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庚子都門紀事詩》是近代蒙古族現(xiàn)實主義詩人延清的詩集,原名《巴里客余生草》,分為六卷,分別為《虎口集》《鴻毛集》《蛇足集》《魴尾集》《豹皮集》《狐腋集》。六卷各自獨立又互相關聯(lián),渾然一體,并以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愫貫穿其中,各卷命名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和巧妙安排。通過對各卷命名藝術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延清詩歌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和審美取向,從而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延清本人的思想和他的作品。
關鍵詞:《庚子都門紀事詩》 命名藝術 研究
《庚子都門紀事詩》是近代蒙古族現(xiàn)實主義詩人延清的詩集,是他在1900年庚子事變前后所寫的詩,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刊刻,“初刻五百部,索求者眾,隨手則磬”以至于“一刻再刻”,光緒二十八年(1902)再刻時由馬子昭易為現(xiàn)名,宣統(tǒng)三年(1911)再次刊刻。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有光緒二十八年京江刊版本子(下文所引,如出自該書,不再一一注明),其他版次的均難以尋覓,這給研究者帶來一定的困難。
這部詩集初名《巴里客余生草》或《余生草》,六卷,收錄詩歌388首,寫于1900——1901年庚子事變前后,是一部記錄庚子事變特定歷史的光輝杰作,其寫人記事秉承“實錄”精神,而且記錄了許多史書所未載的事實,能補史書之不足,被時人譽為“詩史”,李恩綬說:“延子澄工部遭庚子拳匪之變,幸獲無恙,以巴里客余生草郵示余。余置行塍中,遇湖海詩人輒出而質(zhì)證之,多以為可傳。”這些詩作,既是研究庚子事變的珍貴史料,又是近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國難文學代表作。而這部詩集的命名更是體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藝術匠心和價值取向,通過對這部詩集命名方式的研究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詩人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和藝術個性。
這部詩集起初延清自己命名為《巴里客余生草》,其用意不外兩點,其一自謙之詞,取下里巴人之意。其二為記時事,蓋詩人親歷國難,劫后余生,驚魂未定,故詩以記之,題中含虎口余生之意。李恩綬說“有以巴里客詢者,余曰巴里客三字乃蒙古籍貫,自居為下里巴人者。蓋其謙詞、諧聲、會意均寓其中”,他將巴里客解釋為籍貫顯然是錯誤的,但他對這部詩集題名的解釋還是比較中肯的,也是符合延清的本意的。當然,自謙的另一個目的是引起別人的關注,是張揚自我,因此延清此題的真正用意還是引起詩壇的注意。而且他的意愿當時確實得以實現(xiàn),這部詩集一經(jīng)刊刻,就引起了轟動,這從時人對這部詩集的序評中可以看出。這部詩集于光緒二十八年再刻時,由延清“髫年文字交”的馬子昭更名為《庚子都門紀事詩》,這個舉動對推介和宣傳這部詩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說余生草還有點文學氣息,那么現(xiàn)名就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1901——1902年間當人們還在庚子國難的驚魂中不知所措時,當人們對著殘敗的家國景象喘息未定時,這部詩集以這個名字出現(xiàn),無疑又一次喚醒了人們對災難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思考,卷名中的時間、地點對讀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官刺激,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可以說這是一部反思文學、也是一部國難文學代表作。尤其是其中十數(shù)首總結庚子事變失敗教訓的篇什,“河山真似一枰棋,著子全輸信可悲”(《秋日感事用杜少陵秋興八首韻》)、“王公期破虜,母后誤崇儒”(《李監(jiān)堂制軍五排二十二韻》)、“倉皇夜出延秋門,侍從惟宣宮里奴”(《感事用杜少陵哀王孫韻》),將批判的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有著宏大的氣魄和史家筆力。曹福元的序語可謂道得延清甘苦:
囊者德之破法也,殘壞幾不可收拾,法人繪圖自警無須臾忘。十余年而仍為雄國。余度紫丞意,蓋欲使讀是編者亦如目擊慘毒景象,知危知懼,振奮精神,靖內(nèi)綏外以佐吾國家中興之業(yè),而不復以茫茫世運概委諸昆明劫灰而猶是酣嬉鴆毒也。
支恒榮的評語也點出了延清寫作的用意:“但是非成敗之故,若無文人騷客以記之,何以傳后而信今?”
可以說馬子昭是一位天才的包裝藝術家,經(jīng)他這么一包裝,這部詩集便大放異彩,光耀千秋。對這部詩集的改名及效果,恐怕是延清本人也沒有料到的,所以李恩綬說“子澄聞之,當掀髯”。
詩集命名的成功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的,而集中每卷的命名則是延清本人精心安排的,每一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意義。
卷一名曰:虎口集
第一卷實際收詩57首,京江刊版誤為58首。卷名取虎口余生之意。這是詩人親身經(jīng)歷庚子事變身陷危城的真實記錄。主要寫義和團進京聲勢大張并在京城擾攘燒殺、教會藏污納垢蠱惑人心、義和團攻打使館、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以及北京淪陷后侵略軍的搶掠洗劫等內(nèi)容,表達了詩人痛恨侵略者、反對義和團、厭惡投降派的忠君愛國思想。卷一的精華部分是其中的紀事詩,有《紀事雜詩三十首》、《困處危城中同年陸申甫太史朝夕過談賦此以贈》、《耳有所聞某某事是否真?zhèn)尾坏弥玻美s詠之》8首、《城陷后地安門火起,炮聲隆隆終夜不絕。翌晨探悉敵人攻破東華西華二門進紫禁城,即分兵守護大內(nèi),不準軍人闌入乾清門,聞之甚慰,感志以詩》、《禁城不守,外間傳說宮中有貴妃某氏投井死,因擬挽詩四十韻恭記》、《危城五首》等,這些詩如同多棱鏡一般,從多個角度記錄了事變時城中的情形,特別是他自己耳聞目睹記錄了第一現(xiàn)場的實際情形,記錄了諸多史書所沒有記錄的事,也因此被時人譽為“詩史”。阿英認為這是以詩歌記錄庚子事變的首推之作,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1]4-7
卷二曰:鴻毛集
收詩58首,取司馬遷“重于泰山,輕于鴻毛”句意。主要內(nèi)容有諷刺帝后出逃、揭露朝廷軍備廢弛、清軍官吏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以及自己未能追赴此行為皇帝分憂的苦悶等,亦有少數(shù)歪曲否定義和團的成分。這一卷的基調(diào)是否定和諷刺,取名“鴻毛”用意也正在于此,亦即表明詩人的立場和態(tài)度。
庚子事變時由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決策失誤和用人不當,最終導致兵敗如山。朝廷軍吏在國難當頭不思報效國家,只顧個人安危,以各種借口推委逃避,延清對此非常憤慨,他的揭露和問責也非常犀利,“諸將平時號忠勇,臨危畏葸何其愚”,“號令紛更固難恃,朝三暮四如眾狙”(《感事用杜少陵哀王孫韻》),“當前大敵非難卻,相助無人減壯顏”(《詠事五首用杜少陵諸將詩韻》)。他把戰(zhàn)事失利的責任歸咎于最高統(tǒng)治者尤其難能可貴,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膽識和深沉的歷史憂患意識。
卷三曰:蛇足集
收詩67首,多為抒懷及感舊之作,其中以45首感舊懷人之作為主,他懷念亂離中的同僚、懷念遠隔天涯的友人、懷念離世的親人、甚至懷念戰(zhàn)亂中辭歸的仆人,這些詩無不顯示其仁者情懷與赤子之心。卷名源于“畫蛇添足”,實為詩人自謙并自責之詞。詩中有“不幸再生蛇畫足”、“偷生我愧九京人”等句,為自己國難中茍且自存的行為感到愧悔,認為如蛇足之多余。當然,“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2]51,我們在解讀、鑒賞這些詩作時,會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詩人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透過詩人的自責我們看到的恰恰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和濃濃報國之志,以及這種愿望無法實現(xiàn)的苦悶。這種隱而不露的寫法豐富了讀者的想象空間。
卷四曰:魴尾集
收詩97首。卷名語本《詩經(jīng)·周南·汝墳》:“魴魚赪尾,王室如毀?!?毛傳:“赪,赤也;魚勞則尾赤?!敝祆浼瘋鳎骸棒櫸脖景锥癯?,則勞甚矣。”[3]5本卷中詩幾乎都是詩人憂心國事,慨嘆時局的作品。庚子事變,列強入侵,致江山零落,國事頹喪,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延清內(nèi)心如焚,寢食難安,“孤竹枯桐半死生,傷心豈獨庾蘭成”,“城闕嗟淪陷,關山悵渺漫。無能追荷戟,有夢盼回鑾?!币虼怂找古瓮麘?zhàn)事結束,國家中興。他“遙憶西征諸將士,御寒裘帽可曾加”希望“迎鑾道左知何日,盼取河橋柳色新”,但現(xiàn)實是慘烈的,也是讓他失望的,于是他便把理想托之于夢境,集中有多首記夢詩,寫自己追赴行在,為國分憂。
卷名魴尾,乃自比也。詩人自比魴魚,因國事憂勞,為時事感傷,睹王室之毀,室家之破,而至于眼中流淚,心中流血,如此命名,亦見其用心良苦。
卷五曰:豹皮集
收詩41首,其中表忠詩40首,均為記錄事變中為國殉難者,“闔戶或仰藥,舉家或懸羅。或葬燎原火,或投深井波”(《紀事雜詩三十首》第二十),詩人滿懷深情地歌頌并懷念這些事變時全節(jié)而終的人,贊揚他們“兩間此正氣,當續(xù)文山歌”,將他們和文天祥相等,稱他們“浩氣彌丹闋,忠魂返紫薇。節(jié)終蘇武握,戈不魯陽揮”,為他們未能象漢代的蘇武和春秋時的魯陽公戰(zhàn)死沙場而感到惋惜,卷名豹皮實為頌揚之詞,詩人在卷一中的《七月二十一日都門不守后三日作》中有“何如一死豹留皮”,可為本卷題名注解。即對這些死難者犧牲的意義作出了肯定:他們將名垂青史,忠魂永駐!本卷的另一用意是祭奠死難者,“滄桑眼底何須論,亂后重招烈士魂”,以死難者事跡激勵后人。
卷六曰:狐夜集
收詩67首,均為集句詩。
延清“自幼諳熟漢語,飽讀詩書”[4]168,有著良好的漢文化和文學修養(yǎng),“清篤實廉慎,性耽風雅,詩才敏捷,下筆千言”[5]1885,他善于向前代文學傳統(tǒng)借鑒和學習,對前人詩句信手拈來,巧妙運用,卻無斧鑿之痕,而有翻新之致。如《對雪有感仍用蕭邸詠雪詩韻得秦中吟六首集唐》第一首:“踐此秦關雪,西馳萬里寒。又添新節(jié)恨,只訝客衣單。龍袞期重補,蝸廬未卜安。干戈何日盡?鄉(xiāng)夢北歸難?!卑司浞謩e采用了皎然、張九齡、令狐楚、高適、楊巨源、駱賓王、杜甫和孫遜的詩中成句,但經(jīng)他重新組合之后,既是一首韻律和諧格式妥帖的近體詩,又恰當?shù)乇磉_了他關心時局,渴望和平的愛國情思。這種舊瓶新酒式的創(chuàng)新正是他良好藝術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卷名狐腋,蓋取意在博學約取,以彰才力,“是以將贍才力,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蹠必數(shù)千而飽矣。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眾美輻輳,表里發(fā)揮?!盵6]145 “百年狐腋暖于綿”,狐腋雖暖,然非一皮之功,正在集而。延清本卷67首538句選用了150位唐代詩人的成句,其中杜甫詩句最多,達122句,其次白居易19句,再次張九齡、劉長卿、李白各9句。從這里可以看出,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白居易對延清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最大。他的詩風明顯受到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沾溉,對杜甫、白居易等現(xiàn)實主義詩人心慕力追,并將中國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在其發(fā)展歷程的最后階段彈奏出一支高亢宏亮的變奏曲,延清“不僅在清末民初、而且在整個近代的蒙古族漢文作家中都是最突出的,是一位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最多、反映現(xiàn)實最深入的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盵7]609“延清……繼承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刻反映了這一特定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在近代蒙古族漢文作家群里,成為寫詩最多,反映現(xiàn)實最豐富的名副其實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8]26。
詩中用他人成句并非始于延清,“屈原、宋玉,依《詩》為《騷》,……及崔骃、班固、張衡、蔡邕,遂掇拾經(jīng)史,布散華實,資書作文。后人因以為范?!盵9]147但如此大規(guī)模引用尚無他人。延清的引用絕非簡單地仿擬,而是經(jīng)過仔細地推敲和藝術處理,并結合當前時事,抒發(fā)個人感慨,是古為今用,是藝術創(chuàng)新?!胺灿门f合機,則不啻自其口出;若引事乖謬,則千載之下,猶將指以為瑕矣?!盵9]147延清引用的詩句,經(jīng)過他巧妙的熔轉(zhuǎn)和點化,妙合無垠,妥帖排奡,毫無生硬穿鑿之弊,真能點鐵成金者也。綜觀這部詩集,各卷的命名各有側重,虎口集重在敘事,鴻毛集重在議論,蛇足、魴尾及狐腋重在抒情,而豹皮則敘事帶起議論和抒情,全集始終有一條紅線貫穿其中,那就是詩人忠君愛國、反對戰(zhàn)爭、企望和平的用世思想。六卷既各自獨立又互相關聯(lián),渾然一體,體現(xiàn)著詩人深厚的文化文學修養(yǎng)和獨到的藝術匠心;既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作,又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注釋:
[1]阿英:《庚子事變文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2]周振甫:《錢鐘書〈談藝錄〉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另見[清]譚獻:《復堂詞錄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3]朱熹注:《詩經(jīng)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吳肅民,莫福山:《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古籍舉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繆荃孫等:《江蘇省通志稿·人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劉勰:《文心雕龍·事類》,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版。
[7]榮蘇赫,趙永銑主編:《蒙古族文學史》,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8]云峰:《近代蒙古族現(xiàn)實主義詩人延清》,新疆社科論壇,1991年,第2期。
[9]姜書閣:《文心雕龍繹旨》,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版。
(周振榮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職業(yè)技術學院 215021)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