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敏
摘 要:杜甫的《蜀相》與溫庭筠的《蘇武廟》,都是作者憑吊心目中的英雄后寫下的,他們從英雄身上吸取了奮進的力量,用以自我激勵,所以,兩首詩都有哀婉的憑吊情緒,又有昂揚向上的格調。因為兩首詩在結構、情緒、技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本文試從這些細節(jié)進行比較閱讀,用盡可能少的論文篇幅承載盡可能多的文學名篇,增強論文的內容含量。
關鍵詞:憑吊 英雄 相似性 激勵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蘇武廟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蜀相》是杜甫安史之亂時漂泊到西南,在成都草堂安定下來之后,去南門武侯祠憑吊諸葛亮時寫下的詩篇;《蘇武廟》是溫庭筠去塞北拜謁蘇武廟時所作。兩首詩均為吊古懷人之作,在詩歌結構、寫作目的等方面具有相似之處。
一、均塑造了作者仰慕的英雄形象
《蜀相》憑吊的對象為蜀國丞相諸葛亮,《蘇武廟》拜謁的對象是漢代愛國志士蘇武,二人都對自己的國家和君主忠心耿耿。諸葛亮為感謝先主知遇之恩,一生鞠躬盡瘁,殫精竭慮,憑一顆忠誠之心,美名留存千古。蘇武是以民族氣節(jié)著稱于世的英雄,武帝天漢元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堅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才返回漢朝,前后長達十九年。期間,他遍嘗了塞外窮途之苦,可他始終堅持“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把一腔浩然正氣留在了天地間。兩詩的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均對兩位英雄一生的功績進行評述和贊頌,在杜詩中,“三顧”句令人想起了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后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跡。溫庭筠對于蘇武,也是用最后四句,把他奉命出使、滯留北方長達十九年、后又持節(jié)回國的情景描繪出來,體現(xiàn)出了他氣節(jié)堅持之久,并以武帝已逝,再也見不到晚節(jié)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的遺憾結尾,體現(xiàn)他對武帝的忠誠,以及視操守勝過生命的剛毅品質。兩詩都塑造了一身正氣之英雄,讀后都有英雄在世、偉人重生之感,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量。
二、都描繪了與祠廟相吻合的自然環(huán)境
兩詩的前四句,均描繪了祠廟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描寫更加彰顯兩位英雄的人格魅力和他們永垂不朽的精神品質。在《蜀相》中,杜甫用“柏森森”、“映階碧草”和婉轉啼叫的“隔葉黃鸝”等景象,描繪了武侯祠莊嚴肅穆又不失美麗的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既符合江南春天的季節(jié)特征和陵墓氛圍,又與人們悼念英靈的凄涼心緒相應?!短K武廟》的前四句,則描繪了一派塞外風光,顯得凝重而蒼涼,從“古祠高樹兩茫然”句中,仿佛可以看到蒼老肅穆的祠廟和古樹,莊嚴久遠,一片渺然,表達著對故士的思念?!霸七呇銛嗪煸拢]上羊歸塞草煙”兩句,給人以天蒼蒼,野茫茫之感,這種蒼涼渺遠的塞外風情,陪伴了蘇武十九年,當他長眠于塞外的廟里,那云邊的雁,胡天的月,隴上的羊,塞外的草依然陪伴著他,祭奠著他,讓一腔浩然正氣依然在塞外彌漫。兩詩前四句的環(huán)境描寫,與后四句敘述兩位英雄的豐功偉績相輔相成,和諧一體。
三、作者都寄寓了感時傷世的情懷
兩位詩人的寫作目的,不單純是憑吊英雄,而在英雄身上寄寓救國情懷才是他們的終極目的。杜甫憑吊武侯祠時,持續(xù)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吊,自然不單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讀這首詩,我們腦際浮現(xiàn)的,決不只是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盈盈淚光,他希望有諸葛亮一樣的英雄出現(xiàn),來挽救亂世,渴望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得到君主的重用,為國一展才略。溫庭筠時處晚唐,國勢衰頹,民族矛盾尖銳。表彰民族氣節(jié),歌頌忠貞不屈,心向故國,是時代的需要。他希望有更多如蘇武一樣的志士出現(xiàn),擔當民族脊梁,撐起搖搖欲墜的晚唐大廈,締造如盛唐一樣的帝國。寄寓自己的救國情懷于其中,使得詩歌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時人如何愛國救國指明了方向。
(柴敏 山東省單縣黃崗鎮(zhèn)中心校 27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