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服飾繁復(fù),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進程中,服飾被賦予了多重文化內(nèi)涵和社會意義,從冠、冕兩種頭衣的源起和構(gòu)成中,透視出強烈的社會意義和制禮色彩,成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標(biāo)志,成為了莊嚴高貴體面的一種象征。
關(guān)鍵詞:“冠” “冕” 文化內(nèi)涵
“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見鳥獸冠角,乃作冠纓。黃帝造冕旒,始用布帛。唐虞以上冠布,無緌。夏后以牟追,以收。殷制章甫,或以冔,形制并無文。至周六冠章數(shù)始備。”(《通典·禮制》)
漢代以前帽子叫頭衣,《說文》曰部:“小兒蠻夷頭衣也?!鳖^衣又叫“元服”,“元”就是頭,頭上的衣服,所以叫元服。《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鄭玄注:“元,首也”,意思是挑好日子戴帽子。“帽”字是漢以后才出現(xiàn)的。與頭衣有關(guān)的漢字,主要有冠、冕、牟、胄、皇、帽、巾、幘、陌頭、笄等。本文擬就“冠”和“冕”二字的源起和本義,進而求其所蘊涵的社會制禮和文化意義。
一、冠、冕的源起
冠,貴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墩f文》冖部:“冠,絭也,所以絭發(fā)、牟冕之總名也。從冖。從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睆淖中紊峡?,冠從冖。冖象用巾蓋物;從元,元即首;以巾蓋頭,即冠的功用。字還從寸,《說文》而部:“諸法度字從寸,”即從寸的字都與法度有關(guān)?!肮凇弊直旧砭褪侵袊饨ㄉ鐣燃壷贫鹊囊粋€縮影,因為只有貴族才可以戴冠,所以冠是一種身份象征。
冕,天子、諸侯、大夫祭祀的時候戴的禮帽,后成為帝王專用?!墩f文》曰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從曰,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睆淖中紊峡?,“冕”字從曰,可知是一種帽子?!墩f文》中“冕”的重文作“絻”,是強調(diào)制冕的質(zhì)料。
二、冠、冕的構(gòu)成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纓組成。冠梁是一根不寬的帶子,系在冠圈上,從前到后覆在頭頂;纓是冠圈兩旁的絲繩,“纓”字從系,嬰聲。系是材料,嬰有纏繞義。纓繞在下巴下面打結(jié),以防冠脫落。纓打結(jié)后垂下的部分叫“緌”。系冠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用絲繩兜住下巴,繩的兩頭系在冠上,叫“紘”。冠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附件“笄”,也叫“簪”,是用來把冠固定在頭發(fā)上的細長簽子。
“延”、“旒”、“紞”、“纊”都是冕的附件?!把印庇肿鳌敖灐?,也叫冕板,是覆在頭上的一塊長方形木板。“旒”又作“瑬”,是延前后掛著的一串串小圓玉,每串十二玉,用彩絲條貫穿,彩絲條叫“藻”,《禮機》中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旒以蔽明,表示王者不視非和不視邪?!凹崱笔谴乖谘觾蛇叺牟蕳l,紞上懸著玉石,叫“纊”,“纊”也叫“充耳”,纊以塞聰,表示不聽讒言,不聽不急之言。
三、冠、冕的制禮和文化透視
貴族男子到二十要行冠禮,《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鄙倌昴凶有羞^冠禮,社會和家庭就以成人的標(biāo)準(zhǔn)對待他,他對社會和家庭也就負有一定的責(zé)任,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封建道德制禮。所以古人把戴冠看的很重,《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述衛(wèi)國內(nèi)亂,子路的冠纓被人砍斷,在生死攸關(guān)的危急時刻,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毅然停下戰(zhàn)斗來“結(jié)纓”,結(jié)果被人殺死。
冠是貴族和平民相區(qū)別的標(biāo)志之一,也是達官貴人的代稱。班固《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倍鸥Α秹衾畎住吩姸字骸肮谏w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边_官貴人除非犯了罪或不懂禮節(jié)者才不戴冠,所以有“免冠謝罪”之說。與冠所構(gòu)成的詞語也多與古代的這種禮制有關(guān):
冠蓋:指達官貴人(蓋指車蓋)。鮑照《代放歌行》:“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背烧Z也有“冠蓋相望”。
冠者:指成年人(不包括庶民)。《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p>
弱冠:表示二十歲行過冠禮后但是年歲尚輕的年齡階段。王勃《滕王閣序》:“等終軍之弱冠?!?/p>
漢語有成語“沐猴而冠”,史載秦末義軍首領(lǐng)項羽攻入秦都咸陽、滅秦以后,不聽謀士范增的建都關(guān)中控制全國的意見,而追求所謂的“衣錦還鄉(xiāng)”,終于導(dǎo)致覆滅的下場。當(dāng)時范增氣憤才罵項羽是“沐猴而冠”,意謂猴子即使戴上了冠,仍然是猴子,成不了大事。
古人還以“冠歲”指二十歲。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于鑠冠歲,騰華流藝。”因為戴冠要束發(fā),所以古人又以“結(jié)發(fā)”、“束法”表示二十歲。如陳子昂《感遇》:“自言幽燕客,結(jié)發(fā)事遠游?!毕惹貢r代不戴冠者主要有小孩、罪犯、平民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小孩頭發(fā)長了,扎成一束,稱“總發(fā)”,或扎成左右兩束,稱“總角”,后世即以之代稱小孩;平民戴巾;罪犯或奴隸通常是以青布包頭,所以“蒼頭”一詞用以指奴隸;而當(dāng)時南方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往往“披發(fā)文(紋)身”。
唐代以后,貴族婦女也戴冠,宋代政和年間規(guī)定受過封號的婦女以花釵冠為首飾。后代平民家女子出嫁用鳳冠霞帔為飾,是宮廷文化流入民間的結(jié)果。
冕有等差,主要是以地位名分和祭祀種類而定。如《周禮·春官·司服》載天子吉服有九種,其中就有六種用冕,后來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因此“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稱。其中由“冕旒”一詞可見一斑。如唐朝王維詩《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p>
成語“冠冕堂皇”即由此產(chǎn)生。因為“冠”和“冕”都是上層人物所用,“冠冕”這由兩件服飾組成的詞也就象征著莊嚴、體面、高貴,“堂皇”原指廣大的殿堂,此成語本為莊嚴正大的意思,但上層人物多偽詐,特別在封建社會,百姓處在統(tǒng)治階級的欺凌壓榨之下,所以對那些達官貴人,甚至王侯將相都是畏懼和厭惡的,因此后世大都用作貶義,帶有諷刺,厭惡之感情色彩。
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從此二字的產(chǎn)生及演化進程中,不難看出作為服飾的物件,尤其是冠和冕,成為了地位身份名分的標(biāo)志,成為了莊嚴高貴體面的象征,冠和冕二字被賦予了強烈的社會意義和制禮色彩。
參考文獻:
[1]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
[2]王國安,王小曼著.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3]彭定求等.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4]唐杜佑.通典·禮制[Z].北京:中華書局,1988.
[5]周禮[Z].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范俊峰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710062;蒙城 安徽亳州師范高等??茖W(xué)校文史系 2335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