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乾
人靠什么生存?這是個常被人提起的話題。
有人說,人靠糧食、空氣、水生存。因為這三項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chǔ),離開其中任何一項,人便不能生存。但這個答案卻重物質(zhì)輕精神,沒有揭示出有些人為什么在糧食、空氣、水都充足的情況下仍絕望輕生的原因。
托馬斯·布朗爵士說:“生命是一束純凈的火焰,我們依靠自己內(nèi)心看不見的太陽生存?!边@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最完美的答案,它說明人不只需要物質(zhì)的東西來充實,還需要精神的東西來滋潤。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希望等精神的東西來充實滋潤,就會覺得空虛乏味。歷史上有許多搞笑的皇帝,他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閑極無聊時,只會以一些怪誕的行為尋求刺激。北齊后主高緯喜歡做乞丐,經(jīng)常穿上破衣到街上乞討。明武宗朱厚照喜歡在宮中開店鋪,讓太監(jiān)扮老板,自己扮富商;又在宮中開妓院,讓宮女扮婊子,自己扮嫖客。秦武王嬴蕩喜歡跟人比力氣,23歲那年到洛陽,聽說姓孟的大力士能舉起洛陽的大鼎。他也要舉,結(jié)果沒扛住,掉下來砸斷腿,兩天后死了。這些帝王的行為多荒唐啊!這是精神空虛,無所事事的表現(xiàn)。以他們的身份條件,要想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做幾件造福當代、澤被后世的事是完全可能的,然而由于沒有明確的人生目的,他們只留下了一堆笑料。
事實證明,“內(nèi)心看不見的太陽”比糧食、空氣、水還重要。它是人生的燈塔,指引著我們走出挫折、失敗、絕望的泥潭,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無限風光;它是生命的支點,支撐著我們百折不撓,向著人生的峰頂奮勇登攀;它是精神的后花園,能給我們的心靈慰藉滋潤,讓我們把穩(wěn)心舟,辨清航向,早日到達成功的彼岸。理想、自信、希望就是心中的太陽,有了它的照耀,我們就能創(chuàng)造生命的輝煌。
埃及有個叫塔哈的男孩就是在理想的指引下取得成功的。他是個盲人,但他立志要當作家。上學后,他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chǔ),后來,他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他不僅在文學上造詣很深,還對歷史、哲學有精深的研究,除了寫作和在大學執(zhí)教外,他還擔任過文學雜志主編、文學院院長、大學校長、教育部長、作協(xié)主席等要職,成為埃及文學史上的一代宗師。
人生字典里最重要的八個字就是:理想、毅力、拼搏、進取。倘若知難而退,一蹶不振,無疑是放棄生存的競爭。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得·科斯提出了一個進化論的新觀點。他認為人類進化的原動力就是源于虎獅等猛獸給予的磨難。因為在遠古時期的非洲叢林中,人類祖先一開始并不占任何優(yōu)勢,他們并不像我們曾經(jīng)認為的那樣,手拿弓箭長矛去追逐野獸,而是被野獸追逐。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學會了互相信任、互相合作和互惠互利的團隊精神,從而培育出社會雛形,進化出“高出一等”的智慧;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動物的兩大特征:用語言交流和使用工具。此后,我們的祖先才變成了手拿棍棒石塊去追逐野獸的獵人。
人類就是在自然的、社會的種種磨難中成長壯大的,作為生命個體的我們怎能放棄抗爭?與其用不切實際的“一帆風順”、“心想事成”麻痹自己,何不保持清醒的頭腦,笑對人生道路上的雨雪風霜。只要心里灑滿陽光,常懷希望,滿腔熱情地擁抱生活,我們就能在布滿荊棘的道路上走出一條鋪滿鮮花的路。
(編輯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