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熠君
2007年7月,中國臺灣的林啟生在鹿林天文臺拍攝了一批星空照片,通過網(wǎng)絡(luò)發(fā)送給廣東天文愛好者葉泉志,在照片查閱過程中,葉泉志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星圖外的未知天體,這是顆從未被觀測到的新彗星。由于原始照片是在臺灣鹿林天文臺拍攝,因此這顆編號為C/2007N3的彗星擁有了一個永久的中國名字一鹿林彗星。
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彗星沿著很扁的橢圓形軌道,游蕩于遠離太陽的星際空間,因而亮度很低,難以被看到。只有當(dāng)彗星進入內(nèi)太陽系時,由于受到陽光的輻射,慢慢汲取熱量并揮發(fā)出氣體,形成長長的霧狀尾巴,從而成長為一顆典型形狀的彗星。
2009年2月下旬,鹿林彗星運行到距離地球較近的位置,成為2009上半年已知的最明亮的彗星,在晴朗無月的夜晚,良好視力的人們甚至可以通過肉眼看到這顆帶著淡淡綠色的小彗星。
我常去的觀測點位于浙江新昌一個名叫穿巖十九峰的景區(qū),夜空雖然晴朗,但多日的陰雨,使得空氣中水氣很重,觀測條件不是太好。望遠鏡口徑105mm,焦距735mm,光圈F7,拍攝設(shè)備為Canon 40D數(shù)碼單反。望遠鏡配有一塊專用的平場鏡,它的作用是能修正周邊成像的畸變,大部分的相機鏡頭或望遠鏡,成像質(zhì)量最好的地方一般僅局限于畫面中心,而四周像質(zhì)相對低下。當(dāng)然也可以采用裁切的方法,僅保留中心大部分,但顯然的是,這樣做也損失了畫面的視野。精確的對焦永遠是成功的基礎(chǔ),Canon 40D有一個輔助對焦的好功能——實時顯示。彗星是霧狀的,即使在望遠鏡中看起來也是一塊淡綠色的亮斑,沒有界限分明的地方供對焦。怎么辦呢?可以先以中等亮度的恒星為基準,利用實時顯示功能,放大10倍在LCD上精細調(diào)焦,遠遠比在取景器中對焦來得精確。
星空也在東升西落,不停運轉(zhuǎn),僅僅依靠赤道儀的自動跟蹤,對于嚴格要求的攝影者來說精度還是不夠的。在我的105APO主鏡上,架設(shè)了一臺口徑和焦距都稍小的望遠鏡,用來監(jiān)視跟蹤而作出修正,這就是導(dǎo)星鏡,用攝像頭代替導(dǎo)星目鏡,配合軟件作自動跟蹤,大大提高了精確度。
午夜后,彗星升出東面山峰,結(jié)束了前期的準備測試后,將望遠鏡指向主角,今晚的鹿林彗星位于室女座第一亮星——角宿一的右上方。第一張照片,相機感光度設(shè)置為IS0800,曝光時間3分鐘,當(dāng)快門結(jié)束,相機LCD上顯示出圖片時,放大查看,一驚!星點成像良好,但彗核卻已拖線!看來這綠發(fā)魔女的運行速度好快啊!趕緊調(diào)整曝光時間為1分鐘,IS01600,拍攝了12張后,發(fā)現(xiàn)整個望遠鏡的鏡頭上布滿了一層露珠,這空氣濕度太大了,無奈,只能終止。
但拍攝并沒有結(jié)束,深空攝影特有的高感光度和長時間曝光,噪點是很明顯的,這也是為什么要拍攝多張的原因。雖然相機帶有降噪功能,但并不能整體解決,其原理是在拍攝結(jié)束后,關(guān)閉快門再曝光一張同樣時間的照片,再將此“暗場”從剛才的正常圖像(亮場)中減去,從而得到一張低噪的片子,但等待時間就會成倍增加。
天文攝影的降噪方法也類似于相機降噪,“暗場”的拍攝要求是同“亮場”一樣的曝光、感光度、鏡頭,甚至是溫度。方法是在拍攝完彗星后,蓋上鏡頭,保持全黑狀態(tài),繼續(xù)拍攝。很多人會感到奇怪,蓋上鏡頭還拍什么?!對,這就是后期處理所需要的暗場(Dark)文件。
同樣的原理,為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還要拍攝一組平場照片,目的就是為了消除鏡頭的周邊漸暈現(xiàn)象,方法是拍攝一塊覆蓋畫面的白色物體,如天空,墻壁等。也是同暗場一樣的方法,從亮場照片中減去。
與普通攝影很大的區(qū)別,天文攝影是成組成組地拍攝的,目的就是提高信噪比,為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相機文件全部采用RAw格式,在后期的疊加軟件如Deepskystacker中,一起將亮場、暗場、平場等文件分類打開,軟件會自動對準,疊加,處理,從而得到一張富含資訊的圖片。
天文攝影的后期處理,與拍攝同樣重要,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需要豐富的圖像知識和軟件操作技能,在盡量提取信息的同時,又能保證畫面的科學(xué)性,美學(xué)性。