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明
朗茲?舒伯特(1797—1828),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尤其是在藝術歌曲領域,他擴展了鋼琴的功能,將其提高到了與人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這一體裁得以最終確立。舒伯特因其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巨大成就而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在創(chuàng)作中似乎對“流浪者”這一形象情有獨鐘,有許多藝術歌曲就是以此為題材的,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兩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然而這兩部套曲中的“流浪者”形象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睹利惖哪シ慌分械摹傲骼苏摺笔且粋€清純少年的形象,他眼中的世界是無比美好的。雖然也有失戀的痛苦,但絲毫也不能消弭少年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而《冬之旅》中的“流浪者”應該是一個飽經滄桑的中年人。他的故事在詩集開始時就已結束,縈繞于“流浪者”內心的只有死亡,而且這死亡的主題貫穿于詩集的始終。由此可見,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極度消極的、頹廢的。那么舒伯特是如何來創(chuàng)作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流浪者”的呢?本文就是從調性安排的角度來對這兩部套曲加以分析的。
調性的布局包括調性的整體布局與局部的調性變化兩個部分,無疑對兩個流浪者的音樂形象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兩部聲樂套曲中,整體調性布局控制著流浪者的基本的情感色彩與整體的情緒變化。而局部調性變化則是對局部細微之處的微小的情緒波動加以細致的刻畫,是從細微之處著手進而服務于整體的調性布局的創(chuàng)作手法。
一、整體調性布局的分析
1.《美麗的磨坊女》的整體調性布局分析
在套曲的二十首歌曲中,十四首歌曲基本調性為大調,六首歌曲基本調性為小調。而在這些大小調歌曲的安排上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在獵人出現之前的十三首歌曲中,有十二首采用了大調。而自從獵人出現后的七首歌曲中,小調就占了五首。
舒伯特為什么會做這樣的調性安排呢?這是與繆勒詩歌的詩意緊密相連的。在《美麗的磨坊女》中,詩人給我們安排了一個有始有終,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完整故事。“流浪者”的情緒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經歷了喜悅、希望、愛戀、激動、嫉妒、失望、痛苦等各個階段。整部詩集可以根據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分為兩部分。前十三首為第一部分,后七首為第二部分。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繆勒描繪了“流浪者”從開始自己的流浪生涯到遇見了自己的意中人,隨后又經歷了愛情的喜悅和愛情的迷惘的故事情節(jié)。在這一部分,“流浪者”的基本情緒是愉悅的,有時甚至是高昂的。雖然有幾首歌情緒稍顯低落但并沒有對這一部分的整體情緒產生大的影響。然而,自從第十四首《獵人》中出現了磨工的情敵——獵人之后,“流浪者”的情緒就急轉直下。在經歷了痛苦的折磨和無助的吶喊后,“流浪者”最終靜靜地安眠在小溪之中。
從以上對歌曲的文學分析結合舒伯特對《美麗的磨坊女》的調性安排,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的一致性。在詩集的第一部分,“流浪者”情緒高昂時,大調性質的歌曲占主導地位。而在第二部分,“流浪者”情緒低落時,則完全是小調性質歌曲占主導地位??梢姡髡咴谔浊恼w調性安排上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是與流浪者情緒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2.《冬之旅》的整體調性布局分析
在《冬之旅》的二十四首歌曲中,采用小調為基本調性的是十六首,而采用大調為基本調性的只有八首。而且在這八首以大調為基本調性的歌曲穿插于十六首以小調為基本調性的歌曲之間。因此,在《冬之旅》中并不能看到這二十四首歌曲在基本調性安排上有什么規(guī)律可言。并不能看到如《美麗的磨坊女》中采用大調的歌曲與采用小調的歌曲的集中出現以表現流浪者情緒的階段性變化的現象。
而且,在這八首以大調為基本調性的歌曲中,又分別采用了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弱化歌曲的大調色彩,以造成全曲黯淡、晦澀的整體氣氛。例如:
1)在歌曲中加入一個完整的小調部分,與大調部分形成對比,以弱化全曲的大調色彩。如《菩提樹》中引入e小調部分,形成大小調的對比。
2)歌曲的開始部分是大調,結尾部分卻結束在同主音小調上,使整曲的大調色彩被極大地弱化。如《春夢》中開始部分雖是從A大調開始的,然而結束部分卻是在a小調上。
3)歌曲雖然是大調性質,但是歌曲采用了特定的和弦以弱化大調的色彩。如《最后的希望》,一開始就采用了減七和弦,渲染出陰暗與晦澀的氣氛,弱化了大調本身開朗明亮的色彩。譜例1: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整部套曲中,舒伯特刻意突出了整部套曲的黯淡與晦澀的小調色彩。
舒伯特為什么如此強調整部套曲的小調色彩呢?這是與《冬之旅》這部詩集的整體意境緊密關聯的。在《冬之旅》中,有兩個主題始終圍繞著“流浪者”,那就是“錯亂”與“死亡”。“錯亂”這一主題在《冬之旅》中表現得相當充分。首先,《冬之旅》中的“流浪者”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整部套曲的二十四首詩,即使按照繆勒的順序,也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其次,在《冬之旅》中,流浪者的情緒似乎完全地只受著自我世界的支配,全然不顧及外界的影響,沒有什么人或事能引起他情緒的波動,只有回憶才能使他凝固的心泛起微微的漣漪,而重新歸于死寂則似乎是永恒的法則。不僅如此,《冬之旅》中的流浪者內心充斥著無盡的痛苦而不能自拔,情緒的跳躍跨度非常大,有時顯得非常的不合理,也可以說是有一些思維混亂了。如二十三首《勇氣》和二十四首《老藝人》這兩首詩,應該是整部詩集中情緒分化的兩個極端,但恰恰是這兩個極端卻被安排在一起,這反差是巨大的,讓人覺得此時的“流浪者”似乎已經精神錯亂了。還有貫穿于全篇的“死亡”主題?!傲骼苏摺眱刃臉O度痛苦,只求死亡早日來臨。所以《冬之旅》中充斥了極具悲劇色彩的“凍淚”“鬼火”之類的名詞。且這“死亡”的主題貫穿于詩集的始終,時時提示著“流浪者”最終的悲劇性結果。
由以上這些分析可見,正是由于舒伯特對《冬之旅》這部詩集的準確把握,才最終導致《冬之旅》中整體調性布局的小調化傾向的形成。
二、局部調性變化的分析
這兩部套曲的局部調性變化上共有的最大的特點是舒伯特自由地運用近關系轉調、遠關系轉調等創(chuàng)作手法,有時甚至采用離調、調性對置等創(chuàng)作手法,精確地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但是,由于兩部詩集在詩詞意境上的巨大反差,以及舒伯特對詩歌的強烈的個人理解,造成這些轉調手法在兩部套曲中的不同使用,進而形成兩部套曲在局部調性變化上的不同特點。
1.《美麗的磨坊女》中局部調性變化的特點
舒伯特在《美麗的磨坊女》的局部調性變化中,往往利用大小調的明暗對比來表現“流浪者”情緒的微妙的變化。在這當中同主音大小調轉調的使用最具特色。同主音大小調相差三個調號,屬于遠關系調。但是由于同主音大小調具有相同的主音、屬音和下屬音,因此在傳統(tǒng)上又被認為是近關系調。同主音大小調的使用在《美麗的磨坊女》中比較普遍。如在《嫉妒與矜持》中g-G、《磨工的花》中g-G、《凋零的花》中e-E等等。在《美麗的磨坊女》中,流浪者是一個清純少年的形象,他眼中的世界是無比美好的,雖然也有煩惱,但絲毫也不能消弭少年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因此舒伯特以大調為主創(chuàng)作這部套曲。當詩詞意境轉折或流浪者情緒突變時,調性轉變多采用關系大小調的轉變,有時采用同主音大小調轉調等手法,利用大小調的明暗對比,營造出一個與詩歌意境變化相符合的氛圍。
2.《冬之旅》中局部調性變化的特點
在《冬之旅》中,遠關系轉調、離調、調性對置等手法得到大量的使用,勾勒出了“流浪者”充滿痛苦與錯亂的內心世界。這些方法的大量使用也是與《冬之旅》的整體氛圍密切相關的。在《冬之旅》中,“流浪者”是一個對生活悲觀絕望的中年人,世界對他來說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因此,大量采用遠關系轉調、離調、調性對置等創(chuàng)作手法,尤其是遠關系轉調和調性對置的大量使用,給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層晦澀、憂郁的面紗,營造出一個錯亂的、充滿不確定的內心世界。現將《冬之旅》中局部調性變化的特點總結如下:
1)調性轉換更加大膽。以第七首《在河面上》為例。在歌曲的前21小節(jié),調性就經歷了e小調—#d小調—d小調—#d小調的變化。e小調和#d小調之間的關系是遠關系調關系,舒伯特為什么要采用如此短促而頻繁的遠關系調轉換呢?其原因就是為了游泳者形象的塑造。如此短促而頻繁的遠關系調轉換,給人以非常不穩(wěn)定的感覺,造成流浪者形象的多變,這些對流浪者形象的塑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調性轉換更為頻繁。在《冬之旅》中,調性轉換之頻繁,有時甚至是一句一調,甚至是半句一調。以《風信旗》為例。譜例2:
譜例中短短的八個小節(jié)就經歷了G大-a?。湫。缧。湫〉淖兓?,其調性變化之快實在讓人目不暇接。
3)大小調對比更為激烈。在《冬之旅》中,大小調對比主要表現在每首歌中,是句與句之間的對比。以《勇氣》為例:在歌曲的前17個小節(jié)中,調性就經歷了g小調-D大調-g小調-G大調的變化,不可謂之不快。而且這調性的轉換都是大調與小調之間的交替進行。舒伯特為什么要這樣來創(chuàng)作這首歌曲呢?這是因為舒伯特深深地理解了繆勒的詩,體會到了流浪者內心所蘊藏著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極細微的情感變化。在這一段:“雪花飄落在我的臉上,我就把它擦去,當我的心兒在訴苦,我就高歌一曲”中,舒伯特將其處理成兩句對比句,用小調來代表生活中的痛苦,用大調來代表生活下去的勇氣。用這激烈的大小調的半句與半句的對比,來強調流浪者生活下去的勇氣之高昂。
4)調性對置的使用更為多見。調性對置是指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使用,多用在音樂情緒突變之時,利用同主音大小調的明顯的色彩對比,來表達強烈的思想與情感變化。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在《冬之旅》中最為多見。以歌曲《春夢》為例:
歌曲《春夢》是《冬之旅》中情緒變化比較劇烈的一首。其歌詞可以劃分為在情緒上有較大差別的三個部分,分別是夢境-夢醒-幻想階段。在確定歌曲的調性時,舒伯特根據詩意,將“夢境”部分確定為A大調。而將“夢醒”部分確定為a小調,利用同主音大小調的巨大反差生動地描繪出“夢”是如何破滅的。而在“幻想”部分,開始時是A大調,但很快就轉入了a小調,形象地刻畫出了幻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冬之旅》中,舒伯特采用更為大膽的轉調手法,更為頻繁的轉調頻率,句與句之間強烈的大小調對比,大量使用調性對置等創(chuàng)作手法,給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層晦澀、憂郁的面紗,營造出流浪者錯亂的、充滿不確定的內心世界。
三、兩部套曲的調性特征比較
1.整體調性布局特征比較。在《美麗的磨坊女》中,分別采用大調小調為基本調性的歌曲的比重差別明顯,而且,這兩者之間是能形成一種情緒的對比的。而在《冬之旅》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調歌曲。這是因為《冬之旅》的基本情緒是暗淡的、憂郁的,即使是以大調為整體調性的歌曲,舒伯特也盡力弱化它們的大調色彩,造成類似于小調的色彩。因此,從整體來看,舒伯特在《冬之旅》的整體調性布局的創(chuàng)作中是在努力營造一種類似小調的整體氣氛的。
2.局部調性變化特征比較。在《美麗的磨坊女》中,“流浪者”情感的波動相對較小。其局部的調性變化往往顯得比較平靜。而在《冬之旅》中,雖然舒伯特還是用大小調的對比來表現“流浪者”情緒的變化,但其對比的劇烈程度是《美麗的磨坊女》不可比擬的。在《冬之旅》中,遠關系轉調、離調、調性對置等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將“流浪者”情緒的對比推向了頂點。
在舒伯特的兩部聲樂套曲的調性的安排與運用方面,舒伯特大膽地走出了傳統(tǒng)的以近關系轉調為主的調性轉換體系,在這兩個“流浪者”形象創(chuàng)作中廣泛而大膽地運用了各種形式的遠關系轉調。另外,在《冬之旅》中的“流浪者”形象創(chuàng)作中,舒伯特對調性的安排與運用更為大膽,已出現了調性模糊的趨勢。如第十六首《最后的希望》中,舒伯特采用多種手法來模糊歌曲的大調性質,歌曲的開始部分基本無調感,以至于被人認為是無調性音樂的鼻祖。舒伯特在這兩部套曲的“流浪者”形象塑造中所表現出來的在調性安排上的特點,充分顯示出舒伯特已逐漸地走出了古典主義音樂固有的窠臼,正逐步地邁向浪漫主義音樂的自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榮光《舒伯特獨唱歌曲之研究》,全音樂譜出版社1995年版。[2]鄧小英《鼎盛期的德奧藝術歌曲》,《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3]劉東《后浪漫時期德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4]格奧爾格?克內普勒《19世紀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5]保?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6]楊俊鵬《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樂譜
本文譜例均選自《美麗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鄧映易譯配,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8月。
吳 明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