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一、把握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教師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為陣地,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教材內容應當是豐富的、鮮活的,教師應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
音樂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信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而這種“引導”需要教師去正面進行教育,就像列寧所說的“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進去”。所以,音樂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唱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可把介紹作者(聶耳)的生平、時代背景作為一個教學引子,講述聶耳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何種原因促進他創(chuàng)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并激勵自己勇敢戰(zhàn)斗的。還可以借助影片資料讓學生觀看《風云兒女》,使學生感到歌曲中的音樂形象。這時候學生學唱歌曲的旋律,領悟歌曲的內容就會有一種“滋味”在心頭,而這種“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達到的目的。
二、在音樂藝術美中融入德育教育
《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抓緊音樂中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曲意境,抒發(fā)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音樂教育可以成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載體。中華民族有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音樂更有它獨具特色的一面。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對傳統(tǒng)的民族優(yōu)秀文化藝術建立起具體的觀念和深厚的感情。特別是現(xiàn)在一些“流行音樂”在校園中占有很大的市場,從周杰倫到后舍男生,從至上勵合到韓國組合,大部分學生盲目崇拜模仿。很明顯,流行音樂的侵入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不利的干擾,特別是影響了學校正常的音樂教學工作。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愛好因材施教,把一些中外優(yōu)秀的音樂曲目介紹給學生,特別是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我國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三、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
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學、讀譜知識、欣賞教學和綜合訓練等,教師要分析這些課型的特點,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課本中的唱歌教學所選用的歌曲內容題材豐富,體裁廣泛,演唱風格多樣,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與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生愛聽愛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
四、寓德育于各種教學手段之中
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結合教材做音樂游戲。游戲是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它使兒童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xiàn),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數(shù)蛤蟆”等游戲,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愉快的音樂氣氛,而且還從游戲中受到啟迪。
結合教材做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低年級同學的喜愛。它通過形體動作表現(xiàn)音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把各民族音樂用這個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來表現(xiàn),加深了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而集體舞表演更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寓德育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師不愛自己的事業(yè),對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民族缺乏親情,對追求真善美沒有熱忱,他就不可能從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內涵,也不可能按《大綱》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
一個獻身于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教師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tài)度,這將會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抓好個人師德修養(yǎng),為人師表。音樂教育是美的教育。它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來啟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操。音樂教育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從各方面培養(yǎng)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xiàn)力,而且還要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特點和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發(fā)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育人育才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