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梅
摘 要: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不僅從性別、種族、文化沖突等角度探討了黑白兩種文化的矛盾,而且在哲學視角上體現(xiàn)了薩特式存在主義中“自欺”理論和“他者”理論。作品闡釋了個體不同的選擇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命運結局,流露出莫里森對人類(尤其是黑人)生存環(huán)境和命運的思考。
關鍵詞:《最藍的眼睛》 存在主義 自欺 他者
作為美國黑人文學作家的杰出代表,托尼·莫里森一直否認自己的作品屬于女性文學的范疇。她的作品除了從性別、種族、文化沖突等角度反映了美國黑人的生存現(xiàn)狀,剖析了整個美國黑人社會的生存境遇,更從哲學角度證明了個體不同的命運走向取決于個體做出的不同選擇。尤其是她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中處處彌漫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氣息,閃耀著對人類生存境遇思考的光芒,體現(xiàn)了存在主義小說的敘事意圖“不再是以激活生命形象為目標,而是為了強化那種孤獨、茫然、荒誕的生存之境”。[1]P58存在主義實際上是20世紀興起的一種危機哲學,它是在人類生存狀態(tài)受到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首先對個人存在和命運表示關注的哲學。作為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薩特用他的文字詮釋了20世紀初出生的整整一代人,甚至詮釋了他們的子孫后代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反叛和游疑不定的精神面貌?!盵2]P121
描寫困境、孤獨、絕望、瘋狂,對黑人社區(qū)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進行思考,探討人如何追求自身的超越性是莫里森小說的一大主題,這也是存在主義的一個關鍵命題。莫里森的作品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她的作品將藝術與政治相結合,這與薩特的文學介入說不謀而合。她說她寫《最藍的眼睛》是為了向人們展示“在這個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何完整地生存”[3]P40。這部作品所反映的哲學意義正與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相吻合。
一、“掩蓋事實”式的自欺理論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中一個重要理論就是探討虛無的問題。人的存在是能采取針對自我的否定態(tài)度的存在,而要使這種自我否定態(tài)度的存在變得可能只有通過“自欺”。而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以“掩蓋事實”達到自欺的目的。“自欺首先是被欺騙的和欺騙的是同一個人,這意味著作為欺騙者,我應該知道在我被欺騙時我掩蓋著的真情?!盵4]P85在《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切丘和葆琳都曾采取自欺態(tài)度否定現(xiàn)實存在,他們的存在都是自欺的存在。
在西方基督教信仰中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信實的大能者”,他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佩科拉為了得到一雙藍眼睛(白人社會以藍眼睛作為評價美丑的標準)向上帝苦苦地祈禱整整一年,卻沒有夢想成真。于是,她向據(jù)說是神力超凡的牧師切丘尋求幫助。而身為凡人的切丘又如何能滿足小女孩的要求呢?在他哄騙佩科拉毒死一只令他討厭的狗之后,他將佩科拉打發(fā)走。之后,他給上帝寫了一封信,認定佩科拉是上帝未盡慈悲的受害者。信中切丘質疑上帝的“能力”,認為上帝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然而他忘記了在非洲的文化傳統(tǒng)中,上帝有第四張面孔,他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形象。切丘以白人心目中上帝形象為價值取向,不僅拒絕了自己的非洲傳統(tǒng),同時放棄了自己作為人的身份。他以為自己是上帝,他憎恨人類,以為自己能夠解救人類,而他這樣做不是出于慷慨,而是想強化自己控制無辜弱者的力量。切丘代表了莫里森心中白人宗教最糟糕的一面:作為一個黑人,他深知自己的文化背景,卻又恥于接受,其價值取向決定了其命運前途。
對于非洲人來說,現(xiàn)在的世界是痛苦的世界,生命的悲劇性存在無法擺脫,必須面對和承認,但是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逃避只能是無路可走。然而佩科拉的母親葆琳受白人文化毒害太深,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葆琳盡管過著黑人正常的生活,但是她渴望白人社會的生活模式,她寧愿忘記自己的身份沉迷于電影里“體面的生活”,把自己打扮得像個電影明星;她將自己的情感于教堂中排遣,因為教堂被西方文化認為是清心寡欲的圣地;她把一切愛與關懷傾注于白人雇主的女兒身上。她認為貧窮和痛苦是無法改變和拯救的,這種直線歷史觀的思想與白人奴隸主們所說教的內容相吻合。葆琳不相信丈夫的無能與錯誤能夠有機會彌補,她無視上帝也是一個救贖者這個事實,她這種非此即彼的信仰觀使她遠離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失去了自己的家庭。
對于葆琳和佩科拉來講,她們想通過改變對現(xiàn)實的感覺來應付眼下的環(huán)境,改變命運。然而在追隨、內化白人文化的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最后只能接受內化自我傳統(tǒng)的劣根性命運。她們在欺騙自己的過程中,也辜負了整個黑人社區(qū)。類似切丘、葆琳、佩科拉等人對白人文化價值觀的盲從造成了整個民族的自豪感、文化屬性的流失,這種悲劇性的后果只會造成黑人社會只有痛苦的過去,沒有未來。
二、他者“注視”和“性虐狂”理論
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薩特指出,人類關系以感受他人的眼光為中心而不斷運轉。被他人“注視”證實了一個人的存在,但同時自己的自由也被他人威脅。他人的“注視”對于我有著一種根本的剝奪性和否定性。他人的“注視”使“我不再是環(huán)境的主人”,我和我的世界一起被他人的“注視”剝奪了。薩特曾巧妙地把他人的“注視”比做麥杜莎的眼睛:麥杜莎被看作怪物,它有一雙怪眼,任何被他投視的人都會變成石頭,使生命死亡。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下面的圖示說明:
他人(主體)注視 我(客體)
我(主體)注視 他人(客體)
佩科拉的父親喬立在十三歲和一個女孩體驗第一次性交時也曾經受到過“他者”否認的眼光。在白人的注視嘲笑中他被迫繼續(xù)與那女孩性交?!懊鎸λ说淖⒁?,我處于永恒的危險中?;蛘哒f,我在走向我存在的死亡。我面臨著被化為一塊頑石的死亡威脅,因此我必須反抗。這是我存在下去的唯一可能,我必須以眼還眼?!盵5]P53然而喬立沒有以眼還眼,這就注定了他在不斷成為他人注視下的客體時,慢慢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
他人的注視不僅是我發(fā)現(xiàn)他人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我發(fā)現(xiàn)我存在的必要條件。他者的注視將我變?yōu)榭腕w的同時,而反之這種注視也證實了我的存在。《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和亞克波斯基的相遇揭示了薩特的他者“注視”理論。佩科拉一家的生活已步入了絕境,這是因為她們無法得到他人注視的眼光,無法證明自身的存在。當佩科拉走進雜貨店購買她最喜歡的瑪麗·簡糖果時,亞克波斯基先生并沒有去看她。當佩科拉望著他時,在他眼中本應是好奇心逗留的地方,她看到了一種真空,一種缺少人類認可、一種純粹的隔離。“然而這種真空對于她來講并不稀奇。她在所有白人的眼中都看到了這種潛藏著的真空?!盵6]P42無法得到“他者”的注視,也就證明了“我”的不存在。
薩特在談到與他人的具體關系時,還指出性虐待也是對待他人的一種具體態(tài)度,性虐待狂和性受虐狂都是情欲的畸形表現(xiàn)。喬立在白人注視下,被迫進行性交的經歷使他感到恥辱、恐懼,因此他內化了他的壓抑,逐步產生了對他自身以及黑人女性厭惡的感覺,這種厭惡的直接受害者自然是佩科拉。喬立在廚房中看到佩科拉用腳蹭腳踝的背影時,憎恨和溫柔驅使他要去溫柔地和她做愛。這種亂倫,看起來令人厭惡,實際上卻傳遞了社會心理行為及個體暴力在身體上的體現(xiàn)。在小說中,莫里森展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即使人們本性很善良,但當他們被貧窮的環(huán)境和卑劣的社會地位拴住,他們之間也會互相傷害。莫里森曾經說過暴力也是一種扭曲的愛?!霸谖鞣缴鐣?,愛意味著占有、扭曲和墮落,這是一場沒有血的較量。”[3]P162有評論說她的父親是愛她的,然而“邪惡的人會愛得很邪惡,無能的人愛得很無能,但是對于像喬立這樣自由的人來說這種愛是危險的?!盵6]P159
三、結語
薩特曾言:盡管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活在這個世界上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過自由選擇來尋求生存之路。莫里森能夠選擇文學創(chuàng)作,而薩特能夠選擇將創(chuàng)作與參與政治有效地結合起來,他們用行動證明了他們對生命、對生存的一種深入思考?!蹲钏{的眼睛》中,佩科拉等因為生存境遇造成的自我困惑與迷失是黑人生存選擇的一個失敗案例,他們“自欺”地以為自己只是蕓蕓眾生之一,根本無從選擇;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鄰居克勞迪爾一家卻能真心關懷,父慈母賢,教誨子女生存的真諦;三個妓女,盡管身份卑微,她們卻樂得其所,無憂無慮地過著超我的生活。
尼采瘋狂的論調“上帝死了”曾驚醒了無數(shù)人。存在主義的真正問題不在于上帝存不存在,人類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人類是注定要‘被拋棄到一種具體環(huán)境中的。薩特認為,歸根結底,自由與不自由,不取決于客觀,而取決于自己,取決于自己是否有責任感?!盵7]P147
注釋:
[1]程潔:《存在主義小說敘事結構與敘事技巧管窺》,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第58—62頁。
[2][法]索菲·里夏爾丹:《千面人薩特》,韓滬麟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頁。
[3]Taylor Guthrie, Danille, ed. 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年版。
[4][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
[5]萬俊人:《于無深處——重讀薩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Morrison, Toni. The Bluest Ey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0。
[7]高宣揚:《薩特的密碼》,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萬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語學院 210016)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