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平
當今世界,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共同攻關的結果。而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一般采用的都是多頭并進的分科式教學。這種方式,把知識本來相互連續(xù)的鏈條人為地分割了開來,容易造成學生認識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小學學科綜合的問題已提了多年,但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我深深地感到,只有將孩子視為發(fā)展中的人,觀照兒童生命的整體和諧,探索生命視界中的課程整合,學科綜合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生長。
1挑戰(zhàn)與應答——用心塑造精彩。
因為學科綜合跨越了學科界限,這就對習慣于“單兵作戰(zhàn)”“單科教學”的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學科綜合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具有更高遠的目標指向,更廣闊的知識視野,更大量的精力投入,更經常的科際溝通,更全面的質量評價……這些也正是學科綜合在許多學校難于落實的原因。因此,我們應將學科綜合的目標定位在促進兒童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上,致力于培養(yǎng)完整的、與世界有著豐富聯系的人。兒童的“未特定性決定了他們的發(fā)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促成發(fā)展是學科綜合性教學的根本要求。只有這樣,在探索學科綜合的過程中,我們才能讓教學走在兒童發(fā)展的前面,用心塑造出精彩。
2堅守與突破——創(chuàng)建充滿成長氣息的學習生活。
對學科綜合的探索,一方面需要我們堅守——堅守著本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堅守學科教學的特質;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努力地尋求突破——突破學科的界限,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視閾。這種突破應是全方位的,從培養(yǎng)目標到教學理念,從教學策略到具體方法,從語數學科到其他科目,從書本學習到接軌生活,全面展開。這種突破也是全程性的,從學習前的先期介入,為學習做好鋪墊,到學習過程中的同步融入,豐富學習內容,再到課后的延伸性納入,形成新的學習“生長點”,綜合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借助學科綜合,努力重建兒童的學習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個充滿成長氣息的學習現場。
3開放與融合——讓學生“立體”地親歷。
學科融合要求教師具有開放的意識,要善于吸納其他學科中的相關內容??鐚W科備課可以說是實現學科融合的好方式之一。老師們可以在與其他學科老師的交流中,發(fā)現學科間的“交匯點”,發(fā)現可以為我所用的教學資源??梢酝ㄟ^設立相應的主題,將這些內容進行重組與建構,“打通”學科間原本“阻塞”的“血脈”:使其融為一體,圍繞同一教學目標來“運行”,從而充分放大學科的綜合效應。另外,還要十分重視將學科綜合引向廣闊的生活世界,重視學科知識與生活的對接,引導學生抬起頭來看世界,使學習的知識在運用中得以深化、內化。學科間融通的主題性學習往往是作為一個整體作用于學生的,可以使學生“立體”地親歷學習過程,這就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感受。對學習主題形成整體化的理解,從而全面準確地把握學習內容。
4激活與創(chuàng)生——培養(yǎng)會思考的一代。
學科間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習內容,這種通過重新建構而創(chuàng)生出的學習內容,比原有的學習內容更“厚實”,更有活力,也更具張力,從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探究天地、一個多元感悟的思維空間,他們可以從中發(fā)現事物間的聯系,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這對培養(yǎng)兒童的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科融合的魅力。而學習空間的拓展其實就是生命空間的拓展。當今社會對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培養(yǎng)會思考的一代應該也必須成為我們各科教學的一項共同的重要任務。
通過學科間的融合、重組,努力達成對象世界和意義世界、學科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才能打開孩子的眼界,豐富學生的內在心智,拓展他們心靈的疆域,使他們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支撐點,也使他們的生命得以豐盈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