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其
摘 要:許春樵的《男人立正》講述了一個傳統(tǒng)道德約束下的男人如何在艱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建立起自己誠信世界的故事。陳道生的所謂道德乃是高出于普世標準的一種自覺的人道主義情懷,他一生沒有道德上的過失,他為之彌補的是因為社會癩瘡而不幸患上的病癥。用了八年的時間,他滿足了世俗道德對于普通人的一切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立于道德表率的位置上。
關(guān)鍵字:陳道生 誠信 道德 人道主義 傳統(tǒng)與高標
一、誠信與道德
我們的小說以一個城市生命的透支作為開始,又以一個人的生命的透支作為結(jié)束。發(fā)生故事的城市與遭遇命運的人一樣充滿了機遇與不幸,陳道生是不幸的,妻離子散,人財兩空。按照法律,他原本是不需要償還這筆錢的,但他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境況下選擇了服從道德的支配,服從自己內(nèi)心對于重獲名譽的渴求。陳道生在將還錢當作自己的生存意義之前,曾經(jīng)自殺過,欠了錢后,他反而有了活下去的動力,這樣一個信念支撐著他度過了整整八年的艱辛歲月,在這八年里,陳道生做過各種活計:賣糖葫蘆、當男護士、送貨、背尸體、養(yǎng)豬……最累、最苦、最受人歧視的事輪流做,在這八年里,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夠在還完錢后,請大家好好地吃一頓飯?!痹S春樵的小說《男人立正》往直里看,是一個關(guān)于誠信的故事,作者憂心社會倫理道德尤其是誠信的缺失。
所謂誠信,是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發(fā)生關(guān)系時,處理這種關(guān)系必須遵從的一定的規(guī)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guī)。反過來說,倘若一個人在交往過程中人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誠信無欺的環(huán)境中,誠信環(huán)境的形成取決于每個人對誠信所持的態(tài)度。
事實上,很大程度上誠信的產(chǎn)生是因為偏見——這同樣也適用于中國的道德,或者可以擴大了說,道德的產(chǎn)生是由于偏見。相比較于法律,道德的評判往往更加嚴苛。一個人若違背法律,只會被判處相對期限的刑罰,既而得到釋放,而一個人若失信一次,則毫無疑問會背負著終身的壞名譽。因為道德的基礎(chǔ)就是對于無瑕疵的崇尚。所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要求相比做一個守法的公民要難上許多。陳道生一生沒有道德上的過失,他為之彌補的是因為社會癩瘡而不幸患上的病癥,體在其表,傷之逾深。但是他所做的是還不誠信的社會整體以誠信的個人表現(xiàn),孔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表現(xiàn)出一種基于現(xiàn)實的考量,陳道生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進行追究,他的回答也沒有更深層次上的內(nèi)涵,只是用了最直接的行動表明了對其的忽視。用了八年的時間,他滿足了世俗道德對于普通人的一切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立于道德表率的位置之上。在這個因為遭受社會不公而充滿了報復性行為的現(xiàn)代性人群中,高于誠信的善良成為最珍貴的美德。
在道德表率和世俗道德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上——道德表率是如何成為表率的,陳道生可能并非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表率,因為作家將他的全部生活擺在讀者面前,并予過程和結(jié)局以相應的提示:陳道生是為了家人才陷入困境,且是為了自己而還錢。他內(nèi)心經(jīng)歷了一番掙扎,這個過程可以稱為“自我歸罪”,陳道生內(nèi)心關(guān)于道德與自利心的沖突是通過是否死亡表現(xiàn)出來的,一旦他戰(zhàn)勝了死亡,也就意味著道德戰(zhàn)勝了自利,這種歸罪——贖罪的意識便成為他全部生活的重心,他活下去的意義之所在,他必須活下來,去償還自己的債。真正的好小說,即使不需要特定的時代背景也能夠顯現(xiàn)人類心靈永恒的深度和廣度。許多宗教都認為,人生必須要以肉體贖罪的方式來換取一定的精神滿足感的,這似乎是最低等的道德自律意識在人行為中的反映。在巨大的無限面前,恐懼焦慮的人們總是需要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這就是歸順于這一精神的人們熱衷于傳教的動因。但人往往也是以此為起始,走向靈魂深處更高的圣殿。陳道生的經(jīng)歷,有著某些道德自律者們在修習上的共通,從一開始的只知道把還債當作一種責任,當作挽回自尊的唯一途徑,到在苦難中找尋自尊,再到因為重獲自尊而知道如何使自己更好地活著,這時候,還債依然是他最大的心愿,但已經(jīng)無法代替活下去的意義,從而人格逐漸完善,既而有了生命哲學上的至高含意。
二、道德的普世與高標
《呂氏春秋》察微篇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國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子貢有一次贖了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來后拒絕了國家賠償給他的贖金??鬃诱f:“端木賜(子貢的名字),你這樣做就不對了。你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回國家抵償你的贖金,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你不拿國家抵償?shù)内H金,就破壞了魯國的那條代償贖金的好法律。”子貢的“道德”行為是反道德的。因為,他把原本平淡無奇、人人都能夠做到的道德,超拔到了大多數(shù)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標準如此之高,那么本來符合道德的代償贖金后的收回贖金,現(xiàn)在就變成“不道德”的了。這樣一種道德高標,是不應該在現(xiàn)實中進行提倡的,因為它不具備普世的意義與價值。陳道生的行為,是否是一種道德高標呢?他遭災、借錢、還債的一系列過程其實是普通人生活的變奏,并非有著多么高尚的認識和目的。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他所體現(xiàn)出的血性和堅忍,使他以個人凌駕于群體之上,因為,按照法律,陳道生事實上沒有必要還清這筆錢。但是他個人愿意站出來,用自我的犧牲來成就道德的自律,我們能夠在陳道生身上看到一種可以作為社會推動力的主流價值,但是這種價值由于缺乏社會回應而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僵局??嚯y的艱辛不只是因為生活上的貧窮,更多是因為生活在周遭的孤獨感。人們正在在看似進步的現(xiàn)代生活中變得毫無靈性,變得十足市儈和實利化,人們逐漸喪失了神性的一面,甚而不能夠?qū)ψ陨碛兴次?,這就導致集體的墮落。陳道生以一己之力,并非妄圖做如何高尚的人物,但是無形中卻反襯出了整個環(huán)境的浮躁與沉淪。在整個時代都呼吁解構(gòu)的社會中,經(jīng)典的人文形象已經(jīng)很難打動一般的讀者,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自己眼中的陳道生,或者說一個符合當代社會人邏輯的陳道生。于是在劇本的創(chuàng)作與改編中,將原著中最為打動人心的篇章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劇作者弄混了原著中贖罪與感恩的矛盾:以為付出是為了贖罪,而非為了感恩。現(xiàn)代社會的個體們,需要的不是悲憫與寬容,而是能夠脫口而出的同情與憤慨。陳道生身上缺乏一種對于時代的共適性——或者可以說整個189號大院里的人因為都是在時代中被淘汰掉了的人,故而反倒表現(xiàn)出了一種不融于時代的特性。宗法制社會里成為基點的道德律例,在這里被重新置為摩頂,然而卻又不同于舊時的愚昧與束縛,反倒是一種自省式的道德拜偈。
俄羅斯文學中對于自我精神的拯救和人性的升華,依靠的是內(nèi)省式的對靈魂的不斷鞭撻,秉持著東正教強調(diào)救贖是人的神化而非宣揚原罪和贖罪思想,因為基督已經(jīng)替人類贖罪,因而人的行為中有著神性的一面,這就把世俗行為的意義經(jīng)典化了。故而世俗道德的重要性關(guān)乎整個社會的福祉。在俄羅斯經(jīng)典文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東正教更多是一種希臘化的基督教——人的靈魂必須與神性同在,自然規(guī)范了道德的崇高性,然而與中國樹立的道德高標相比較,俄羅斯文學或者說東正教里的道德崇高性是與世俗性不沖突的,東正教承認人性黑暗的一面,但不否認人走向光明的可能性,因而具有極強的勸導作用,而非一開始即設立道德高標以作為要求范式。許春樵坦言他少時即受俄羅斯文學潤澤,從而帶出《男人立正》中陳道生強烈的宗教救贖行為的本源所在。
在傳統(tǒng)中國,法律往往是要讓位于道德的。或者可以說,單單陳道生的名字就已經(jīng)決定了其基本價值判斷的標準,而央視的同名電視劇中,這個取自《道德經(jīng)》的名字被導演拋棄,改名為“陳立正”,于是頓失其味,這是一個有趣的變化,但我們不去追究,而仍從《道德經(jīng)》中找尋文本中其內(nèi)涵之所在。毫無疑問,小說的母題之一是要在當代社會中堅守一種道德的姿態(tài)。然道生而何可為德?“天道”乃是反映天的意志,“人道”則主要是德,反映人的意志,在這里我們能夠找到人道主義與傳統(tǒng)道德的契合點。老聃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鄙系履耸琼樅踝匀?,順乎本性之德,這其實與東正教里關(guān)于人性神性的描述相通,陳道生意識里并沒有這樣崇高的本愿,但是他能夠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于人性的多重闡釋:它可以是卑微的,可以是世俗的,可以高尚,也可以純粹。真實的人性就是對于本真的追求,不能違背自我意志,也不會屈從于環(huán)境的變遷,是執(zhí)著唯一的。他可以含辛茹苦堅守著自我所肯定的道德的路程,
陳道生所堅持的道德,是普世的,卻也是孤標的。人微言輕,并不代表做不出來高尚的行為,然而高尚過后,他面對的除卻死亡,便沒有第二條道路可供停留。在這樣卑微而慌亂的時代,缺乏犧牲精神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權(quán)富,居于上位,而誠實守信的市民階層卻囿于經(jīng)濟和人際被壓制住。于是上層和下層標準出現(xiàn)分裂。如同作品所講述的,一個純粹的人除了貢獻死亡,反而失卻了與社會對話的義務與權(quán)力——八年后,在陳道生倒在他設宴酬友的飯桌上之后,劉思昌的五十萬人民幣姍姍來遲,這似乎隱喻著個人道德的伸張和回報必須在完成一次輪回的涅磐之后才能夠獲得。但這終究只是美好的愿景,唯有一個具備反思能力的社會,才能夠完成道德自下而上的改良。
三、人道主義與傳統(tǒng)道德
在常人眼里,最樸素的人道主義就是表達個人自由生活的意志,同情弱者,關(guān)愛他人,是個體與個體超越性的統(tǒng)一。冰心94歲時為自己的文集所題的一句話:“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迷漫,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边@句話可以用來形容陳道生畢生的經(jīng)歷,他的好品德,并非沒有限度,但在一定條件上,早已達到了人道主義者的內(nèi)心境界。
陳道生的一生,并非是以同情和關(guān)愛為主,事實上他自顧不暇。他的還債行為,強調(diào)的仍然是原始的個人對于私有財產(chǎn)神圣性的崇拜,然而,他也說,他最想還的不是錢,而是恩,這種報恩的意識,摻雜著古典道德的謙遜與知行,與當今社會格格不入,但也正是這點,使他最大程度地脫離了庸俗的誠信范疇,進而接近人道主義的核心:具備永恒的人性之美。 以人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是不存在的,人無法達到完全的自我認知,在某種程度上,一部人道主義史就是認識人與神關(guān)系的歷史。人道主義本就是一種廣義的道德。但是如果說道德奉行利他主義,人道主義則是關(guān)注人的主體地位,誠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如果為了自己以外的事物而存活,那么,他將沖破生命的開端。”
陳道生過了八年苦日子,但卻絲毫沒有喪失生活的熱情,就連最初的自殺,也不代表他對于人生的拒絕,在他看來,那次自殺只是為了使自己重獲鄰居們的信任,從而回到一種假想均衡的狀態(tài)——希冀以死亡來沖淡鄰居們對金錢損失的心疼。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但是卻也顯示了他決然的心態(tài)——對于普通人束之高閣的誠信與道德,他將之奉若神明?!妒ソ?jīng)》上說:“給予比接受更讓人受益?!边@句話,用之于負債之后的陳道生,或者用之于借錢時的街坊鄰居,比處之相反位置的他們,倒顯得更為受用。處于困境中的陳道生,扮演的接受者角色與還錢使轉(zhuǎn)化的施予者角色相對比,后者顯然比前者更能夠得到生活的真知。在其中,他慢慢找回的不止是尊嚴,更多的是自我人生實現(xiàn)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對自我存在的強烈認知,最明顯表現(xiàn)在他和于文英的愛情上。由于生活的重擔,陳道生起初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愛情存在的可能性,但是隨著妻子錢家珍的離開,隨著自己還錢進度的加快,隨著自我人格的完善與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與思考,他開始意識到這樣一種可能性。但由于對自我的認知、對愛情的感覺太過薄弱,他跟于文英猶如兩只怕見光的老鼠一樣對隨之而來的輿論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時間流逝,帶來的思想上的變化使這段愛情終于開花結(jié)果。陳道生開始不介意周圍人的眼光——作者這里并沒有交待清楚原因,只說大眾因時間而產(chǎn)生出了寬容,事實上,這分明是陳道生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次蛻變,自此之后,一個全新的陳道生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中的人道主義情懷,油然而生。雖然只是暗流伴隨著愛情的溫床時隱時現(xiàn),但這光芒是沒有辦法遮掩得了的。與于文英的結(jié)合,是陳道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找尋到的一種最重要的東西,這最重要的東西,并不單純名之為“愛情”,更多應該是他意識上得到了徹底的解放,身體的衰弱也無法阻擋自我那歡欣前進的腳步,這也為最后宴席上的死亡奠定了基礎(chǔ)。當陳道生在思想上徹底放開,并且獲得了物質(zhì)上最終的勝利之后,這緊繃的弦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因為一個富裕的陳道生將無法面對集體失信的所屬階層,而一個開放并且接近崇高的心靈注定不屬于在商場打拼、謀略的陳道生,我們甚而可以將這個死亡看做陳道生對于自我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徹底的救贖。籍此,他完成了人性的升華,盡管小說在這里結(jié)尾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可以為這個理想缺失的年代里理想主義的高昭而寬容地看待它。
最后,我們以索爾仁尼琴的一段話作為結(jié)尾:“人道主義觀點認為人應該生而快樂,如果這是正確的,那么人就不是為了死亡而出生的。因為我們注定要死,所以我們活在地球上的任務就一定是去尋找更多的精神追求。這種追求不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無節(jié)制的享樂,也不可能是去設法追求物質(zhì)財富并愉快地享受它們。它一定表現(xiàn)為完成某種永久和重要的使命,只有這樣,一個人的生命才能變成某種精神成長的經(jīng)歷,才能在死去時成為一個比出生時更好的人類……我們一定要有一種更寬廣的眼界,追求一種生命的新高度,在那里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不會像中世紀那樣貧乏,但是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我們的精神生活不會像現(xiàn)代社會中那樣受踐踏?!?/p>
參考文獻:
[1]許春樵.男人立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老子.道德經(jīng)[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左其 合肥 安徽大學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