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慶
當前,沉重的學習負擔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誠然,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成因非常復雜,但從教育層面看,減輕學生負擔應該變“堵”為“導”,從改變教育理念、積極改革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樂學”
使學生想學、樂學,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包括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指由感官刺激引起的對事物的好奇和向往,直接興趣往往依賴于問題的新穎程度、知識呈現方式的獨特性或教學情景設計的巧妙安排等教學元素。間接興趣通常與個人的理想、人生的規(guī)劃等深層心理活動相關聯(lián)。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那么,“負擔”“厭學”自然會得到一定的消解。雖然間接興趣是人們專注做某件事情的持久內動力,但是它常常需要意志和毅力來維系,長期堅持下去容易產生精神的緊張及身心的疲憊。通過設計合理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學生的學習就會愉悅而輕松。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币虼?引導學生樂學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心理基礎,是全面完成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
二、指導學生“會學”
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學會學習的知識”更為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當今世界,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信息量呈爆炸式膨脹。知識總量的迅速擴張、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時代要求人們從階段式的學校學習走向終身學習。從這種意義上講,“學會學習”就等于“學會生存”。那種填鴨式的、反復記誦式的學習方式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奈比斯特斷言:“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上,沒有一門或一套課程可以供可見的未來使用或可供終生受用,現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學會如何學習?!倍5录印じ粻杽t在《學會生存》一書中發(fā)出了同樣的感慨:“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教學生“會學”是教學的核心,自學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最重要的體現。當前,教學仍然擺脫不了“三個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離開課堂,離開教師,就不知道怎么學了。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動而積極的學習行為,其核心特征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的能動性、自主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要有內在的必要條件,如以心理發(fā)展水平為基礎的“能學”、以內在動機為前提的“樂學”、以學習策略作保障的“會學”和以意志控制為條件的“堅持學”;也要有外在的必要條件,即教育的干預與指導,只有“教”與“學”互動,方能見效。那么,怎樣才算“會學”呢?在學習方式上,由知識性的學習轉變?yōu)橹腔凼降?、?chuàng)新性的學習;在教育目標上,由單純的學習知識轉變?yōu)閱⒌现腔?讓教育真正成為學生享受幸福的過程。
三、培養(yǎng)學生“會思”
思維在認識世界和創(chuàng)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應用知識,實際上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皩W”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是學的動力??鬃釉浴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思考是創(chuàng)新的關鍵。思考從質疑開始,經過疑惑或質疑后,才可達到深信無疑;經過解惑或釋疑后,才可以達到深刻理解。知識在“質疑”中產生,創(chuàng)造在“反思”中孕育。
四、促進學生知行統(tǒng)一
教學中的“知行統(tǒng)一”,就是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從根本上說,知識源于實踐,又必須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最終指導實踐并不斷發(fā)展。人總是為了生存、生活才去學知識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知識只是人們獲得幸福生活的工具、手段。因此,只有能聯(lián)系生活、能應用于生活、能使個人生活變得更美滿幸福的知識,學生才樂意學習,才容易學會并掌握,才可以轉化成智慧。教育不僅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更應該將教育經歷理解為學生的幸福生活。 促進“樂學”、“會學”、“會思”的前提是學生的親身體驗,這就要求學生能夠聯(lián)系以往的生活經歷進行學習,能夠自覺地將知識智慧性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學。
教師應樹立“教為會學,學為會思”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會自己學、會思中學、會做中學”,引導學生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這就需要大力推進教學方式改革,特別要大力推進研究型教學模式和自主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使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實施有效教學。
(責任編輯韓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