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廣
一日,妻忙,叫夫——律師,買十斤面條。
黑瘦又憨的商販,拿出一捆10包面條。律師抬頭,見墻上寫著:“缺一罰十”。
便又說:“10斤!”
商販不解。律師用秤稱,8斤!他指指面條指指字。
商販臉紅面窘:“多少年了,都是……”。
律師最后抱著30斤面條回了家。
妻笑。
來二兩
某干部,平時總喜歡“來二兩”,說的是喝二兩白酒。
一次,他突發(fā)腦溢血,做開顱手術。一天一夜后,他在重癥病人監(jiān)護室醒來,仍有些迷糊。
護士問:“喝——水——嗎?”
“來——二——兩”。
啊!護士這頓笑:“還來半斤呢!”
清醒后說起,他也笑了:“以后跟酒就拜拜了?!?/p>
“給你兩腳(角)呢!”
還是少說為佳
老婆每次理完發(fā),我感覺都沒有以前的好,看習慣了。這次她理發(fā)回來一進門:“怎么樣?”
“還行?!?/p>
“到底怎樣?”
“說得過去吧。”
“什么意思?”
“沒以前……”
“混蛋混蛋。”拳頭雨點般“打”在我身上。
唉,還是少說為佳呀!
海鮮
領導請客。點菜時,她一本正經地問:“都吃海鮮嗎?”
喲,請吃海鮮?大家忙不迭地說:“吃、吃?!?/p>
“服務員,上盤海帶!”
先是一愣。繼而是一頓大笑。
“騙人騙人?!?/p>
領導:“節(jié)日快樂!”
原來今天是愚人節(jié)啊。
還沒看完呢
下班乘地鐵,我總喜歡買張報紙看。一天,我看完一頁后正準備翻頁,旁邊的一位老年人一邊用手阻攔一邊忙不迭地說:“哎,還沒看完呢!”
我只好靜等他看完,周圍的人都笑了。老人這才意識到什么,連聲道歉。
“沒事,沒事”,我說我也這樣。
兩豆
解放前,東北某農村。一天傍晚,婆婆對正在淘米的兒媳婦說:“放兩豆。”意思是放些豆子,晚上吃豆飯。
兒媳婦實心眼,真的只放了兩顆豆子。
吃飯時,婆婆又看又找,生氣地問:“怎么就一個豆子?”
“那一個讓我嘗了熟不熟?!?/p>
婆婆氣得半天沒說出話來。
掙了
華北某農村。一年除夕晚上,兒媳婦煮餃子,婆婆在炕頭上大聲問:“掙了嗎?”意思是取“掙錢”的掙音,來年發(fā)財。
兒媳婦不懂:“沒掙一個!”
婆婆拿著掃帚邊打邊說:“破嘴,咋這不會說話?”
巧的是,第二年發(fā)水災。幾乎沒有收成。
兒媳婦為此挨了一年的罵。
擦臉油
建國初期,華北某農村。媳婦能干,一年喂養(yǎng)三頭豬,賣兩百多塊錢。夫不識字,到城里特意買了一大瓶“擦臉油”以示犒勞。
媳婦歡喜,天天擦。夫問:“啥感覺?”
“挺緊的?!?/p>
“那就對了?!?/p>
一日,在城里上學的鄰居女孩來玩,媳婦顯擺,差點把她笑死:“這——是——膠——水!”
看熱鬧
某女,愛看熱鬧。一日,兒子高燒,她帶著去醫(yī)院看病。
途中,遇人打架。她把自行車和兒子放在路邊,就一頭鉆進人群。
天冷,車又不穩(wěn),兒子嚇得大聲哭叫。
半個小時后,人散,她才想起。
一急一凍,兒子病情加重,住了半月醫(yī)院。
丈夫氣得差點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