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欣寧
歷來小說好說,“創(chuàng)作談”難談。小說是就大千世界、卑微靈魂而暢所欲言,創(chuàng)作談卻總給人扒掉衣裳、赤膊上陣的感覺。
村上春樹是位跑馬拉松的小說家,或者說是位寫小說的“跑者”。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一書中,把寫小說最需要的資質(zhì)歸納為:才華、集中力和耐力,并斷言:“寫小說很像跑全程馬拉松,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其動機安安靜靜,確確實實地存在于自身內(nèi)部,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村上春樹的意思是,對于普通參加馬拉松的市民來說,無所謂勝負?!芭苓^一趟全程馬拉松便會明白,在比賽中勝過或者負于某個特定的人,對跑者來說并不特別重要?!毙≌f家這一職業(yè),也無所謂勝負。臨近花甲之年的村上春樹著作等身,前幾日剛剛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說到跑馬拉松,他已經(jīng)跑了四分之一世紀,不僅每年至少參加一個全程馬拉松,還參加過幾屆鐵人三項比賽,甚至以11小時42分多跑完一百公里的“超級馬拉松”賽事……
村上春樹總結(jié)的寫小說的三條資質(zhì),就表現(xiàn)形式看,才華更像屬于年輕者,集中力大概屬于中年人,而耐力不客氣地似應歸于老者。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正像一條漫漫的馬拉松征程,不跑到終點,幾無回頭的欲望。然而妙處也在于此,我們不可能與博爾特同時出現(xiàn)在百米跑道上,卻有可能與世界頂尖高手同一時刻出現(xiàn)在同一條馬拉松賽道。寫小說,才華稍弱,尚也可寫,不是說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嘛。但集中力和耐力,卻是要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曇花一現(xiàn),談何耐力?很多跑過馬拉松的人都感慨,真正的馬拉松是始于后半程,最難跑的是最后十公里,連村上春樹這樣的老手都坦誠,三十六、七公里處異常艱苦難跑……
寫小說的前半程大抵不難。當你的小說被某選刊選載,當你的小說被大腕評論家提及,都可能造成良性循環(huán),約稿信接踵而至,哪條船還沒個順風順水的時辰?可是,接下來,那些刊物(確切地說,是那些編輯)會以更苛刻的藝術(shù)水準要求你,哪個文學刊物的編輯不是喜新厭舊呢?更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70后”、“80后”披堅執(zhí)銳,氣吞山河,大有橫掃文壇之勢。你必須拿出新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坦白地說,這很難。文學的耐力,是一種藝術(shù)生命的折扣,無法整存整取。年近花甲,能否堅持寫出那種還有刊物編輯要、有讀者看的小說,正如跑過三十多公里的馬拉松一樣,靠得是集中力和耐力……
感謝“刷新”后的《廈門文學》編輯,給了我一次“約稿”的自得與自信,還給了我一次談小說的機會,以及信口開河的話語權(quán)。
【責任編輯 王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