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享
除夕夜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去拜年,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壓歲錢是什么?是用來壓“歲(祟)”的錢。“祟”是一種鬼怪,為了鎮(zhèn)住“祟”,古代的人們就采取了這么一種方法。為什么不用別的器物來壓“祟”而要用“錢”呢?可見在古代人們心中,錢是有一種神秘力量的——可以降魔鎮(zhèn)妖。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借錢來護佑的事,在生活中不勝枚舉。比如,中國人過年包餃子時,還有把一枚錢幣包進餃子里的習(xí)俗,誰吃餃子咬到這枚錢幣,誰就會吉祥有福氣。這些現(xiàn)象似乎都在證明,錢有神力。
“錢”能“壓服”誰?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xiàn)在漢代,用錢來“壓祟”是因為它能“壓勝”。大約從漢代起,開始出現(xiàn)一種類似原始宗教的形式,叫作“厭勝”,也叫“壓勝”,即“厭而勝之”,是用法術(shù)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壓服人、物或鬼怪的目的。用作厭勝的物品有很多,比如桃木,古代人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擅長捉鬼的“神荼”、“郁壘”二神,做成“桃符”懸掛在門旁,就能趨吉避兇。還有玉器,人們認為玉能發(fā)出一種特殊的光澤,白天不易見到,夜晚則可照亮方圓數(shù)尺之地,是妖魔鬼怪最怕見到的,所以用玉器可以避邪保平安。但這些器物基本上只是單一使用,若論用作厭勝品數(shù)量大、種類多的,還是要數(shù)錢幣。
我們先來看一個藥方:“古錢其銅焦赤有毒,能腐蝕壞肉……但取周景王時大泉五十千,宋四銖、二銖,及梁四銖,北齊常平五銖之類,方可用?!泵鞔t(yī)藥學(xué)家李時珍對這個方子的補充是:“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上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鑄開元通寶,得輕重大小之中,尤為古今所重……”這些都取自《本草綱目》卷八《金石部·古文錢》的內(nèi)容,是講“錢”的醫(yī)用藥用價值。史學(xué)專家王子今先生認為,如果說古錢中的某些成分確有藥效,借以醫(yī)病尚可理解,而所謂“五百年之上者”、“唐高祖所鑄”等等便有些神玄了。在這里我們不是要分辯其藥效如何,或者中醫(yī)藥高明與否,僅從所舉事例來看,倒是從它的“神秘主義形式”看到了“錢”的神秘力量,或者說是錢的厭勝意義。清代金陵地區(qū)有難產(chǎn)婦女手持“周元通寶”即可順利分娩的習(xí)俗——錢的厭勝意義便更加典型了。
有學(xué)者分析說,清代人用來治瘧疾和難產(chǎn)的“周元通寶”可能不是一般流通領(lǐng)域的同名古錢。傳世的“周元通寶”錢有的背面鑄有日月、七星或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用于厭勝的厭勝錢。不錯,厭勝錢并非一般意義的貨幣,是人們將有特殊意義的文字和圖案鑄在錢幣之上,用來表達避邪趨吉愿望的,或者說是希望借“錢”的神力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祈求神靈扭轉(zhuǎn)自己的命運。
從厭勝意義上講,“錢”的神力幾乎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有“上梁錢”,中國古代建筑極重視厭勝,上梁是建筑施工很重要的工序,用錢來厭勝避邪是相當重要的一道程序;錢上鑄“太平振宅”文便可鎮(zhèn)宅,鑄“斬妖伏邪”文便可避邪,背上再加“敕令”二字,“錢”的神力可能就會更加彰顯。五月端午,用鑄有五毒圖案的錢可以“攘毒氣”;出門行旅,用鑄有“出門大吉”的錢可一帆風(fēng)順;身帶“狀元及第”錢可助功成名就;持有“五男二女”錢便可實現(xiàn)最完美的生育理想了。
為什么一枚小小的“錢幣”竟具有如此神通?古代的中國人又為什么會如此廣泛地借助它來趨吉避兇、祈求神靈的佑護?我們必須從中國錢幣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從神壇走來的“錢”
根據(jù)錢幣史書的資料可知,中國古代錢幣萌芽于夏,起源于殷商,統(tǒng)一于秦。不過,錢最初并不叫“錢”。中國古代最早的原始貨幣是“貝”。貝在中國貨幣史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有一個很好的證明是,在我們的漢字體系中凡是與財物有關(guān)的字多以“貝”為偏旁。
不過,貝即使最初與“財富”有關(guān),但它與龜甲、玉石等早期的貴重交換物一樣,并不是一開始就以貨幣的面目出現(xiàn)的。
從濱海地區(qū)流入內(nèi)地的貝,最初是與玉和龜甲等禮器一起共同行使神權(quán)政治文化象征的功能。上古時代的玉禮器和稍后的青銅禮器,以及與占卜巫術(shù)關(guān)系密切的珠玉、龜貝等,一直是上古文明中具有神秘屬性的權(quán)力、財富的象征。在古代龜卜文化中,貝與龜甲可以互換,在交換的過程中,貝的價值可以使龜甲增益,在卜筮中主“大吉”、“永貞吉”。這就賦予貝以神秘的吉祥意義。
可以說,錢一開始就是帶著“神魅”的色彩和力量來到這個世間的??梢韵胂笠幌?,在錢幣成長的幼年時期,珠玉、龜貝一邊作為貴重的禮器在祭壇奉祀,一邊作為貨幣在物品交換中使用,此時,一位先民手持一枚珍美的海貝去作交易時,他的心態(tài)會是什么樣的?貨幣可以易物的“神魅”與禮器可通上天的“神圣”交織在一起,先民手中這枚海貝的份量可不輕??!后來,珍美的貝幣在先民的手中慢慢褪掉了“神魅”的色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珠玉、龜貝的神圣性被解構(gòu),在一定程度上消褪了神靈的魅力,“貝”真正以貨幣的身份進入到商品流轉(zhuǎn)的長河之中。
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海貝經(jīng)常會供不應(yīng)求,而且貝不易攜帶,于是出現(xiàn)了石貝、玉貝、骨貝等仿制貝幣。青銅器時代到來后,金屬鑄幣的先河被開啟,海貝幣的替代品仿貝銅幣誕生了。錢走出幼年時期,邁向少年時代。
錢的少年時代并不長。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天才的發(fā)明家們將目光從海貝的形制轉(zhuǎn)向陪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的生產(chǎn)生活用具后,大量的布幣、刀幣出現(xiàn)了?!安紟拧眮碓从谏瞎艜r期的一種農(nóng)耕工具“镈”,即一種“鏟”,“布”是“镈”的同聲假借字;而“刀幣”則是由齊燕地區(qū)的先民們用以漁獵的“青銅削”刀具演變而來。
到戰(zhàn)國時,使用更方便的圜錢出現(xiàn)了,圜錢的主要鑄行國秦國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秦半兩”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時鑄行的。
秦惠文王“初行錢”時鑄行的這種“秦半兩”,在中國貨幣史上有著奠基性的意義——中國圓形方孔古錢幣千百年的形制就是由此而來。在這里,有一個小問題,“錢”是什么?為什么后世的人們一直以“錢”來統(tǒng)稱貨幣?其實,“錢”與布幣的“镈”一樣,也是先民手中的一種“鏟”,秦以“初行錢”時的“半兩”錢統(tǒng)一了貨幣,“錢”隨之身價陡增,而且,它經(jīng)過“秦半兩”、“天圓地方”的演繹之后,意義也大不一樣了。
秦始皇將方孔圜錢作為統(tǒng)一貨幣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錢鑄成后要進行銼邊等加工,把方形細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于操作。方孔錢也便于錢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種說法被學(xué)界普遍認可,即秦始皇篤信當時極為流行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方與圓,象征著“萬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又象征“規(guī)矩”的權(quán)威、法的權(quán)威?!秴问洗呵铩返慕忉尶赡茏詈鲜蓟实目谖叮骸疤斓缊A,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惫识袑W(xué)者認為,秦始皇時,圓形方孔的“半兩”錢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權(quán)的象征了。
如果我們能從錢幣本身的鉆研中走出來,看一看它成長初期的社會背景,也許會對它身負“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實上,自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秦漢國家一統(tǒng),中國各個區(qū)域的商業(yè)發(fā)展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商業(yè)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至戰(zhàn)國后期,齊國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萬以上,占到齊國總?cè)丝诘囊话胍陨稀V廖鳚h初期,“漢興,海內(nèi)為一。開關(guān)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我們從《貨殖列傳》中看到的西漢社會,不但有富可敵國的大富豪,而且有傾郡、傾縣、傾鄉(xiāng)里的眾多小富豪,可見西漢初期的社會,是一個經(jīng)濟蓬勃、百業(yè)興隆的社會。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有如下傳世之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趨利,若水之就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蹦敲?,利之所聚的“錢”、幾乎能決定人的命運的“錢”、有著神圣血統(tǒng)且凝聚著天地倫理的“錢”又被推上“神壇”拜將起來,順理成章??梢耘c此相呼應(yīng)的是,恰在西漢時,被稱為“搖錢樹”的明器出現(xiàn)了。
如此看來,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錢”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戰(zhàn)勝妖邪并寄托人間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國人的宗教觀相當實用,神靈也比較分散、靈活,那么,在這大大小小的諸神中,會不會有一位“錢”的代表——“錢神”?
尋找“錢神”
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中記載“大荒之中,……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生昆侖西附西極”。后世有人給予注解,稱這“若木”“狀如蓮花,光照其下”。這棵無比美好的“神樹”后來被用到了“錢”的身上,恐怕今天的我們不太容易理解,可這是事實:南朝時,梁簡文帝《謝敕賜解講錢啟》中說“錢”“榮光獨照,自均若木。負恩知重,竊譬蓬萊”。如此看來,在當時人們心中,“錢”不但與神仙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如若木般“榮光獨照”,神韻極佳。
簡文帝的下一任皇帝元帝承圣三年(554年),更出了一件異事,被記錄在《南史·梁本紀下·元帝》中。說這年三月,皇帝見一條丈許長的黑蛇盤屈在路前,一群小黑蛇圍繞著它,宮人曰:“此非怪也,恐是錢龍?!被实鬯祀酚兴救頂?shù)千萬錢鎮(zhèn)于蛇群附近。后來竟又有蛇從屋頂墜落到皇帝的龍帽上,恍然間又消失。更神的是,當時“城濠中龍騰出,煥爛五色,竦躍入云,六七小龍相隨飛去。群魚騰躍,墜死于陸道”。史家將這件異事記錄在冊,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意識中,人們已經(jīng)將“錢”的神異附之于形象——“錢龍”。龍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可見神化的“錢”已滲透上流文化,深入帝王意識,而民間有關(guān)錢之神異的演繹更是豐富多彩。
晉人干寶《搜神記》記載了這樣一種“神秘現(xiàn)象”:南方有種名為“青蚨”的蟲,形似蟬而稍大,如果將子蟲拿走,不論距離多遠,隱藏多深,母蟲也會飛來找到它。如果以母蟲之血“涂錢八十一文”,再以子蟲血“涂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fù)飛歸,輪轉(zhuǎn)無已”。這便是錢的又一種神化現(xiàn)象——“子母錢”青蚨。
“體圓應(yīng)乾,孔方效地”的錢,在民間意識中是具有感應(yīng)天地的神性的,所以人們拿它作為占卜未來的工具。古人占卜一般用蓍草,但占卦方法頗為復(fù)雜。元末史學(xué)家陶宗儀在他的《南村輟耕錄》中記錄了“今人卜卦,以銅錢代蓍”的社會現(xiàn)象,后世《清稗類鈔》一書中便有了“卜錢”的形式:占時,用三錢擲之,得一背為“單”,畫“一”;二背為“拆”,畫“--”;三背為“重”,畫“O”;純文為“交”,畫“x”。這種以“背”面或“文”面占卜吉兇的“卜錢”形式一直流傳至今。
我們知道,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與原始崇拜或宗教祭祀有關(guān),比如正月初一壓歲錢,還有“二月二,引錢龍”,北方有些地區(qū)的百姓在二月二這一天會將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龍形,從井旁、河邊一直畫到家中,以求把錢龍引到屋里發(fā)財致富;“四月初八,置錢摸孫”,是說在四月初八佛的生日這天,廟中設(shè)銅盤,置釋迦太子小銅像于盤中,眾婦女向盤中投錢還愿,老媼則可以在城隍廟的“城隍奶奶床”褥下摸錢,據(jù)說得字下者為孫男,字上者為孫女。此外還有五月初五佩系五色彩絨裹飾的銅錢避邪,七月初七姑娘們吃“七夕錢”,即吃到包著銅錢的餃子有福等節(jié)日禮俗??傊?,一年到頭的眾多節(jié)日中,錢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人注重禮儀,這些禮儀中有不少含有神秘主義的意味,從人降生時的“洗兒錢”、婚配的“撒帳錢”到去世時的“口含錢”,普通人的一生又哪里離得開“錢”的參與和“錢”的佑護?
這種佑護的力量是否來自“錢神”?
在元代的《錢塘遺事》中記述了這么一個故事,說南宋大奸相賈似道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面圓口方的男子突然出現(xiàn)在他面前,說:“我乃金主,天下的事,不由您決定,而是都由我做主?!滨柢E的是,這位“金主”在賈似道夢中所言之事,后來居然都一一應(yīng)驗了,賈似道于是“乃知男子錢神也。”
這是對錢神做人格化描寫的惟一文獻。賈似道夢中的這位“錢神”“圓面方口”,適肖錢形,算是給“錢神爺”畫了個大致的模樣?!短接[》中還有《論錢》曰:“黃金為父,白銀為母,鉛為長男,錫為適婦。伊我初生,周末時也?!边@就給了“錢”一個家庭,“錢”也算有了個像樣的“戶口”。
其實,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了“錢神”的說法,從晉朝至清朝有不少文人撰寫《錢神論》《錢神志》,唐人也不時有詩作詠之:“憂方知酒圣,貧始覺錢神?!?白居易《江南謫居十韻》)“錢神任爾知無敵,酒圣于吾亦庶幾?!?杜牧《題桐葉》)不過這其中影響最廣泛的要數(shù)西晉魯褒的《錢神論》,文中有云:“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吾以‘死生有命,富貴在錢?!悦L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天。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币?,“天”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無比崇高的,能說出“天不如錢”,可見當時“錢”已“為世神寶”的情形。只不過,魯褒此論的背景是西晉“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因此學(xué)界一般認為文章是時政批評——天道竟然不如錢道。王子今在他的《錢神》一書中說,這樣的理解低估了這篇作品的社會價值。《錢神論》揭示了意義更為廣泛的民俗史和文化史的社會畫面,文中所言“親愛如兄,字曰孔方”不但為“錢神”崇拜提供了具體的形象,更成為后世代代相傳的妙語。
在尋找“錢神”的過程中,我們先拜謁了從先民們神壇上走來的“貝”,見識了蘊含“天圓地方”乾坤之理的“孔方兄”,驚嘆于民間豐富多彩的頗富神性的“錢”俗,同時感喟于文人們刻畫“錢神”的傳世文字——我們無處不見“錢”的神跡。其實,對于神靈,從來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對于無神論者,世上根本就沒有神。而對于有神論者,心中自有神靈,所見萬事萬物都可能有神之魂魄。
這是一枚夏商時期的海貝。這枚色澤鮮亮、形質(zhì)精美的貝,在古代人眼中一定很珍貴,可以用來交換不少貨物吧。
戰(zhàn)國中期魏國布幣。幣上鑄有“安邑一釘”,安邑是魏國早期都城,釘是當時的貨幣重量單位。
蟻鼻錢也被稱作“鬼臉錢”,是戰(zhàn)國時楚國銅幣。幣上“咒”字多被稱為“哭”字,錢文的含義還有必要作進一步研究。
漢代馬蹄金是西漢貨幣。金質(zhì),因狀如馬蹄而得名。馬蹄金一般是用于帝王賞賜、饋贈及大宗交易的上幣。
西漢“五銖”。一銖相當于144粒栗(小米)的重量,比“秦半兩”輕巧,攜帶、使用方便。從漢武帝始,“五銖錢”沿用了七百多年。
“一刀平五千”是王莽時期發(fā)行的大額貨幣,當五千枚五銖錢用。王莽將幣上“一刀”二字作錯金裝飾,因此也被稱為“金錯刀”。
戰(zhàn)國齊刀幣,幣上鑄“齊返邦長法化”字。這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為紀念齊國重建政權(quán)而鑄,“長法化”即法定貨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開鑄“開元通寶”,此四字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中國貨幣從此超越以重量為標準階段,向抽象化轉(zhuǎn)軌。
戰(zhàn)國時“秦半兩”,中國歷史上幾千年圓形方孔錢的形制便由此奠定。
銀錠在明朝盛行。洪武八年(1375年)定價,銀一兩當錢一千文,即錢一千枚。
漢代畫像磚“雙魚”
這是在巴蜀地區(qū)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的拓片,畫像內(nèi)容別致,其中大量的錢紋飾表達了相當強的民俗文化信息。
“錢”姓與“錢”幣有關(guān)嗎?
據(jù)史料記載,顓頊帝的后裔彭祖,有個叫“孚”的子孫做了周朝的“錢府上士”?!板X府上士”乃是負責(zé)錢財管理和調(diào)度的官職,孚就拿官名當了自己的姓,從此有了錢姓。錢姓與彭姓有著共同的祖先,所以兩姓人常常自認是一家人,曾有遇難相幫、互不通婚等共同的約定。錢姓的祖籍是下邳(今屬江蘇),彭姓的發(fā)源地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下邳、彭城兩地非常接近,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錢、彭兩姓間的密切關(guān)系。最早出現(xiàn)在史書上的錢姓名人,是戰(zhàn)國時代的錢丹和錢產(chǎn),錢丹是著名的隱士,錢產(chǎn)則是秦國的御史大夫。
錢的別稱
白水真人
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后,因“錢”字之“金”旁與繁體“劉”字的“卯金刀”之“金”相合犯其忌諱,便以古代錢幣的另一種名稱“泉”來代替“錢”。后來東漢劉秀稱帝后,竟繼續(xù)使用王莽錢幣“貨泉”。后人分析,劉秀篤信讖緯迷信。有人曾謂:真人既出,可復(fù)漢滅莽。而“泉”字可拆為“白水”,“貨”字繁體形似“真人”。劉秀本人出生于南陽白水鄉(xiāng),便以此為“受命”之據(jù)。后人便以“白水真人”來戲稱錢幣。
鄧通
漢文帝曾夢一人助自己飛升上天,后遇一船工與夢中人一模一樣。這人便是鄧通,從此備受皇帝寵信。有相面者說鄧通將貧困而死,文帝決定發(fā)揮天子之功用,改變鄧通的命運。他賜給鄧通蜀郡的銅礦,準許他鑄錢。鄧通所鑄“鄧氏錢”通行天下,鄧通也因此富甲天下。后世人便將“鄧通”來代指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