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千 周麗芳
我曾帶過一個學生,在班上顯得特立獨行。別的老師眼里他個性張揚,散漫又敏感,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分數(shù)懷著蔑視的態(tài)度;同學關系緊張,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接受批評;有時候思想單純得有些幼稚。但我總感覺這些是他的表面,只是不想把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與復雜顯現(xiàn)出來,故意把自己藏在殼里。因而我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由于有任務外出了一段時間,但我一直沒放下這位學生?;貋砗蟛粺o遺憾地聽說他已在老師“善意的勸說”下退學了。靜心思索,悲涼襲滿全身。
現(xiàn)實的情況是,教育使我們老師變得機械化,變成像流水作業(yè)工廠里的一個流程的工人。我們的任務是將我們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產(chǎn)品”交付出去,合格與否不是我們的事情,自有“檢驗員”去檢驗,而整個教育都這樣的時候,生產(chǎn)“不合格產(chǎn)品”的責任也不會由某一個老師來承擔,因而看似責任重大的教師卻沒什么真正的責任。所要做的只是去應付各種檢查,應對評職稱評名師的各種條件。因而我們就變得不會思考教育,更不會去反思教育。一種流行的說法:老師是吃良心飯。而誰也說不清楚“良心飯”的標準是什么,因為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個 “良心飯”的標準。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但我們目前最多是給學生帶來一些知識,啟迪一些智慧,很少教給學生怎樣不斷增強生命的強度。
反思一下教育,我們會發(fā)現(xiàn)目前教育的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遺忘了我們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遺忘了學生是一個個具有獨特情感體驗的人。教師由“靈魂的工程師”悄然變?yōu)榱恕按偕a(chǎn),抓效益”的生產(chǎn)工人。而目前的評價卻很輕易地就能對教育作出評價,并且還很具體很細化,不過這種評價和學生在學校中的心理體驗、人生感受到底有怎樣的聯(lián)系,教育上下都已無暇關注。
審視、反思我們的教育實踐。教育可能已經(jīng)演化為工具的教育,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養(yǎng),沒有教育學生對生命尊重,沒有引導學生對人生負責。過分地強調(diào)智育,強調(diào)“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班級成為競爭的“戰(zhàn)場”。當然現(xiàn)行具體的教育也不乏對學生行為習慣、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環(huán)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這些內(nèi)容相互分割、無系統(tǒng)甚至倒掛,教育的內(nèi)容空洞且教育途徑單一,缺乏整合,難奏實效。青少年們卻很難找到明確的生存意義——他們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學習、考試,而生命對他們不過是個遙遠的概念。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分析說:以升學率為評價教育、學校與教師工作的惟一剛性標準與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卻又似乎無以療治的中國中小學教育的痼疾,已經(jīng)并且正在繼續(xù)給我們的教育造成致命的傷害:教育成了生存競爭的絞肉機,失敗者的生命發(fā)展完全被忽視與犧牲,而勝利者的生命在殘酷的角逐中被嚴重扭曲,這兩個方面都造成了對青少年生命的摧殘,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的本質(zhì)。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而像上海師大中文系商敬友教授的夢想“我夢想所有的老師都愛他的學生,他的每一個學生;我夢想所有的學生都愛他的老師,不是害怕,不是崇拜,不是感恩,也不是迎合奉承,而是愛,單純的愛?!边@可能真的只是一個夢想。
教育理應關注人的生命,理應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學會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但一直以來我們可能都忽略了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或未把它擺到應該有的位置。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它最關注的是人的成長與發(fā)展。而我們一直做的事可能都是本末倒置。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怎么樣,我們考慮得太少。我們最關注的僅是今天的知識點學生掌握了幾個,考試能否得高分,高考考上幾個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被政治化了,變?yōu)楣髁x教育。
因而,教育要回到也必須回到關注生命本身的方向上來。教育必須把“關懷生命”作為一個基本的核心。正像北師大肖川教授認為的那樣,良好的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升學率,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zhì)量負責。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有一系列的變革,要求我們的社會,政府,學校,老師,家長等都要從源頭,從思想觀念上審視我們當下的教育,去努力創(chuàng)造我們共同的未來。
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人這樣說時下的老師:時間是滿的,成就是空的;工作是忙的,思想是空的。有些絕對,但反映了很多現(xiàn)實問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在一時之間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教師切不可僅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受害者,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觀眾,而要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教育者,幫助學生懂得學習是在為生命成長奠基。教師要有方向意識,這個方向就是讓學生有生命的高質(zhì)量。在現(xiàn)有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運用一定的機智與教育藝術最大可能地給學生一些生命方面的教育。馬克思·范梅蘭說:人的很多稟賦都是被他人發(fā)現(xiàn)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而一旦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就變成了這個人的特性,就成了這個人的優(yōu)勢所在。人如果把他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他就是一個擁有巨大的、別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教育的真正意義也許就是通過他人的引導、幫助、提醒,使我們獲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覺醒,整個生活匯聚于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我們因而可能變得更為自由而完整。而教師恰恰就是應該發(fā)現(xiàn)學生特長的那一類人。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說他將來的志愿是當小丑。一個老師批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另一個老師祝愿道:愿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對于這樣的教育愛心我們是完全可以也應該做到的。
經(jīng)濟學與社會學中有一個“火車頭”理論,一個人跑得很慢,但他搭上了一部快車;另一個人跑得很快,但他搭上了一部慢車,結果誰先到終點不言自明。我們的學生搭上教師這部車,我們到底是什么樣的車,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的。很多教師抱怨自己的學生如何的差,與之對應的別的班級如何優(yōu)秀。首先,我們的教育動機就有問題,何謂好生,差生?我們要有一個樂觀的學生觀。契訶夫說:“由于氣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齡、視力等方面的差異,人的平等是永遠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應該認作顛撲不破的自然規(guī)律。但是我們可以把這不平等變得不易察覺,就像我們把魚或熊之間的差異抹平了。在這方面,文化和教育起很大的作用?!睒酚^的學生觀是一個教師起碼的前提。教育的一個目的是讓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寬廣和深邃,帶著悲觀學生觀的教師首先自己就是狹隘的,怎么能擴充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得知教師有這樣那樣想法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可能在這種教師的課堂里連起碼的舒適都感受不到。林語堂說,人只有躺在床鋪上,衣服脫了,鞋子脫了,襪子脫了,手腳擺放舒適,身體也舒適了,心靈才有自由。那學生就更感受不到心靈的自由了,又怎么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成長?
教師要將“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落實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機會;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與幸福,更多地體驗到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與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與和煦,感受到仁慈、寬容與敬業(yè)的力量。(肖川《教育就是服務》)
教師要真正找到那種偉大感、神圣感,就要使自己的工作動機與工作過程變得偉大而神圣。在教育教學中首先想到的是我們面對的是有獨特情感體驗的人,我們的任務要使他們是生命變得更有活力,讓他們的生命激情得到最熱烈的綻放。那么,教師才會在這個過程中升華自己。
作者單位:江陰市山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