反作用是推動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泉。這就提供了反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斗爭的哲學依據(jù)??梢?,毛澤東贊同泡爾生的觀點:“無抵抗則無動力。無障礙則無幸?!?,“世界一切之事業(yè)及文明。固無不起于抵抗決勝也”。但毛澤東不贊同泡爾生“人類勢力之增,與外界抵抗之減,其效本同,充其量,必至于仙境而后已”的說法,指出:“此不然。蓋人類之勢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有大勢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也。大抵抗對于有大勢力者,其必要乃亦如普通抵抗之對于普通人。如西大陸新地之對于科侖布,洪水之對于禹,歐洲各邦群起而圍巴黎之對于拿破侖之戰(zhàn)勝是也?!?/p>
毛澤東認為,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功績、歷史成就無不建立在與“大抵抗”激烈斗爭的基礎上。歷史的長河,有無窮盡的“競爭抵抗之波瀾”。因此他提出:“不平等、不自由、大戰(zhàn)爭亦當與天地終古,永不能絕?!薄笆枪世锨f絕圣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為理想之社會而已。陶淵明桃花源之境遇。徒為理想之境遇而已”。因而“唱大同之說者,豈非謬誤之理想乎?”否定了自己先前對“大同世界”的空想。
實際上,“觀念造成文明”與“抵抗”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因并不矛盾?!暗挚埂奔疵?、斗爭,在人類歷史生活中,不是物與物、自然與自然的“抵抗”,也不只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抗,而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抵抗”,即由不同價值觀念的矛盾、斗爭而導致的思想行為的對抗、沖突。泡爾生說:“人類之異于他生物者,惟能由動物自存之沖動,進而為觀念自存之沖動而已。蓋人類以下之動物,其所以為意志者,惟恃無意識之沖動。以規(guī)定其行為,而人類則能意識之。”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說:“人者。有理性的動物也,則動必有道?!边@與泡爾生上述所言是同樣的道理。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動必是在“道”的指導下的動,而不是像一般的動物那樣盲目的、無意識的行動。人就是這樣,思維決定行動,也就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同樣道理,人類歷史生活中的任何“抵抗”,都是人類不同價值觀念矛盾、沖突的外在表現(xiàn);那么,戰(zhàn)勝“抵抗”,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人類文明。
三、為奮追理想而抵抗魔障的歷史生活
泡爾生說:“夫此等理想,在人類誠亦萬殊。希臘人與羅馬人?!喔鳟惼淅硐??!薄白跃裰钜詽u發(fā)展。而理想亦以漸分化,隨理想之分化而本之以實現(xiàn)者,亦益因人而殊。于是意識中表彰理想之直覺,各異其明昧之度,抵抗魔障奮追理想之能力,亦各異其強弱之度?!泵珴蓶|對泡爾生的觀點給予肯定,批注道:“精神發(fā)展,理想分化?!辈⒓右园l(fā)揮:“予謂理想之本體亦有深淺?!薄熬癜l(fā)展,理想分化”,恰似對五四時期思想界混亂狀況的真實描述?!袄硐敕只睂е滤枷虢缗蓜e林立、觀點分歧尖銳、斗爭復雜,使人們在實踐自己理想的過程中遇到更多的阻礙。各個派別、各個團體、各個政黨之間,因其理想各異,為追求各自理想的實現(xiàn),而不斷地相互斗爭,這種矛盾和斗爭就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也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生活的豐富內容。
泡爾生說:“國民有自由若勢力若名譽之理想,而務實現(xiàn)之,必非雜以希圖快樂若幸福之見。雖其理想實現(xiàn)之時。未嘗無滿足之感,而此等滿足,果否為人類全體之最大快樂,固非其所計也。國民之有理想也。決不暇計其價值。為自由則爭自由,為勢力、為名譽則爭勢力、爭名譽,其于幸福有幾何之得失,非所計也。國民欲實現(xiàn)其理想,則直前勇往,舉各人之利益生命以為犧牲,而各人亦愿犧牲其利益生命而無悔。即使各人未必無吝于犧牲之見,而既為國民之一分子,則必欲以身殉之。”毛澤東在一旁批注道:“必如此以說明歷史之生活。始近真理,始有價值?!卑鼱柹纳鲜鏊で∷茪v史上的改革者和革命者為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真實寫照。在毛澤東看來。這才是真正的人類歷史生活。
假如人類沒有理想,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人類歷史也就會停止。正是“人類新理想之勢力”,推動著人類不斷地去實踐,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歷史生活正是為實現(xiàn)理想而抵抗魔障的歷史生活。這正是毛澤東在肯定社會存在客觀性的前提下的“觀念造成文明”的本意。。思想來源于歷史。思想也決定著歷史的進程”。美國學者施拉姆反復強調的這一觀點,是對毛澤東的“觀念造成文明”思想的最好詮釋。
“觀念造成文明”的思想,是毛澤東早期思想中具有統(tǒng)攝作用的一個基本觀點。如青年毛澤東求索人類社會的“大本大源”。其目的是以此來改造天下。在新村思想中,毛澤東從有新人才會有新社會的觀點出發(fā),主張創(chuàng)造新學校,施行新教育,以此培養(yǎng)造就新社會的人才。從教育人手,是其“觀念造成文明”的思想使然。毛澤東的“觀念造成文明”的思想,與其此時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互為表里。當時,毛澤東深刻地感受到國民的愚昧、封閉、麻木和自私,并認為正是“民智黑暗”使“國幾蹈于淪亡之慘境”,“觀念造成文明”的觀點由此得到反面的印證汗是,“觀念造成文明”的思想成為改造國民性思想的認識基礎。觀念決定人們行為的行止,要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必須用新的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因此,必須對“民智黑暗”的國民性進行改造。這對他日后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思想的形成具有啟迪作用。
“黨的建設”是毛澤東總結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而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是毛澤東與馬克思、列寧相比較而在建黨思想中的獨具特色。這固然是由中國農業(yè)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但我們不能否認“觀念造成文明”是毛澤東為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一個強大的無產階級政黨而進行思想改造的邏輯起點。當然,此時不是什么抽象的“大本大源”,而是用馬克思主義教育黨員。毛澤東反復強調,共產黨人不只是在組織上入黨,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入黨,真正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承擔起領導全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重任。今天,我們同樣強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同時,也讓人想起20世紀50年代末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口號,這是“觀念造成文明”離開物質基礎的極端化,這種跨越式進入共產主義的思路與實踐造成的危害,我們應該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